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北京的舊稱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北京的舊稱都有哪些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名稱先后稱為:
薊城(周王朝)、
燕都(南北朝后期)、
燕京(北京歷史上有四個時期稱為燕京:唐乾元二年,遼會同元年,金天會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
、
涿郡(漢高祖六年)、
PS: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涿郡改稱垣翰郡。后在東漢時又復稱涿郡。
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涿郡改名范陽郡,治所仍在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不斷,涿郡數易其名,其所轄區域也屢次變動。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精簡地方行政機構,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二級。撤涿郡,所轄區域并入幽州。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稱涿郡
幽州(隋開皇三年)、
南京(遼朝)、
中都(金朝自金世宗起到1217年)、
大都(元朝都城,元大都)、
京師(明朝永樂帝起為都城,當時被稱為京師)、
順天府(明清朝兩代,乾隆八年固定下來)、
北平(北京最早于1368年9月12日稱北平)、
北京(1949年9月27日,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
PS:稱呼太多了,以上是幾個主要的。
北京舊稱有燕都,幽州,京城,大都,京師,京兆,北平等。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而且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歷史文化悠久,它于1949年由北平市更名為北京市,并且沿用至今。
北京舊稱
北京市是中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被世界城市研究機構評為世界一線城市,聯合國報告指出北京人類發展指數居中國城市第二位。
北京是一座旅游城市,有著名的天安門廣場,八達嶺長城,天壇,頤和園,圓明園舊址等,這些景點充滿著濃厚的歷史氣息。
北京被《福布斯》列為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主要有豆汁兒,豆面酥糖,酸梅湯,小窩頭,茯苓夾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等特色美食。
屬于北京的舊稱有大都,中都,北平,薊城,燕都和燕京等等,北京市,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
北京被世界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聯合國報告指出北京人類發展指數居中國城市第二位。2019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37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70.1億元。
北京是一座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北京”是因朱棣取得皇位后建北京城,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但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此次,我們總結了北京7個比較出名的“曾用名”,其中“北平”是婦孺皆知的曾用名,但除了“北平”,北京還被叫過什么名呢?
首先就是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再有就是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還有就是薊縣,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還有一個別名就是南京,這個南京不是今天所說的南京,而是在遼太宗會同元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
還有一個名稱就是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當然最有名的別稱就是北平,明代洪武元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后,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再有一個名稱就是京師,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北京雖然有過多個“曾用名”,但任何一個名稱都是匹配歷史節點的輝煌。諸如幽州,多次是華北第一大城市。諸如大都,曾是世界最大元帝國的都城,統轄著整個中東亞政務。也正是歷史輝煌不斷地積累,讓北京成為中華大地最為精粹的文旅城市之一。
以前北京叫的名字有燕都、幽州、京城、南京、大都、北平、京師、京兆。具體介紹如下:
1、燕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后,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后,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京師,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8、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擴展資料
北京城的歷史沿革: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營建的元大都城。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將軍徐達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順帝不戰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為燕王,就藩于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國。
1398年,朱允炆繼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1399年(建文元年)四月開始削藩,史稱“建文削藩”。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于1402年奪得帝位,是為明成祖,于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1406年(永樂四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營建西內。
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和山川先農壇。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臨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議。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襲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設置,將明代皇城內的大量內廷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的大量衙署、府第、倉庫、草廠也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改為八旗居住區,令***遷往外城居住。
1911年清朝滅亡后,對北京城池進行改建,為改善交通和修筑環城鐵路,先后拆除了正陽門、朝陽門、宣武門、東直門、安定門的甕城,皇城城墻和東安門。1924年在內城城墻上新開和平門,1937年開辟啟明門(建國門)和長安門(復興門)。
1949年之后,對北京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除工作。朝鮮戰爭期間,為便于疏散民眾,在內城城墻上增開了東四十條、小街、新街口等豁口。外城城墻、城門和角樓于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地安門于1950年代拆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京城
北京是歷史古都,有許多稱謂,人們比較認可的北京歷史上的稱謂有下面一些。
北京不僅叫北平,歷史上還曾有十五個名字
薊。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堯之后人于薊,封召公爽于燕。另一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后燕國并入薊國,薊國以薊城為國都,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后,設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這個名字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是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位置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
日下。日下是國都的代稱。《晉書》就稱晉都洛陽為日下。后來唐代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有“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詩句。后來日下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清人朱彝尊乾隆年間著有《日下舊聞考》一書。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代曾設幽都府,所治在今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后,取消燕京。北京的正式命名多有變動,可燕京這個名稱廣泛使用。
北京不僅叫北平,歷史上還曾有十五個名字
春明。此名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后,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一書。
京城。長安成為國都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后來國都就指京城。北京成為國都后,也多稱京城。
南京。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幽都府即現在的北京地區,因而又稱南京。
北京不僅叫北平,歷史上還曾有十五個名字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占燕京。宋、金議和后,燕京歸北宋,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在今天北京西南。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蒙語稱大都為汗八里,意思為“汗城”,可汗所住之處。元朝定都北京后,北京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元后,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關于北京的舊稱有哪些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