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中國十大院士排名,以及中國最有名院士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截止2020年3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26人,名單如下。
1、數學物理學部(155人)
艾國祥、白以龍、蔡榮根、常進、常凱、陳彪、陳和生、陳佳洱、陳建生、陳木法、陳難先、陳十一、陳式剛、陳恕行、陳仙輝、陳永川、陳志明、崔向群、戴元本、鄧小剛、杜江峰、鄂維南、范海福、方成、方復全、方忠、馮端、甘子釗、高鴻鈞、高原寧、葛墨林、龔昌德、龔新高
郭柏靈、郭尚平、韓占文、何國威、何祚庥、賀賢土、洪家興、胡和生、胡仁宇、霍裕平、江松、姜伯駒、解思深、景益鵬、鄺宇平、李安民、李邦河、李大潛、李德平、李家春、李家明、李儒新、李惕碚、勵建書、林海青、林群、龍以明、陸夕云、羅俊、羅民興、呂敏、馬余剛
馬志明、莫毅明、歐陽頎、歐陽鐘燦、潘建偉、彭實戈、曲欽岳、沈文慶、沈學礎、石鐘慈、蘇定強、蘇肇冰、孫昌璞、孫斌勇、孫鑫、孫義燧、湯濤、湯超、唐孝威、陶瑞寶、田剛、童秉綱、萬哲先、汪承灝、汪景琇、王鼎盛、王恩哥、王廣厚、王乃彥、王詩宬、王世績、王綬琯
王小云、王迅、王貽芳、王元、王梓坤、魏寶文、文蘭、吳岳良、武向平、席南華、夏道行、向濤、謝心澄、邢定鈺、熊大閏、徐敘瑢、徐至展、嚴加安、楊福家、楊國楨、楊樂、楊應昌、楊振寧、葉朝輝、葉叔華、葉向東、于淥、袁亞湘、詹文龍、張殿琳、張恭慶、張涵信
張煥喬、張杰、張繼平、張平文、張仁和、張淑儀、張維巖、張偉平、張裕恒、張肇西、張宗燁、趙光達、趙紅衛、趙政國、趙忠賢、鄭厚植、鄭曉靜、周光召、周恒、周向宇、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詩堯、鄒廣田
2、化學部(132人)
安立佳、***、包信和、曹鏞、柴之芳、陳洪淵、陳軍、陳俊武、陳凱先、陳慶云、陳小明、陳新滋、陳學思、陳懿、程津培、程镕時、戴立信、丁奎嶺、段雪、樊春海、方維海、費維揚、馮守華、馮小明、高松、郭景坤、郭子建、韓布興、何國鐘、何鳴元、洪茂椿、侯建國、胡英
黃本立、黃春輝、黃乃正、計亮年、江桂斌、江雷、江龍、江明、黎樂民、李燦、李洪鐘、李靜海、李景虹、李亞棟、李永舫、李玉良、林國強、劉若莊、劉元方、劉云圻、劉忠范、陸熙炎、馬大為、麻生明、麥松威、倪嘉纘、彭孝軍、錢逸泰、任詠華、沙國河、沈家驄、沈之荃
施劍林、宋禮成、孫世剛、譚蔚泓、唐本忠、唐勇、唐有祺、田禾、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涂永強、萬惠霖、萬立駿、汪爾康、王方定、王佛松、王夔、吳驪珠、吳奇、吳新濤、吳養潔、吳云東、席振峰、謝毅、謝毓元、謝在庫、謝作偉、徐春明、徐如人、嚴純華、顏德岳
楊金龍、楊萬泰、楊秀榮、楊學明、楊玉良、姚建年、姚守拙、于吉紅、余國琮、俞汝勤、俞書宏、袁權、岳建民、張存浩、張東輝、張洪杰、張錦、張禮和、張俐娜、張乾二、張鎖江
張濤、張希、張玉奎、趙東元、趙進才、趙宇亮、趙玉芬、鄭蘭蓀、支志明、周其鳳、周其林、朱道本、朱起鶴、朱清時
3、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2人)
卞修武、曹文宣、曹曉風、常文瑞、陳國強、陳化蘭、陳可冀、陳霖、陳潤生、陳文新、陳曉亞、陳孝平、陳曄光、陳宜瑜、陳宜張、陳義漢、陳竺、陳子江、陳子元、程和平、董晨、鄧子新、段樹民、樊嘉、方精云、方榮祥、高福、葛均波、顧東風、桂建芳、郭愛克、韓斌、韓濟生
韓家淮、韓啟德、郝小江、賀福初、賀林、赫捷、洪德元、洪國藩、侯凡凡、黃荷鳳、黃路生、季維智、蔣華良、蔣有緒、金力、鞠躬、康樂、匡廷云、李季倫、李家洋、李林、李蓬、李振聲、梁棟材、梁智仁、林鴻宣、林其誰、劉新垣、劉耀光、劉以訓、劉允怡、陸林、駱清銘
馬蘭、毛江森、孟安明、裴鋼、蒲慕明、錢前、戚正武、強伯勤、饒子和、尚永豐、邵峰、沈善炯、沈巖、沈允鋼、施一公、施蘊渝、石元春、舒紅兵、宋爾衛、宋微波、蘇國輝、隋森芳、孫大業、孫漢董、孫曼霽、唐崇惕、唐守正、童坦君、仝小林、汪忠鎬、王大成、王恩多
王福生、王松靈、王文采、王正敏、王志新、王志珍、魏輔文、魏江春、魏于全、吳常信、吳孟超、吳祖澤、武維華、謝道昕、謝華安、謝聯輝、徐國良、徐濤、許智宏、閻錫蘊、楊福愉、楊煥明、楊雄里、姚開泰、葉玉如、尹文英、印象初、曾益新、曾毅、翟中和、張春霆
張明杰、張啟發、張新時、張旭、張學敏、張亞平、張永蓮、張友尚、趙國屏、趙繼宗、趙進東、趙玉沛、鄭光美、鄭儒永、鄭守儀、種康、周俊、周琪、朱玉賢、朱兆良、朱作言、莊巧生、莊文穎
4、地學部(138人)
安芷生、常印佛、巢紀平、陳大可、陳發虎、陳俊勇、陳駿、陳曉非、陳旭、陳颙、陳運泰、程國棟、成秋明、丑紀范、崔鵬、戴金星、戴民漢、戴永久、丁國瑜、丁林、丁仲禮、竇賢康、馮士筰、符淙斌、傅伯杰、高俊、高銳、龔健雅、郭華東、郭正堂、郝芳、侯增謙
