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2 3 4 5 6 7 8 細顆粒物 ? 自然源 ? 人為源 ? 大氣化學反應 ? 危害介紹 ? 雖然細顆粒物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細顆粒物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
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研究表明,顆粒越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越大。細顆粒物能飄到較遠的地方,因此影響范圍較大。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為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細顆粒物進入人體到肺泡后,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容易處在缺氧狀態。 ? 預防方法 ? 生活應對 ? 中國 ? 德國 ? 法國 ? 美國 ? 英國
細顆粒物
細顆粒物又稱細粒、細顆粒、PM2.5。細顆粒物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 2.5微米的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雖然PM2.5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面積大,活性強,易附帶有毒、有害物質(例如,重金屬、微生物等),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2013年2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將PM2.5的中文名稱命名為細顆粒物。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有機碳(OC)、元素碳(EC)、硝酸鹽、硫酸鹽、銨鹽、鈉鹽(Na+)等。

中文名細顆粒物外文名PM2.5當量直徑≤2.5微米英文全稱fine particulate matter單位微克每立方米定名時間2013年4月19日生成來源
顆粒物的成分很復雜,主要取決于其來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為源兩種,但危害較大的是后者。在學術界的分為一次氣溶膠(Primary aerosol)和二次氣溶膠(Secondary aerosol)兩種。
自然源
自然源包括土壤揚塵(含有氧化物礦物和其他成分)海鹽(顆粒物的第二大來源,其組成與海水的成分類似)、植物花粉、孢子、細菌等。自然界中的災害事件,如火山爆發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塵暴事件都會將大量細顆粒物輸送到大氣層中。
人為源
人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動源。固定源包括各種燃料燃燒源,如發電、冶金、石油、化學、紡織印染等各種工業過程、供熱、烹調過程中燃煤與燃氣或燃油排放的煙塵。流動源主要是各類交通工具在運行過程中使用燃料時向大氣中排放的尾氣。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而這些氣體污染物往往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造成的。在發展中國家,煤炭燃燒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應的主要方式。沒有先進廢氣處理裝置的柴油汽車也是顆粒物的來源。燃燒柴油的卡車,排放物中的雜質導致顆粒物較多。在室內,二手煙是顆粒物最主要的來源。顆粒物的來源是不完全燃燒、因此只要是靠燃燒的煙草產品,都會產生具有嚴重危害的顆粒物,使用品質較佳的香煙也只是吸煙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為臭味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適用于金紙燃燒、焚香及燃燒蚊香。但是炒菜5分鐘,PM2.5增加20倍系誤讀。
大氣化學反應
除自然源和人為源之外,大氣中的氣態前體污染物會通過大氣化學反應生成二次顆粒物,實現由氣體到粒子的相態轉換。如:



其中氣態硫酸來自OH自由基氧化二氧化硫SO2的氣態反應。鹽的水合物:如xCl·yH2O、xNO3·yH2O、xSO4·yH2O,隨著濕度的變化,水合物對PM2.5的影響較大,水不僅與鹽化合物生成水合物,由于濕度的改變還形成了鹽的微小溶液液滴。指數標準細顆粒物的標準,是由美國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為了更有效地監測隨著工業化日益發達而出現的、在舊標準中被忽略的對人體有害的細小顆粒物。細顆粒物指數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測控空氣污染程度的指數。到2010年底為止,除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將細顆粒物納入國標并進行強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還未開展對細顆粒物的監測,大多通行對PM10進行監測。PM2.5檢測網空氣質量新標準根據PM2.5檢測網的空氣質量新標準,24小時平均值標準值分布如下:空氣質量等級24小時PM2.5平均值標準值優0~35

