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英國終于涼爽了一些。在經歷了生命中最熱的一個夏天之后,亞歷桑德拉覺得現在這樣微涼的天氣相當難得。
英國今年夏季出現了史上首個超40攝氏度的高溫,持續的熱浪引發了野火、干旱,民眾苦不堪言。
與極端天氣相伴的,是不斷飆升的賬單。剛碩士畢業的亞歷桑德拉對新京報記者說,超市里的一切似乎都在漲價,油價貴了許多,房租也有點令人難以承擔。而她更擔心的是,冬天即將到來,她的取暖費用該怎么辦。
重重危機之下,英國即將迎來一位新首相。新首相人選已經鎖定在兩人之間——不是外交大臣利茲·特拉斯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三位女性首相,就是前財政大臣里希·蘇納克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非白人首相。結果將于當地時間9月5日公布。
亞歷桑德拉對兩人都沒有特別的感覺。她并非保守黨黨員,也因此,對于這場關乎全英國人民未來命運的選舉,她沒有任何發言權。但面對當前困境,她對新首相——不管是特拉斯還是蘇納克——是有期待的。
“我希望新首相能關注到普通民眾的困境,關注到超市里飆升的物價,關注到很多人沒錢在冬天開暖氣,關注到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亞歷桑德拉對新京報記者說道,“雖然我知道,他們可能也無法解決這些危機。”
春夏的“完美風暴”
“誰會想在這個時候成為英國首相呢?”7月23日,英國政治評論人士邁克爾·蘭伯特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如此說道。
兩天前,英國保守黨最后一輪議員投票結束,里希·蘇納克和利茲·特拉斯進入“二選一”決戰,兩人將角逐新一任保守黨黨首一職,從而接任此前被迫辭職的現任首相鮑里斯·約翰遜。
蘭伯特為何這么說?大概是因為英國正在經歷危機時刻:從飆升的通貨膨脹率到驚人的能源賬單,從持續的生活成本危機到高溫、熱浪、干旱和野火等極端氣候事件,英國人民經歷了水深火熱的一個春夏。
《金融時報》稱,英國正在經歷全球金融危機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英國8月份公布的最新通貨膨脹率達到10.1%,再創40年來新高。其中,能源和食品等價格上漲是推高通貨膨脹率的主要因素。英國商會稍早前指出,英國經濟已經處于衰退之中,預計今年年末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將達到14%。
英國是七國集團(G7)國家中通脹率最高的國家,而這讓許多英國家庭的實際可支配收入下降,據估計數百萬人將陷入貧困。
“我想幾乎所有英國家庭都感受到了生活成本壓力。”亞歷桑德拉對新京報記者說,“我比較幸運的是,父母可以幫我承擔一部分壓力。但很多貧困家庭可能沒有這種幸運,他們生活將更加艱難。”
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的同時,英國今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熱浪侵襲。7月19日,英國首次記錄了40.2攝氏度的高溫,有英媒稱之為“地獄之火”。英國氣象局9月1日稱,今年夏天是英國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夏天。與此同時,由于降雨量較低,英格蘭多地進入干旱狀態,***已開始限制用水。
熱浪過后,英國人民即將迎來一個異常“寒冷”的冬天。據《衛報》8月29日報道,英國價格比較網站薩萬塔-康雷斯調查公司近期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23%的受訪者表示今年冬天將不開暖氣,69%的調查對象打算少開暖氣。
英國自由民主黨發言人克莉絲汀·賈丁稱,英國父母們不得不在喂養孩子和開暖氣之間作出選擇,這是“全國丑聞”。
據報道,由于能源供應緊張,英國***計劃從10月1日起上調能源價格上限,這使得英國家庭能源年平均支出將達到3549英鎊——去年這一數字僅為1277英鎊。分析認為,到明年春天,這一數字將飆升至6000英鎊。
“英國正在經歷一場‘完美風暴’(perfectstorm),即同時在幾個方面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政治學教授蒂姆·貝爾(TimBale)對新京報記者說,這部分是受國際形勢如俄烏沖突影響,但也和近幾屆***所作出的選擇不無關系。
