基本信息
中文名董莊中堂畫代表人物董立元畫風工筆代表作《三仙煉丹》、《麻姑獻壽》歷史沿革約在明隆慶五年(1571年),河北省清河縣人董月,遷移到董莊落戶,到其第六代董繼白(字松云,約1725-1796)的花鳥畫就有了一定的水平。有前幾代人取得的成就,到第八代董立元,他的人物畫創作是他作品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董莊中堂畫的主要部分。抗戰和“xxx”期間,董莊繪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繪畫活動曾一度中斷。20世紀80年代有所恢復。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種種原因,董莊繪畫便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基礎,市場慢慢萎縮,董莊村從事繪畫的人越來越少。20世紀80年代,茌平縣和杜郎口鎮文化部門曾意欲拯救董莊中堂畫。1982年,聊城地區農村文化中心工作現場會中展出董莊繪畫70余幅,受到與會領導的好評。1983年秋,茌平縣文化館和杜郎口鎮文化站在董莊舉辦了xxx屆董莊畫創作學習班。1984年,第二屆學習班的學員創作畫作10余幅,有5幅作品參加了聊城國慶美術展。1984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的“中國民間藝術品展覽”,選入了董莊繪畫作品兩件,赴香港展出并獲得好評。代表人物董莊的中堂畫歷史悠久,世代相傳,底蘊深厚,題材內容十分豐富,為世人所稱道。約在明隆慶五年(1571年),河北省清河縣人董月,遷移到董莊落戶,到其第六代董繼白(字松云,約1725-1796)的花鳥畫就有了一定的水平。有前幾代人取得的成就,到第八代董立元,他的人物畫創作是他作品的主要組成部分。曾在孔府任畫師多年,時人有“崔字杜虎董人物”之稱。由于他的繪畫成就,被道光皇帝授予“文林郎”的稱號。董立元的影響,帶來了在他以后一百年間的最繁榮時期。技法特點董莊中堂畫技法上來看以工筆為主,過去主要是照譜描繪,內容題材上以清朝的董立元的人物為代表,包括《三仙煉丹》、《麻姑獻壽》、《八仙》、《禹王鎖蛟》、《福祿壽圖》、《八駿圖》等。另有山水、花鳥等,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既有寫實主義手法,也有浪漫主義得想象。作品曾銷往本省各地及河北、河南、山西、安徽、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受到社會各界歡迎,在北方民間有著較大的影響。董立元的人物畫選材大多為神話故事、名媛淑女。其代表作《三仙煉丹》、《麻姑獻壽》均為半工半寫人物畫,線條流暢、人物逼真,面部處理最為精致。這兩幅畫中的仙女著墨用色不多,但文靜善良的性格躍然紙上。另一幅《中八仙》系大幅中堂畫,也堪稱佳作。據董莊73歲的老畫師董友環介紹,董立元曾在曲阜孔府任畫師多年,專繪人像。民間還流傳著一個“隔簾成像”的傳說。相傳董立元在孔府為一名閨中小姐畫像時,對方害羞,在竹簾后輕輕一閃便不再露面。但她并沒難住這位人像繪畫大師,一轉眼的工夫,一幅逼真傳神的美女圖呈現在眾人面前,觀者無不稱奇。傳承在xxxxxx和“文化大xxx”期間,董莊繪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繪畫活動曾中斷,20世紀80年代有所恢復,90年代以后由于種種原因,董莊繪畫便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基礎,市場慢慢萎縮,董莊村從事繪畫的人越來越少。經過數百年的變遷,雖然中堂畫市場已不如以前那樣繁榮,但還是有一部分老藝人在堅守著,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目前,董莊村里只有董友環還在堅持董莊繪畫創作,但由于少人問津,他們只是偶爾畫幾幅。這兩位老畫師都非常擔心董莊繪畫傳統技藝“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失傳”。“董莊中堂畫”已被列為聊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和保護,董莊傳統繪畫藝術必將會后繼有人,進一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