良35~75

輕度污染75~115

中度污染115~150

重度污染150~250

嚴重污染大于250

及以上

[3]
世界衛生組織(WHO)2005年《空氣質量準則》 | 項目年均值日均值準則值10

25

過渡期目標135

75

過渡期目標225

50

過渡期目標315

37.5

中國擬于2016年實施《空氣質量準則》(征求意見中) | | 項目年均值日均值準則值35

75

危害影響
危害介紹
雖然細顆粒物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細顆粒物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研究表明,顆粒越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越大。細顆粒物能飄到較遠的地方,因此影響范圍較大。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為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細顆粒物進入人體到肺泡后,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容易處在缺氧狀態。
全球每年約210萬人死于PM2.5等顆粒物濃度上升據悉,201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全球環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70萬人死于因臭氧導致的呼吸系統疾病,有近200萬的過早死亡病例與顆粒物污染有關?!睹绹鴩铱茖W院院刊》(PNAS)也發表了研究報告,報告中稱,人類的平均壽命因為空氣污染很可能已經縮短了5年半。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表明,由室外空氣污染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平均為每天1000人,每年有35至40萬的人面臨著死亡。具體來講,早在1997年,世界銀行就預計有5萬中國人因為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總體來說,這份報告發現,中國的空氣污染使得城市居民的壽命減少了18年。倫敦毒霧事件1952年12月5日的毒霧事件是倫敦歷史上最慘痛的時刻之一,那場毒霧造成至少4000人死亡,無數倫敦市民呼吸困難,交通癱瘓多日,數百萬人受影響。世界衛生組織首次認定PM2.5致癌2013年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報告,首次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并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然而,雖然空氣污染作為一個整體致癌因素被提出,它對人體的傷害可能是由其所含的幾大污染物同時作用的結果。傷害器官對顆粒的長期暴露可引發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當空氣中PM2.5的濃度長期高于10

