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千里躍進大別山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千里躍進大別山路線圖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解放戰爭進行到1947年6月,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于人民***的重大變化。蔣介石為擺脫被動局面,于1947年7月發布戡亂總動員令,妄圖繼續把戰爭留在解放區內進行,以徹底摧毀解放區的人力、物力。針對***軍戰線延長、戰略后方空虛的情況,把戰爭引向***統治區,在那里殲滅敵人,創建新根據地,是人民***面臨的新任務。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多人突破黃河天險,發起魯西南戰役,到7月底共殲滅***軍6萬多人,打亂了***軍的戰略部署。
正當蔣介石糾集重兵對劉鄧大軍分進合擊時,8月上旬劉鄧大軍突然甩開敵軍,兵分三路,向南疾馳,開始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揭開了人民***戰略進攻的序幕。一路上,劉鄧大軍粉碎***數十萬大軍的前堵后追,8月末勝利抵達大別山。
解放戰爭期間,在毛主席的指揮下,***們打了非常多漂亮的戰役,其中千里躍進大別山有效限牽制了國民軍,為***眾多漂亮的戰役打下了基礎。然而,在躍進大別山中,劉伯承和***的劉鄧大軍也損失慘重,一些人因為這一點認為躍進大別山是一個戰略失誤。我個人并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從全局來看,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解放戰爭反攻的序幕,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大別山是兵家必爭之地,***占據大別山可以有效牽制敵人。大別山地理位置特殊,它處于南北分界線上,自古以來,南方政權和北方政權對峙,只要南方政權牢牢守住南北分界線這塊,北方政權就難以攻入南方。當劉鄧大軍進入到大別山之后,國民軍就得隨時留意劉鄧大軍得動向,并且做好防御。劉鄧大軍在大別山,他們就可以隨時出兵江漢、黃淮平原,有效牽制了國民軍。
大別山離南京和武漢比較近,占領大別山就可以威脅南京和武漢。***將首都定為南京,同時武漢也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劉鄧軍隊進入到大別山活動,就相當于把一把尖刀插入到了敵人的心臟,可以有效打擊國民軍。因此,在大別山之后,***就由防御轉向了進攻,徹底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有著這么重要的意義之下,躍進大別山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戰略。
在躍進大別山的過程中,犧牲了非常多的戰士,也損失了很多的裝備,不過,這場戰役也最終發揮了它應有的價值,為***奪得了戰爭的主動權。我認為,這場戰役也是毛主席善于用兵的一種體現。凡事都不可能完美,進入大別山犧牲了非常多戰士,但是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我認為躍進大別山是妙招。
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故事: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后,***軍統帥蔣介石為堵住其黃河防線的缺口,乘劉鄧所部集結在魯西南休整之機,調集8個整編師共18個旅、14萬人的兵力,分別由菏澤、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進合擊,企圖圍而殲之。
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根據中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既定方針和當面敵情,以及***軍企圖利用連日大雨,黃河水位陡漲,破堤放水淹沒***等情況,當機立斷,決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別山。
8月7日晚,在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于黃河渡口進行佯動,以及華東野戰軍5個縱隊于鄆城以東地區鉗制***軍整編第5、第85師等部西進的配合下,劉、鄧率4個縱隊經巨野、定陶間先期跳出合圍圈南進。
11日,越過隴海路,以第1縱隊并指揮中原獨立旅為右路,第3縱隊為左路,第2、第6縱隊掩護***中原局、野戰軍指揮機關為中路,向大別山疾進。這時,蔣介石錯誤地認為劉伯承、***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竄,即以12個旅為第1梯隊、以8個旅為第2梯隊,先后尾追劉鄧大軍。
