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異常炎熱,在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的東梁夜市,也異常熱鬧。燒烤攤煙火升騰,游樂場笑語喧鬧,馬路上休閑踱步的人群摩肩接踵……
今年夜市上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就是夜市南邊的“薪火中華”系列文藝活動的舞臺。舞臺兩側寫著“薪火中華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四面旗幟迎風招展。
二十余場活動,觀眾近萬人……一個月以來,每當夜幕降臨,一場場別致的演出準時拉開帷幕。
有心人會發現,這場活動和以往的活動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發現每一場演出都有一個唯美的名字和一個唯美的背景《魅力?國粹》《絢彩?唐詩》《綺美?宋詞》《詩憶?家國》《風采?梨園》《味道?曲藝》《翰墨?留香》《舞美?中華》……有的發現節目的編排特別的精致有序,有別于“市民大聯歡”的隨意,也不是“節目拼盤”,主持人也不是“報幕式”,而是像講故事那樣圍繞著主題徐徐展開,似乎不是主持人在配合節目,而是節目在配合主持人的講述而進行。也有人發現每一場演出不僅僅是唱歌跳舞,而還有一個十分鐘左右的“微講座”,讓活動顯得知性十足,甚至很多青年人就是為聽講座而來。當然,所有的人都發現了最大的一個特點――所有的活動都緊緊圍繞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宏大的主題。
活動以國粹京劇為主題開場,傳統京劇《釣金龜》選段上妝出演有板有眼、現代京劇《沙家浜》選段《軍民魚水情》勾起了無數人的回憶;京歌《英雄夢想》大氣恢宏,穿插的以《京劇的魅力與價值》為主題的“微講座”讓觀眾更多的了解了京劇,有獎問答環節,讓觀眾在互動中拉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距離。
今年68歲的王振久老人是一名資深戲迷和票友,他表示,自己從17歲開始學習京劇,摯愛京劇有50多年了,以前都是在幾個人的小圈子里自娛自樂的唱,今天有這么大一個舞臺,酣暢淋漓地唱上一回,感到無比愜意,同時也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京劇感受京劇的魅力。許多觀眾也表示,真不知道庫倫旗還有京劇唱的這么好的人。
唐詩和宋詞,是中華文化中兩顆璀璨的明珠。我們習慣性的認為詩詞總是存在于書卷中或者課堂上,其實不然。中國古代山川河岳、花草田園和生活點滴,皆可入詩。特別是宋詞,雖起于宮廷,但盛于市井。燒烤攤邊吟詩誦詞,從另一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本色回歸。但是編排成一臺節目實際是很不容易的。庫倫旗承辦過全市的詩詞大會,又正在創辦詩詞之鄉,有濃厚的詩詞氛圍,詩詞的熱愛者和研究者還是很多的,通遼市首屆中華詩詞大會冠軍一等獎得主、六家子學校付麗紅老師和通遼市首屆中華詩詞大會冠軍、庫倫旗首屆中華詩詞大會最佳選手、六家子學校鄭海玲老師分別帶來了《唐詩的價值》和《宋詞的魅力》的“微講座”;被稱為“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伴隨著悠揚的古箏,被庫倫鎮小學的同學演繹得唯美深情;慷慨悲切的《滿江紅》與歌曲《精忠報國》一起表演顯出一種別有的激昂。《人面桃花》《月滿西樓》《但愿人長久》,這些改編的詩詞歌曲讓演出憑添了精彩。旗烏蘭牧騎的演員,這次沒有唱民族歌曲,而是唱了一曲近期流行的國風歌曲《楊花落盡子規啼》,引來一片叫好。楊靖澤老師主動請纓組織學校的師生專門就愛國詩詞編演了《詩憶?家國》專場,孩子們竟然還自己編排了一個有關屈原的短劇。夏夜初上的華燈下,有誦有講有唱有演,共同演繹了古典詩詞的絢爛綺美……
在《味道?曲藝》專場,百年黨史和抗擊疫情的宏大主題通過二人轉、三句半等民間藝術詼諧地表現出來。讓人驚嘆的是現場觀眾還聽到了原汁原味的東北大鼓,久違的唱詞伴著叮叮咚咚的弦聲和鼓聲,讓很多中老年人回憶起了當年全村人圍坐著大炕上聽書的日子。來自庫倫旗水泉鄉的徐剛和范金是東北大鼓的非遺傳承人,都已經七十歲出頭。“現在像我們倆這樣能說整部書的已經很少了,聽書的人也少了,我們現在就是想怎樣把這門藝術傳下去,像在這種舞臺上多演一演,就能多傳播傳播”。
