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巖風景名勝區位于贛州市西北郊6.8千米處,通天巖石窟開鑿于唐朝,興盛于北宋,至今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稱為“江南xxx石窟”。通天巖風景區由摩沙巖石山組成,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區。多天然巖洞。其一巖洞頂有一竅,相傳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巖、翠微巖、忘歸巖、同心巖、廣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巖亭、惜春亭和群玉閣等10多處景點。
通天巖風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基本信息中文名稱通天巖風景區外文名稱TongtianyanScenicArea地理位置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占地面積6平方千米景點級別AAAA級門票價格60元/人著名景點通天巖、忘歸巖等景區類型風景名勝區美譽“江南xxx石窟”所屬國家中國所屬城市江西省贛州市開放時間07:00~18:00適宜游玩季節春秋兩季適宜游覽歷史沿革1988年通天巖風景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江西省政府評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2001年被江西省委、省政府命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02~2003年度通天巖風景區被江西省委省政府評定為文明單位。2007年被江西省文明委、建設廳、旅游局評定為“全省文明風景旅游區”。2010年,贛州市政府研究,決定成立通天巖風景名勝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區工作領導小組。2013年榮獲“贛州市園林化先進單位”稱號。
2013年榮獲全國xxx屆“敬老文明號”稱號。
地理環境通天巖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郊6.8公里處。地質地貌通天巖是一處丹霞地貌風景區。丹霞地質景觀發育在中生代到老第三紀的陸相紅色巖系中,這些紅色巖系的巖石為鐵鈣質混合膠結,膠結程度不均,且具有砂巖、礫巖、頁巖交互成層的特點。巖層產狀多呈水平狀或近似水平,節理發育,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縱使作用下,形成了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方山狀、棒槌狀、蘑茹狀或峰林狀地質景觀,即丹霞地質景觀。通天巖景區,西巖寺、忘歸巖遠景、觀心巖大洞、財神廟、通天巖的丹霞地貌具有“狀若瓜瓠,石峰屏列,巖深谷邃,竅可通天”的特征,它的形成距今已有1億年,經過多次造山運動,形成了通天巖如今頂圈、身陡、麓緩的丹霞特征,并發育成丹崖赤壁、丹霞穿洞、丹霞巖溶地貌等景觀。氣候
通天巖風景區在贛州城的西北郊,處于武夷山脈、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的交匯地帶,屬亞熱帶的南緣,呈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據資料統計,3-5月通天巖平均雨日為55天,總降雨量為628毫米。大風、冰雹、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為40站次。雨日、暴雨之多,災害天氣頻率之大,皆為全年各季之冠。通天巖在盛夏7-8月,白天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6℃以上,但早晚氣溫一般均在30℃以下,雖然白天較炎熱,但少酷暑。11-1月通天巖晚上輻射冷卻,氣溫可降至零下,形成霜冰澆凍。受強寒潮襲擊時,可產生固體降水或冰凌天氣,但機率很小,平均每年降雪日數只有1-2天。
自然資源2009年通天巖景區有國家二類保護植物3種,名貴樹木種類有81種,其它樹木種類有22種。如:羅漢松、大頭典竹、桂竹、圓柏、樟樹、菩提樹等。景區內森林覆蓋面積為86%,空氣負離子平均值高達8.2萬單位。
翠微巖在通天巖的西側,相距僅十數米,相傳為宋代隱士陽孝本隱居之所。懸巖上及洞壑內,布滿了摩崖題刻和龕像。除一軀彌勒造像外,其余皆為汪雕羅漢群像和高浮雕單體羅漢像,共計八十二軀,宋氏題刻19品。由翠微巖西行,穿過林蔭小道,有石梯180余級。
忘歸巖忘歸巖俗稱東巖,又名太和山,因巨石橫空,形若踞獅,又名獅巖。在此巖洞前后的峭壁上,鐫刻有摩崖龕象七軀,摩崖題刻50品。題刻中,最為著名的是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王陽明題詩:“清山隨地佳,豈心故園好。他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閔,洞云秋未掃。”。
通天巖風景區現存的摩崖造像,可劃分為四組,一是位于通天嶧與翠微巖相交接處的8尊菩薩造像,8尊造像開鑿于唐代末年,開通天巖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兩尊觀音菩薩造像保存最為完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二是位于通天巖山崖部,由五百羅漢拱衛著的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兩脅侍的組群造像。這組造像開鑿于北宋中期,規模xxx,氣勢最為恢宏,三是以僧人明鑒為主施造的單龕十八羅漢像,開鑿于北宋后期,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精華所在。四是位于翠微巖,由虔朱氏施造的彌勒佛像等,開鑿于南宋初年。
通天巖風景區以江西xxx的石龕造像群著稱于世,共有石龕279座,石刻造像248尊,內容均為佛像神祗,多屬唐宋時期作品。這些石刻,現存97品,其中宋代33品,余則為清代以后或佚名者作。通天巖洞窟通天巖風景區有唐宋時期的窟龕315處,共計造像359軀,造像主要分布于忘歸巖、xxx巖、通天巖主巖和翠微巖四處,其中,忘歸巖正面保存有羅漢像1尊,背面保存有羅漢像6尊,xxx巖保存有羅漢像3尊,其余造像均分布在通天巖及與其相毗鄰的翠微巖。
通天巖之名源于“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離市區6.8公里的景區交通便利,是一座開鑿于唐朝,興盛于宋代的石窟寺,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被稱為“江南xxx石窟”。
古時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贛州城的好風光,他在蓬萊仙境挑選了兩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這兩座山放在儲潭西岸和東岸的儲山一起鎖住水口。當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巖附近時,不料被這里的土地公公發現了,這位土地公公看見如此漂亮的兩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這位土地公公便學公雞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為他們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聞公雞報曉,以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將兩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這兩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巖。至今,通天巖景區的忘歸巖和禮佛巖,各有一個貫通的山洞,傳說就是當年那位大仙挑山時用竹扛串出來的。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陽明在贛州任贛南巡撫,后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平定過“宸濠之亂”。陽明先生在忘歸巖題刻一首五言詩:“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圓好,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涼,洞云秋未掃”。蘇軾落職過虔(即贛州)時,曾多次游覽通天巖。至今這里還保存有陽行先、蘇東坡、李存3尊刻像,并有東坡真跡。宋代秘監陽孝本(字行先)及進士李存自熙寧年間辭官從京師還贛后,曾隱居通天巖2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