,就會帶來死亡風險的上升。濃度每增加10

,總死亡風險上升4%,心肺疾病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6%,肺癌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8%。此外,PM2.5極易吸附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使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機率明顯升高。影響氣候人們一般認為,PM2.5只是空氣污染。其實,PM2.5對整體氣候的影響可能更糟糕。PM2.5能影響成云和降雨過程,間接影響著氣候變化。大氣中雨水的凝結核,除了海水中的鹽分,細顆粒物PM2.5也是重要的源。有些條件下,PM2.5太多了,可能“分食”水分,使天空中的云滴都長不大,藍天白云就變得比以前更少;有些條件下,PM2.5會增加凝結核的數量,使天空中的雨滴增多,極端時可能發生暴雨。影響分布圖全球空氣質量地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9月公布了一張全球空氣質量地圖,專門展示世界各地細顆粒物的密度。地圖由達爾豪斯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制作。他們根據NASA的兩臺衛星監測儀的監測結果,繪制了一張顯示出2001年至2006年細顆粒物平均值的地圖。 在這張圖上紅色(即細顆粒物密度最高),出現在北非、東亞和中國。中國華北、華東和華中細顆粒物的密度,指數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過了撒哈拉沙漠。在這張2001-2006年間平均全球空氣污染形勢圖上,全球細顆粒物最高的地區在北非和中國的華北、華東、華中全部。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細顆粒物小于10是安全值,而中國的這些地區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還要高很多。[7]全球各地區細顆粒物濃度和致死人數分布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觀測站(NASA's Earth Observatory)公布了一幅地圖,展示了1850年至2000年之間全球各地區大氣污染物細顆粒物濃度變化和致死人數情況。2010年,韋斯特發表了一項基于單一的大氣環境計算機模型的研究報告,估算了全球空氣污染對人們健康的影響。韋斯特和他的同事們認為,利用一系列不同的大氣環境計算機模型,總共六個,他們可以提高此前估算數據的精確度。2013年,他們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發表了他們的研究論文,得出如下結論:全世界每年因為室外的有毒空氣污染物細顆粒物而死亡的人數為210萬。這幅地圖顯示了1850年至2000年全球空氣污染水平變化,以及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因空氣污染致死人數分布情況。顏色越深,表明該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空氣污染致死人數越多。咖啡色地區比淺棕色地區有更多的人過早死亡。藍色地區的空氣質量1850年以來已經改善,早逝人數下降。在中國東部、印度北部和歐洲,工業xxx帶來的城市化導致空氣中的細顆粒物xxx增加,并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這些人口稠密、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深褐色),人為造成的空氣污染導致每年每平方公里超過1000人過早死亡。少數地區(藍色),如美國東南部,細顆粒物濃度相對于工業化前的水平有所下降,因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的人數下降。在美國東南部地區,細顆粒物濃度的下降可能與過去160年中當地生物質燃燒水平的下降有關。
監測方法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12年5月下發的《PM2.5自動監測儀器技術指標與要求(試行)》確定了三種PM2.5的自動監測方法,分別是β射線方法儀器加裝動態加熱系統,β射線方法儀器加動態加熱系統聯用光散射法,微量振蕩天平方法儀器加膜動態測量系統(FDMS)。應對措施
預防方法
1、過濾法包括空調、加濕器、空氣清新器等,優點是明顯降低PM2.5的濃度,缺點是濾膜需要清洗或更換。2、水吸附法超聲霧化器、室內水簾、水池、魚缸等,能夠吸收空氣中的親水性PM2.5,缺點是增加濕度,憎水性PM2.5不能有效去除。3、植物吸收法植物葉片具有較大的表面積,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PM2.5,優點是能產生有利氣體,缺點是吸收效率低,有些植物會產生有害氣體。
生活應對
1、霧霾天氣少開窗,xxx不出門或晨練霧霾天氣不主張早晚開窗通風,xxx等月亮出來再開窗通風。霧霾天氣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險天”,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霧天xxx不出門,更不宜晨練,否則能誘發病情,甚至心臟病發作,引起生命危險。專家指出,之所以說霧天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險天”,是因為起霧時氣壓高,空氣中的含氧量有所升高,人們很容易感到胸悶,早晨潮濕寒冷的霧氣還會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導致食管管痙攣、血壓波動、心臟負荷加重等。同時,霧中的一些病原體會導致頭痛,甚至誘發高血壓、腦溢血等疾病。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年老體弱者,不宜在霧天出門,更不宜在霧天晨練,以免發生危險。2、外出戴專業防塵口罩一般常規口罩不會起到作用,因為顆粒物太細小,KN90,KN95,N95級別的防塵口罩才能有效過濾這類細顆粒物,同時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口罩,避免不密合導致周圍泄漏。另外,外出歸來,應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膚。比較好的防PM2.5的口罩主要是濾片而不是口罩,比如有活性炭濾片的口罩以及醫用口罩是無法防PM2.5的。3、多喝桐桔梗茶、桐參茶、桐桔梗顆粒、桔梗湯等“清肺除塵”茶飲桐桔梗茶有清火濾肺塵功能,能加強肺泡細胞排出有毒細顆粒物的能力,能協助人體排出體內積聚的PM2.5顆粒物及其他有害物質。4、少量補充維生素D冬季霧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線照射太少,人體內維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還會產生精神壓抑、情緒低落等現象,必要時可補充一些維生素D。5、飲食清淡多喝蜂蜜水霧天的飲食宜選擇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這樣不僅可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起到潤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補腎的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食品。6、深層清潔人體表面的皮膚直接與外界空氣接觸,很容易受到霧霾天氣的傷害。尤其是在繁華喧囂十面“霾”伏的都市中,除了隨時要應對霧霾危“肌”外,由于建筑施工、汽車尾汽、工業燃料燃燒、燃放煙花爆燭等原因造成懸浮顆粒物多,難免會堵塞在毛孔中形成黑頭,造成毛孔阻塞、角質堆積、肌膚起皮等肌膚問題,所以自我保護的首要措施就是深層清潔肌膚表層,清潔毛孔。7、盡量減少吸煙甚至不吸煙煙霧中有大量PM2.5,會對人體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危害。如果無法阻止周邊的人吸煙,那么應該盡量遠離煙霧。各國政策