想“以文化人”,是因為文化能潤心,文化能凝心。國家認同首先是文化認同,文化的認同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熱愛的文化,而熱愛要先從了解開始。每場活動都有的十分鐘左右的“微講座”,成了這場活動和以往演出最大的不同。講座雖然都不長,但是闡釋了主題,呼應著節目,主要目的是讓各族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加了解和引發興趣。庫倫旗文聯主席胡志堅在活動現場接連做了《京劇的魅力與價值》《戲曲與曲藝的區別》《中國書法概說》三個“微講座”。胡志堅表示,雖然很辛苦,但是有了一次對所熱愛文化一次酣暢淋漓的表達,何嘗不是一種快意。庫倫旗黨校的娜荷雅老師在《同心?筑夢》專場中從庫倫旗馬市講起,用史實描述了庫倫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察日瑪老師在《舞美?中華》專場為大家詳細講解了中華大家庭中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蒙古舞、新疆舞、朝鮮族舞……每一個都有現場的動作示范,讓現場的觀眾直觀地領略了一次中華大家庭中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舞蹈之美。而且最后將各民族舞蹈元素融合,自編了舞蹈《同心共筑中國夢》。
庫倫旗是安代舞的發祥地,壓軸的演出是《火紅?安代》。草根藝術團向觀眾展示了原生態的安代舞,和經過改造融入現代元素的“***安代”。雙白乙拉團長又為大家詳細講解了安代舞的起源和特色。今天,安代舞已經遠遠不止于過去所稱為的“蒙古族第一舞”,而是以它在頓踏之間獨特的動作美感和神秘的起源文化,成為了中國舞蹈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杭蓋口才學校創作了一個蒙古舞《十二生肖》,這種用少數民族文化的形式展現中華文化的內涵,不正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在細節上的表現嗎?
發動群眾,是永恒的工作法寶。隨著演出的接續進行,各種民間的藝術團體和文藝愛好者紛紛浮出水面,主動聯系報名登臺。形成了“群眾演給群眾看”的局面。老中青齊上陣,吹拉彈唱異彩紛呈,伴隨著觀眾的掌聲和夜市上升騰的煙火,形成了一場場各族群眾團結共樂的中華文化大聯歡。
許多燒烤攤兒的老板也經常打聽“今天還演不演節目”,他們說,有演出的時候夜市上的人明顯多了,他們的生意也相對好了。很多市民都七點左右準時向演出現場聚攏等待七點半開演。有的早早到來,以便能夠搶到前面的小凳子。很多家長是領著孩子來的,當作了暑假的學習實踐活動。據庫倫旗委統戰部職工廉美麗介紹,每天來的最早的是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太,由女兒推著來到現場,場場不落,而且見到工作人員還急切地問今天演什么節目。這個每天起早貪黑忙活排練,相當于“執行導演”的年輕姑娘說,“一想到群眾的關注和認可,就覺得再多的辛苦都值了”。
既要“管好肚子”,又要“管好腦子”,要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個大課題,也是一個需要精密細致研究的課題。文化不能高高在上,要沾染泥土紅塵,傳承與弘揚工作更不能搞***,要追著各族群眾的身影和腳步,哪里是群眾生產生活集中的地方,群眾在哪里集聚,就把活動辦在哪里,讓各族群眾在體驗中了解中華文化、在參與中愛上中華文化。下一步庫倫旗將進一步總結經驗,把“薪火中華”系列活動繼續推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社區、下鄉村,走進人間煙火、走進各族群眾,并通過各類民間文化團體和學生社團有組織地開展各類活動,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群眾近距離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潤物無聲中增進“五個認同”,并以此為突破,持續推動“石榴籽?凝心?鑄魂?攜手?圓夢?強基”五項行動。
在這個夏天的夜晚,中華文化遇上了人間煙火,碰撞出了璀璨的火花。(馬放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