貝爾分析稱,保守黨此前采取的財政緊縮政策損害了英國經濟,導致英國出現公共服務赤字等問題。而脫離歐盟也讓英國經濟面臨更多的問題,如勞動力短缺、生產力下降等。
英國2020年1月31日正式脫離歐盟,但兩年多后,“脫歐”遺留問題仍困擾著英國。今年6月,英國***提出單方面修改“北愛爾蘭議定書”,引發歐盟方面不滿并對英國發起違約司法訴訟。
“北愛爾蘭議定書”是英國脫歐協議的一部分。根據該協議,北愛爾蘭地區留在歐洲單一市場與歐盟關稅同盟內,以防止愛爾蘭島內出現陸上“硬邊界”,但從英國大不列顛島進入北愛地區的部分商品需要接受海關和邊境安全檢查。英國希望修改協議內容,但歐盟反對,由此雙方爭端再起。有分析稱,英歐雙方甚至可能爆發貿易戰。
“今年夏天我們最需要的是行動,但我們看到的只是兩個人為贏得首相之位而展開的斗爭。”貝爾稱,“這場首相之爭無疑影響到了***對于當前危機的應對。”
秋天之前的離任
英國首相之爭開始于鮑里斯·約翰遜這個不甚愉快的夏天。
今年6月初,英國議會下院保守黨議員對深陷“聚會門”丑聞的約翰遜發起不信任投票,直接威脅約翰遜的首相之位。但約翰遜贏得投票,得以留任保守黨黨首和英國首相。
不到一個月之后,約翰遜任命的保守黨副黨鞭平徹因卷入性騷擾丑聞辭職,約翰遜***陷入崩塌邊緣。7月初,衛生大臣賈維德、財政大臣蘇納克相繼辭職,引發約翰遜***辭職潮。在二十余名***官員接連辭職后,約翰遜于7月7日宣布辭職。
“過去幾天,我試圖說服我的同事們,在我們仍有如此多的任務……在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更換***,是非常古怪的行為。”約翰遜在宣布辭職時表示。他顯然沒能說服他的同事。雖然一天前還堅持稱“寧愿被拖出唐寧街也不辭職”,但面對黨內“逼宮”,約翰遜也只能無奈妥協。
約翰遜成為六年來第三位被迫下臺的英國首相。
前首相戴維·卡梅倫2016年6月24日宣布辭職時,英國剛以51%的微弱優勢成功通過脫歐公投。作為留歐派支持者,卡梅倫無奈宣布辭職。
“我非常自豪且榮幸曾擔任這個國家的首相六年。”卡梅倫在辭職演講中表示,他相信英國留在歐盟才會更強大、更安全、更幸福,但英國人民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因此英國需要一位新的領導人來帶領這個國家朝著新的道路向前走。
接下這項任務的是曾長期擔任內政大臣的特雷莎·梅,她也是英國歷史上繼撒切爾夫人之后的第二位女性首相。
對于特雷莎·梅而言,帶領英國完成脫歐無疑是她最大的政治目標,但她失敗了。在脫歐協議草案三次被議會否決之后,特雷莎·梅的首相之路也走至絕境。當地時間2019年5月24日,特雷莎·梅宣布辭職。
“我做了一切能做的,試圖說服議員們支持這項協議。但很遺憾,我沒有做到。我嘗試了三次。”特雷莎·梅的聲音有些哽咽,“我相信繼續堅持是正確的,即使失敗的概率似乎很大。但我現在很清楚,由新首相來領導這項工作才符合國家最大利益。”
新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于2019年7月接任,他帶領英國完成“脫歐”大業,但也沒能逃過被逼下臺的命運。
“因為脫歐問題,英國政治的穩定性顯然比以前更差了。”中國社科院歐洲問題專家田德文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卡梅倫2010年帶領保守黨贏得大選,結束了工黨持續十余年的統治。但保守黨執政至今12年,除了卡梅倫任期持續了6年,此后的特雷莎·梅、鮑里斯·約翰遜執政時間都僅有3年。
田德文指出,英國目前面臨危機重重,但保守黨還是迫使首相約翰遜辭職,直接原因可能是圍繞他和保守黨的丑聞導致他民意下跌,但更重要的是在約翰遜領導下,保守黨在5月的地方議會選舉中慘敗。
“保守黨高層覺得,按照這樣的趨勢,保守黨在下一次大選中可能無法保住執政地位,因此堅持要求約翰遜下臺。”田德文稱,出于黨派利益的考量,保守黨聯合逼迫約翰遜下臺。
約翰遜7月初宣布辭職,但9月初才會正式離任。然而,正式離任之前,他似乎就已“放飛自我”。
8月中旬,約翰遜夫婦的身影出現在了希臘的一個小鎮上。唐寧街10號隨后證實,首相將在希臘休假一周。這是約翰遜不到一個月來第二次前往海外休假。英媒稱約翰遜***已成為“僵尸***”,約翰遜本人則是“跛腳鴨首相”。
英國民眾對此顯然非常不滿。“英國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艱難,這正是我們最需要***采取行動的時候,但約翰遜***卻什么都沒做,這令人非常失望。”亞歷桑德拉說。
