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guān)于13歲被稱為什么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guān)于古代女孩13歲被稱為什么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13歲以下的兒童一般都處于兒童與青少年之間,通常1歲以下的孩子稱為嬰兒,1歲至7歲的兒童被定義為幼兒,上小學時大多是8歲,因此8歲以上的兒童一般被稱為兒童,而13歲以上的孩子大多已進入初中,這一年齡段的兒童通常被稱為青少年,盡管13歲以下兒童的身材和語言行為舉止與大孩子更為接近,但孩子的思想仍大多很單純,因此,是身材發(fā)展到青少年階段,而大部分13歲以下孩子的心理年齡仍停留在兒童階段
古代女子13歲叫:豆蔻年華
豆蔻年華,意思是指少女十三歲。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出自唐·杜牧《贈別》詩。
原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翻譯:姿態(tài)美好舉止輕盈正十三年華,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青春佳麗,卷起珠簾賣俏粉黛都比不上她。
其他年齡:
1、十五歲(女)是及笄之年。“笄”,是結(jié)發(fā)而用笄穿過頭發(fā),表示女子已到出嫁的年歲。
2、十六歲(女)是破瓜年華。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瓜在隸書及南北朝魏碑體中可拆成兩個八字)。
3、二十歲(女)是桃李年華。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形容女子年輕,正值美好的年華。
4、二十四歲(女)是花信年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5、三十歲(女)是半老徐娘。意思是指已到中年尚有風韻的婦女。出自于《南史·后妃傳下》。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豆蔻年華
古代13歲稱為豆蔻年華。
豆蔻年華屬于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shù)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jù)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根據(jù)發(fā)展心理學劃分,13歲屬于少年。
兒童年齡階段通常劃分為:
乳兒期(出生至1歲)
嬰兒期(1歲~3歲)
幼兒期(三歲至六七歲)
童年期(六七歲至十一二歲)
少年期(十一二歲至十四五歲)
青年初期(十四五歲至十七八歲)
擴展資料:
少年期是從童年期向青年期發(fā)展的過渡時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轉(zhuǎn)變期。其主要特征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獨立性和依賴性、沖動性和自覺性等交錯發(fā)展著,因而在生理和心理社會化方面都有巨大的變化。從少年期開始,是一個人的個性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也是促進兒童“文明化,成為社會的個體”的時期。
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fā)達。”所以,教師、家長必須深入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因勢利導地加強教育,促使他們的心理順利發(fā)展。
少年處在思維能力由具體向抽象過渡的時期。這一時期,他們的思維能力向深化和擴展方向發(fā)展,思維敏捷,靈活活躍,接受新事物和操作能力很強,因而是學習知識技能,接受新事物,從事腦力活動的“黃金時期”。但是,少年缺乏鑒別事物的能力,學習從興趣出發(fā),難以恒定持久,經(jīng)常轉(zhuǎn)變學習目標和人生看法,思維尚未定型,不知珍惜自己的黃金年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兒童發(fā)展心理學
女子13歲被稱為豆蔻年華。
古代所稱的“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二三歲),出自杜牧的《贈別》一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在三十多歲時“落魄揚州”,時作冶游,在百無聊賴中寫下這首詩贈給一位少女,詩中的“十三余”明白無誤地確定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女孩芳齡十三被稱為豆蔻年華,女子40歲左右稱為半老徐娘;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被稱為總角,男子40歲稱不惑之年。
希望對你有用。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