另以4個旅在許昌、漯河等地側擊,以2個整編師及1個交通警察總隊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區,企圖圍殲劉鄧大軍于黃泛區。寬20多公里的黃泛區,遍地淤泥,積水沒膝,深處及臍,荒無人煙,行軍、食宿均十分困難。
17日,劉鄧大軍戰勝困難,勝利通過黃泛區。18日,又渡過沙河。20日,部隊輕裝向汝河急進。至23日,第3、第1、第2縱隊在擊退***軍沿途少數阻擊部隊后,均渡過汝河,逼近淮河。當第6縱隊和中原局、野戰軍直屬隊到達汝河北岸時。
經平漢路趕來截擊的***軍整編第85師已占據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追兵3個整編師,僅距20余公里。據此,劉伯承、***親自察看渡口,指揮部隊強渡汝河。24日夜,第6縱隊一部在炮火掩護下,渡過汝河,奪取子渡口,掩護縱隊主力及領率機關安全渡河。
至27日,劉鄧大軍已全部渡過淮河,分別占領固始、潢川等縣城,完成了挺進大別山的任務,象一把利刃******軍的戰略縱深。此戰共殲敵8500人,其中俘敵4400人,斃傷4100人。但是劉鄧大軍也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失,軍隊傷亡過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擴展資料:
千里躍進大別山,自斷后路,向敵人的心臟地區千里躍進,是一步險棋。***說:“我們好似一根扁擔,挑著陜北和山東兩個戰場。
我們要責無旁貸地打出去,把陜北和山東的敵人拖出來。我們打出去挑的擔子愈重,對全局愈有利。”
經過20多天的艱苦跋涉和激烈戰斗,劉鄧大軍以銳不可當之勢,戰勝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先后越過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礙。
于1947年8月27日勝利到達大別山區。而后,陳毅、粟裕大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大軍挺進豫西,三軍構成品字形,協同作戰,共同創建新的中原解放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千里躍進大別山
先來個圖:
紅色的圈圈就是大別山區,紅色的線是長江,黃色的圈是武漢、合肥和南京。在長江的中段,很長一段是圍繞大別山走的,一旦進入大別山可以同時威脅武漢合肥等軍事重鎮,進而奪取南京。下面說以下自古以來南京政權防御北方進攻的套路。
首先是武漢
紅色的圈圈是山區,紅色的線條下面的是長江,上面的是漢江,兩條河流在武漢匯合,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補給和水源,沒糧食可以忍幾天,沒水誰都受不了,三五個人無所謂,但是數萬人的軍隊就必須沿著河流行軍,否則靠村里的幾口水井是根本不夠用的,而且水運要比路上效率高很多,路上千里運糧損失超過90%(推車的也要吃飯啊)。所以,大部隊走水路是比較穩妥的。
可以看到地處漢江長江交點的武漢地理位置及其重要,如果北方政權想從西部攻打南方必取武漢,而武漢的位置也比較利于防守。打下武漢就可以順流而下進攻南京了。當年東吳孫權鑄造石頭城,就是這里,武漢成為當時防守曹魏的重鎮。這是西路。。。
再看東路。。。。
紅色為大別山,右邊紅色是滁州的山區,黃色圈圈是淮南(壽春),合肥,南京。紫色的地區是巢湖。
合肥也是北方攻打南京政權的重要城市,因為北邊的淮南到合肥再到長江是有水路可通的,北方軍隊的補給可以通過水運源源不斷的送到長江流域,拿下淮南,攻下合肥,下一步就可以集中兵力威脅南京了,這時再有從武漢接應的援軍那就更穩了。圖中可以看到合肥攻打南京有兩條路,第一條是走滁州,醉翁亭記說:“環滁皆山也”,可見這一代路不好走,給養不方便運輸,但是比較近,適合小股部隊偷襲。當年侯景之亂時,侯景就是率領2000人從滁州突然兵臨健康奪取的政權。另一條路比較穩妥,就是從巢湖進入長江,然后順江而下,攻取南京。后出師表諸葛亮說“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所謂四越巢湖就是從這里展開軍事行動。
綜上可以看出,進入大別山,南京政權會陷入手足無措的境地,因為很難判斷這支部隊會向哪里進攻,大別山周圍多重鎮(還有很多沒說的),哪一個被攻下都受不了,猶如骨鯁在喉,尤其是主力全在北方后方空虛的時候,更是會讓南京政權恐懼。所以,只能選擇收縮兵力,從而打亂戰略部署。所謂引而不發躍如也。
但是這個方略也是有風險的,大別山區雖然有很多的優勢,但同時也會面臨補給不便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以前少有人這樣做的原因。不過打仗總是風險和機遇并存的,躍進大別山也達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好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千里躍進大別山路線圖、千里躍進大別山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