中國
2011年1月1日開始,環保部發布的《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開始實施。首次對PM2.5的測定進行了規范,但在環保部進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中,PM2.5并未被納入強制性監測指標。2012年05月24日環保部公布了《空氣質量新標準xxx階段監測實施方案》,要求全國74個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PM2.5“國控點”監測的試運行。2012年10月11日,中國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頒布后,環保部明確提出了新標準實施的“三步走”目標。按照計劃,2012年年底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要按新標準開展監測并發布數據。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95個站點完成PM2.5儀器安裝調試并試運行,有138個站點開始正式PM2.5監測并發布數據。
德國
短期解決措施首先,對某類車輛實施禁行,或者在污染嚴重區域禁止所有車輛行駛。第二,就是要限制或關停大型鍋爐和工業設備。此外,關閉城市內的建筑工地也有助緩解污染。在火爐中燃燒木頭、焚燒垃圾等行為一定要注意避免。長期措施一、設定機動車排放標準。二、嚴格大型鍋爐和工業設施排放標準。歐洲已統一規定了工業排放標準,出臺《工業排放令》。三、設定小型鍋爐設備排放標準,例如房屋暖氣等供暖設備。四、設定機械設備排放標準,如工程機械。五、設立“環保區域”,德國超過40個城市以及許多歐洲國家均設立了“環保區域”,只允許符合排放標準的車輛駛入。六、禁止重型貨車通行。重型貨車的污染物排放通常較高。七、限速。八、通過補貼或宣傳項目,鼓勵乘坐公共交通以及騎車出行。九、通過合理的交通指示燈變化、設置機動車專用道等更好管理交通。
法國
向公眾提供衛生建議為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空氣質量并預防空氣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法國于2010年頒布了空氣質量法令,其中規定了PM2.5和PM10的濃度上限。此外,法國政府還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案,如減排方案、顆粒物方案、碳排放交易體系、地方空氣質量方案和大氣保護方案等。在法國,空氣質量監測協會負責監測空氣中污染物濃度,并向公眾提供空氣質量信息。根據空氣質量監測協會提供的數據,法國環境與能源管理局每天會在網站上發布當日與次日空氣質量指數圖,并就如何改善空氣質量提供建議。當污染物指數超標時,地方政府會立即采取應急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并向公眾提供衛生建議。法國公共衛生高級委員會在2012年4月公布的空氣顆粒物污染報告中列出了一系列新的保護公眾健康的建議,尤其是針對肺病和心臟病患者、幼齡兒童與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建議指出,當空氣中PM10濃度為50至80微克每立方米時,已表現出癥狀的肺病和心臟病患者應考慮減少戶外活動與激烈體育運動;當PM10濃度超過80微克每立方米時,敏感人群應減少甚至避免戶外活動與激烈體育運動,哮喘患者可能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增加使用吸入類藥物的次數,健康人群如果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或咽喉痛等癥狀,也應減少戶外活動與激烈體育運動。
美國
定期審查空氣質量監測標準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網站的信息顯示,空氣污染是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美國面臨的空氣污染主要由六大因素所致:氣態污染物、溫室氣體效應、酸雨、臭氧層破壞、可吸入顆粒物以及氣候影響。美國環保署和其他機構合作設立了“空氣質量指數”,向公眾提供有關地方空氣質量以及空氣污染水平是否達到威脅公眾健康的及時、易懂信息。登錄美國環保署和其他機構合辦的AIRNow網站,可以看到全美各地動態空氣質量指數圖、臭氧指數圖、PM2.5指數圖以及根據各指數列出的全美空氣質量最差的5處地點。根據《潔凈空氣法》,環保署須定期審查空氣質量監測標準。2006年,美國環保署針對PM2.5標準進行了最新一次修訂,規定全美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任何地區、任何24小時周期內PM2.5最高濃度由先前的每立方米65微克降至每立方米35微克,而年平均濃度標準則是每立方米小于或等于15微克。直徑在2.5微米到10微米之間的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標準為24小時周期內每立方米150微克。根據可吸入顆粒物水平,環保署將各地的空氣質量分為三類:未達標、達標或雖然數據不足但可被認為達標、數據不足。如果某個區域被列為未達標,所在的州和地方政府需要在三年內制定執行計劃,列出該地如何減少導致可吸入顆粒物聚集的污染物排放,以達到并保持環保署列出的空氣質量標準。
英國
依法劃定“煙塵控制區”1952年12月5日的毒霧事件是倫敦歷史上最慘痛的時刻之一,當時那場毒霧造成至少4000人死亡,無數倫敦市民呼吸困難,交通癱瘓多日,數百萬人受影響,而在那場災難之后,英國政府做了補救工作。1956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這一法案劃定“煙塵控制區”,區內的城鎮禁止直接燃燒煤炭。此外,還陸續關停了倫敦所有燒煤的火電廠,將其搬到城市以外的地方。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倫敦的空氣質量一直在改進中。據倫敦市政府提供的數據,大約有72.2萬人住在倫敦以外的地區,每天搭乘各類交通工具來倫敦工作。倫敦龐大的人口數量和規模巨大的通勤者意味著道路交通網絡已經承受巨大的壓力。比如在倫敦最繁忙的火車站滑鐵盧車站里,每天交通高峰期的3個小時里客流量有5.1萬人。道路交通同樣也是如此,有超過300萬輛機動車在路面上行駛。而自從2003年開始征收道路擁堵稅以來,據估計每天路上的車流量減少了7萬輛。在過去50年間,由于在倫敦的家庭和工業中使用煤炭已經逐漸銷聲匿跡,交通排放成為空氣污染的xxx的來源。倫敦空氣中58%的氮氧化物,以及68%的PM10污染物顆粒都來自于汽車尾氣排放。英國環境專家、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弗蘭克·凱利教授指出,由于人口密度高,通勤者眾多,從事商務和旅行的車輛川流不息,這都給空氣質量帶來壓力。對此,凱利建議在城市地區盡量使用小排量的汽油動力汽車以及清潔的公共交通,并對使用柴油的公交車和出租車進行升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