“英國正處于一個震蕩波動期:政治不穩定、經濟形勢令人擔憂、社會狀況相對混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楊芳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英國六年內換了四位首相,某種程度上凸顯了保守黨的分化趨勢以及***的脆弱性。”
凜冬之下的新挑戰
“在***沒有進行任何實際治理的情況下,我們卻被迫忍受這場冗長的保守黨黨首之爭。”8月31日,《衛報》議會記者約翰·格雷斯撰文稱。
過去兩個月來,英國政治的焦點都在于——誰將成為在秋天入主唐寧街10號的那位“幸運兒”。由于保守黨仍然是英國議會第一大黨,新任保守黨黨首自動成為英國首相。也因此,這場“首相之爭”,競爭者和投票人都是保守黨成員。
7月12日至7月20日,英國保守黨議員首先進行了五輪投票,將八位競爭者縮減至兩位。此后一個多月時間內,兩位“決賽選手”——蘇納克和特拉斯開展了系列競選活動,以贏得保守黨黨員的支持。
當地時間9月2日下午5時,英國保守黨黨員投票結束。最終結果將于當地時間9月5日公布。
由于并非全國性選舉,許多英國人對這場選舉并不在意。亞歷桑德拉稱,她身邊很多人對于這場首相之爭并不關注,因為他們沒有投票權。“我們只是看著,等著看到底誰會成為下一任首相。”
近期民調數據顯示,特拉斯對蘇納克有壓倒性的優勢。英國天空新聞網8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特拉斯的支持率比蘇納克高32%。政治新聞網Politico的最新民調也顯示,特拉斯將獲得59%的選票,遠高于蘇納克的32%。
“特拉斯當選英國新一任首相幾無懸念。”田德文認為,而她能贏的主要原因是,她唯一的競爭對手蘇納克是印度裔。“保守黨的主要支持者是年齡較大的白人群體,他們顯然不愿意讓一位印度裔來出任首相。”
但無論誰當選,田德文認為,他們都面臨著相同的難解困境。他指出,英國屬于外向型經濟,實體經濟少,因此受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大。此外英國經濟高度依賴美國,而美國正在對外輸出通脹,這也加劇了英國的經濟困境。從歐盟層面來說,脫歐對英國經濟產生了消極影響,目前雙方關于北愛的爭端對于英國來說也是個壞消息。
“在這樣的時刻,英國應該團結各種力量攜手共渡難關的,但他們卻聚焦于政治斗爭,這完全無益于危機的解決。”田德文認為。
被問及新首相能否解決英國面臨的困境時,貝爾并不樂觀。他表示,特拉斯和蘇納克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國家面臨的危機有多嚴重。“或者說他們意識到了,也不愿意公開承認這些,因為這可能會讓他們失去保守黨黨員的支持。”
目前,英國民調、政策研究機構都認為,特拉斯應該會成為下一任首相。但是,外界對于她的首相之路并不看好。
英國《視野雜志》稱,特拉斯面臨著一個危機中的英國,然而她不僅在議會中難獲支持,在全國層面更是支持者寥寥。英國道富環球顧問公司宏觀政策研究主管亨托夫則認為,特拉斯即使上臺,也不會享有新首相“蜜月期”,甚至其任期可能都無法堅持到下一次大選。
楊芳分析稱,在英國的政治制度框架下,保守黨可以保持其執政地位至2024年的下一次大選,即使在此期間保守黨再換黨首。但問題的核心在于,若是無法解決英國當前面臨的危機,保守黨的民意必然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其在下一次大選中落敗,或者不得不提前舉行大選。
民意調查顯示,保守黨的支持率已經落后于主要反對黨工黨。Statista8月22日最新民調顯示,工黨支持率為37%,高于保守黨的33%。Politico8月31日數據則顯示,工黨的支持率比保守黨高出10個百分點。
事實上,楊芳認為,換首相并不能解決英國當前的難題,未來一段時期內,英國仍可能處于比較混亂的狀態。“從此次競選可以看到,兩位候選人談了很多問題,包括英國經濟形勢、民生問題、俄烏沖突等,但這更多的是服務于選舉的言論,而非真正聚焦于解決英國困境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前路挑戰重重,而新首相領導的***說服力、可信度可能會受到質疑,因為新***并未經過大選的考驗。楊芳稱,新首相能否堅持到下一次大選,仍需拭目以待。
投票通道已經關閉,特拉斯能否如外界所料成為英國第三位女首相,9月5日即見分曉。而英國面臨的這場“完美風暴”何時能夠落幕,仍是未知數。
新京報記者謝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