胡敦欣、黃榮輝、賈承造、焦念志、金振民、金之鈞、李崇銀、李德仁、***、李吉均、李曙光、李獻華、李廷棟、林學鈺、劉寶珺、劉昌明、劉叢強、劉嘉麒、陸大道、呂達仁、馬宗晉、莫宣學、穆穆、歐陽自遠、彭建兵、潘永信、彭平安、秦大河、邱占祥、任紀舜
戎嘉余、邵明安、沈其韓、沈樹忠、石廣玉、石耀霖、舒德干、蘇紀蘭、孫和平、孫鴻烈、陶澍、滕吉文、童慶禧、涂傳詒、萬衛星、汪集旸、汪品先、王赤、王成善、王德滋、王會軍、王水、王鐵冠、王焰新、王穎、魏奉思、文圣常、吳福元、吳國雄、吳立新、吳新智、伍榮生
夏軍、肖文交、肖序常、徐冠華、徐義剛、許厚澤、許志琴、薛禹群、楊經綏、楊樹鋒、楊文采、楊元喜、姚檀棟、姚振興、葉大年、葉嘉安、殷鴻福、於崇文、于貴瑞、袁道先、曾慶存、翟明國、翟裕生、張國偉、張宏福、張經、張彌曼、張培震、張人禾、趙柏林、趙國春
趙鵬大、趙其國、鄭度、鄭永飛、鐘大賚、周成虎、周衛健、周秀驥、周志炎、周忠和、朱日祥、朱永官、鄒才能
5、信息技術科學部(99人)
包為民、保錚、陳定昌、陳桂林、陳國良、陳翰馥、陳俊亮、陳星旦、褚君浩、崔鐵軍、戴汝為、段廣仁、董韞美、房建成、馮登國、干福熹、龔旗煌、顧瑛、管曉宏、郭光燦、郭雷、郝躍、何積豐、侯朝煥、侯洵、懷進鵬、黃宏嘉、黃琳、黃民強、黃如、黃維、簡水生、江風益
姜杰、金亞秋、匡定波、雷嘯霖、李啟虎、李樹深、李未、李衍達、林惠民、劉國治、劉明、劉盛綱、劉頌豪、劉永坦、陸建華、陸汝鈐、陸元九、呂建、毛軍發、梅宏、彭堃墀、秦國剛、沈緒榜、宋健、譚鐵牛、王懷民、王家騏、王金龍、王建宇、王立軍、王啟明、王巍
王圩、王陽元、王永良、王育竹、王越、王占國、王之江、吳朝暉、吳德馨、吳宏鑫、吳培亨、吳一戎、夏建白、相里斌、徐宗本、許寧生、薛永祺、楊德仁、楊芙清、楊學軍、姚建銓
姚期智、尹浩、張鈸、張景中、鄭建華、鄭耀宗、鄭有炓、鄭志明、周炳琨、周巢塵、周興銘、周志鑫、朱中梁
6、技術科學部(150人)
蔡其鞏、曹楚南、曹春曉、常青、陳維江、陳云敏、陳祖煜、成會明、程耿東、程時杰、丁漢、都有為、段進、段文暉、范守善、方岱寧、高德利、高鎮同、葛昌純、顧秉林、顧誦芬、顧逸東、郭烈錦、郭萬林、過增元、韓杰才、韓禎祥、何滿潮、何雅玲、胡海巖、胡文瑞
胡聿賢、黃克智、賈振元、姜中宏、金紅光、金展鵬、賴遠明、李東旭、李述湯、李依依、李應紅、林皋、劉寶鏞、劉昌勝、劉廣均、劉維民、劉竹生、柳百新、盧柯、盧強、***、雒建斌、閔桂榮、毛明、蒙大橋、南策文、倪晉仁、歐陽明高、歐陽予、潘際鑾、彭練矛
彭一剛、齊康、邱大洪、邱勇、任露泉、芮筱亭、申長雨、沈保根、沈志云、宋家樹、宋振騏、孫家棟、孫鈞、唐叔賢、陶文銓、滕錦光、田永君、汪耕、汪衛華、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王光謙、王立鼎、王秋良、王希季、王錫凡、王曦、王自強、魏炳波、魏悅廣、溫詩鑄
聞邦椿、吳承康、吳良鏞、吳碩賢、伍小平、吳宜燦、邢球痕、熊有倫、徐建中、徐性初、宣益民、薛其坤、閆楚良、嚴陸光、楊孟飛、楊叔子、楊偉、楊衛、楊槱、姚熹、葉恒強、葉培建、葉志鎮、于起峰、余夢倫、俞大鵬、俞鴻儒、翟婉明、張楚漢、張清杰、張統一
張興鈐、張佑啟、張躍、張澤、趙淳生、趙天壽、趙陽升、鄭平、鄭泉水、鄭時齡、鄭哲敏、鐘萬勰、周國治、周孝信、周遠、朱荻、朱靜、朱美芳、朱森元、朱位秋、祝世寧、祝學軍、莊逢辰、鄒世昌、鄒志剛
7、外籍院士(88人)、已故院士(608人)、已故外籍院士(26人)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國科學院院士
的選擇是這樣的:
1、楊振寧
楊振寧毋庸置疑,排第一。他是第一位獲諾獎的華人,這個榮譽已經超過其他人。在物理學界,他更為著名的是提出了楊-米爾斯方程,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進展之一,是20世紀后50年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現代粒子物理研究框架的基礎。
2000年,Nature評選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20位科學家,楊振寧位列其中。在世界科學史上有這個排名,我想楊振寧當之無愧是中國最牛的科學家,沒有之一。
2、鄧稼先
鄧稼先,用***和氫彈護衛新生中國的國防安全!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他的領導下,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3、錢學森
錢學森,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有了他的巨大貢獻,我們才能如此快的躋身世界一流航天強國。
錢學森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成為航空航天領域內最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4、于敏
中國“氫彈之父”,為國家氫彈從原理到構形做出了重要奉獻。于敏為中國氫彈研發做出來重大貢獻,據說世界上氫彈只有兩種構型,于敏的算一種,其他的都是同一種。***和氫彈對于國家安全來說,意義不言自明,所以于敏對于國家的貢獻非常大。
5、屠呦呦
屠呦呦是中國第一位獲得諾獎的科學家,青蒿素治瘧疾是諾獎成果,也是世界級成果。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6、華羅庚
華羅庚為中國數學發展作出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也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大師。
華羅庚是中國的拉馬努金,他中學畢業,畢業之后在家自學大學數學課程。華羅庚建國后回國,他跟拉馬努金一樣,有著非凡的直覺,自成一家,開創了中國解析數論學派,陳景潤就是他弟子,在解決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7、袁隆平
為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士稱號,分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原則上為終身稱號,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共計不超過60人。目前中國在世的兩院院士也只有一千多人,所以一所大學的兩院院士的數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大學的科研實力和未來的發展。
那么接下來盤點一下中國各個985大學的院士數量:
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在我國排名前8的院士學校情況:
1、清華大學:兩院院士合計90人,科學院51人,工程院39人,數量遙遙領先,不愧中國理工科研實力最強的大學。
2、北京大學:兩院院士76人,其中科學院57人,工程院19人,可見北京大學的理學實力還是要比工學實力強不少。
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院院士50人。其中科學院40人,科研實力相當牛。
4、上海交通大學:兩院院士47人,科學院24人,工程院23人,實力超強而且相當均衡。
5、浙江大學:兩院院士合計46人,其中科學院23人,工程院23人。浙江大學本就是巨無霸綜合性大學,各學科實力都很強而且發展很均衡。
6、西安交通大學:老牌理工科類強校,兩院院士33人,科學院15人,工程院18人,如果不是地理區域原因,應該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院士人才。
7、南京大學:近些年在高校合并潮中發展有些緩慢,但是實力猶存,只是國立中央大學的風光不再。兩院院士32人。其中科學院29人,工程院3人,南大的優勢學科是文科和理科,工科類的實力只能說還不夠強。
8、同濟大學:兩院院士27人,其中科學院12人,工程院15人。一流理工科類頂尖大學。
中國科學家排名
中國科學家排名是: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袁隆平、茅以升、錢三強、于敏、趙九章、王淦昌等。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
1937年北平淪陷后,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后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他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
并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難題、華林和塔里問題改進、一維射影幾何基本定理證明、近代數論***應用研究等;
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等。
1、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中國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人。
2、錢學森,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中國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
3、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蘇金壇人,中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4、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蒙古族,出生于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李四光畢業于英國伯明翰大學。他是地質學家,教育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5、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漢族,出生于江蘇丹徒。他在一九一六年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在一九一七年獲得了康乃爾大學碩士學位,并在一九一九年獲得了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博士學位。他是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和工程教育家。同時,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6、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
7、趙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吳興人,出生于河南開封,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科學家、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
8、錢三強,中國湖州人,原名錢秉穹,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
9、于敏,漢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他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于敏是核物理學家,是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后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10、竺可楨,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中國科學家排名是: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袁隆平、茅以升、錢三強、于敏、趙九章、王淦昌等。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
1937年北平淪陷后,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后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他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
并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難題、華林和塔里問題改進、一維射影幾何基本定理證明、近代數論***應用研究等;
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等。
擴展資料: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于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1911年,出任湖北軍***實業部長;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
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并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華羅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鄧稼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錢學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關于中國十大院士排名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