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將美國電動汽車補貼歧視視為“背叛”;“韓國可能會認為就像被人從背后捅了一刀”……
美日韓國安首長會議1日在夏威夷結束。就在白宮方面試圖將注意力引向“維護印太的自由***”、協調朝核問題以及經濟安全等話題時,韓國上下揮之不去的一個念頭,是跟華盛頓協調“貿易不公”的事。
于是就出現了媒體所說的“罕見”一幕:
就在韓國國家安保室長在夏威夷與美方討論加強安全合作的同時,韓國一個經貿代表團在華盛頓進行交涉;就在美日韓三方國安高官見面當天,韓國國會通過一項決議,敦促美國給予韓國車企同等稅收補貼……
面對韓國輿論“韓國成了冤大頭”的憤懣,美國的反應呢?
“感到意外”“表示遺憾”,但迄今為止沒有提出讓韓國滿意的答復,沒有提出特別的解決方案。
“難道價值可以共享,利益就不能共享?”有韓國媒體忍不住質問。
在華盛頓強拉韓國等組建“芯片四方聯盟”的關鍵時刻,這個質問對首爾來說不失為一個及時的提醒。
01
美日韓國安首長會議1日在夏威夷結束。朝核問題、延伸威懾戰略磋商、經濟安全以及“中國問題”等等,在為期兩天的雙邊和三邊會談中,三國國安高官談及諸多議題。
看得出來,美方這次特別注重營造三國安全合作的氛圍。
白宮國安委會前就“預計”說,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將與日本國家安保局長秋葉剛男和韓國國家安保室長金圣翰,討論“如何維護印太地區的自由與***,包括如何應對來自中國越來越大的安全挑戰”。
為了突出這次會議的“安全”屬性,在三國國安首長會后,沙利文還安排與美軍印太司令部官員見面,討論美國的軍事同盟,目的也是“維護印太地區的自由與***”。
但從首爾以及韓國國內輿論反應看,韓方一邊附和安全等方面關切,一邊卻又別有一番“心事”。
韓聯社在介紹韓美日國安首長會議的主要議題時,特別提到:“三方還就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將韓日電動汽車排除在補貼范圍之外一事進行了討論。”《朝鮮日報》等其他韓媒也都或多或少提及這個問題。
就在三方國安高官會議進行期間,美國對韓電動汽車補貼歧視的問題,正在韓國國內急劇發酵。
事情緣起,是美方剛剛落地的“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
上月16日,這份總額高達7500億美元的法案由總統拜登簽署成法。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為美國消費者購買在北美生產的電動汽車提供每年最高7500美元稅額減免。
這個條款立即引發韓方不滿。因為現代、起亞等韓國主要車企,目前在美國沒有電動汽車工廠。
美國“削減通脹法案”等于是將在韓組裝或生產后出口至美國的產品,排除在補貼范圍之外。
韓國將美方這項新規視為“背叛”;韓國“可能會認為就像被人從背后捅了一刀”……
韓國現任和前任高級官員不約而同在媒體上表達不滿。
就在9月1日,也就是韓美日國安首長會議當天,韓國國會專門針對美國“削減通脹法案”通過一項決議,敦促美方基于韓美自貿協定等,向在韓國生產的電動汽車提供同等的稅收優惠。
此前一天,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新通商秩序戰略室長安圣一率領的一個經貿代表團,剛剛結束為期3天的華盛頓之行,目的也是就美***案對韓貿易不公進行交涉。
較之首爾方面“顧全對美關系大局”,主要是表達擔憂,要求加強協商以降低韓方損失等表態不同,一些韓媒以更加直白地言辭批評華盛頓置韓國經濟利益于不顧。
韓國《中央日報》一篇評論文章直言,在美國電動汽車補貼體系中,“只有韓國成了冤大頭”。“難道價值可以共享,利益就不能共享?”文章還試圖揭穿拜登***“價值觀外交”的實質,說“拜登蜜語被戳破,國家利益面前價值同盟猶如虛設”。“在國家利益面前,價值只是名分而已”。
在韓國官方和社會輿論普遍的反彈面前,美方反應相當微妙。
韓聯社說,對于韓國國家安保室長金圣翰提出的電動汽車補貼問題,沙利文只是表示“有必要再就此法進行認真研究”。他還試圖淡化這個問題,說美方的通脹削減法案并不只是關于電動汽車領域,還包含“如何重整自由主義國家之間供應鏈問題的戰略方向”。
美方的敷衍在此之前就已非常明顯。
韓國經貿代表團訪美并提出補貼歧視問題時,美方的反應,是“感到意外”“表示遺憾”,但并沒提出特別的解決方案。
韓國《東亞日報》披露,美方在回應韓國代表團時承認這一法案在美國國會緊急通過過程中,美國***對“存在問題的條款”缺乏討論,聲稱目前正在“自行分析”法案落地帶來的影響。
啥叫缺乏討論?就是根本沒把韓國等盟國利益納入考慮范疇。
即便現在韓國方面加強交涉,但從美國立法程序以及華盛頓心不甘情不愿的態度看,“拜登***很難在短時間內制定出讓韓國滿意的解決方案”。
這一點,連韓國官員和媒體也都看出來了。
02
美國圍繞電動汽車的“背叛”和“捅刀子”,對韓國不失為一個及時的提醒。尤其是在美國拉攏韓國等強組“芯片四方聯盟”的關鍵時刻。
據悉,中秋節后將舉行“芯片四方聯盟”初步會議,韓國已經宣布會出席。一種分析認為,在“芯片四方聯盟”一事上,美國想拉攏韓國,因此有可能在電動汽車問題上對韓國“網開一面”。
之前已有先例。
美國商務部曾稱,將對中國芯片企業的設備出口禁令從10納米制程擴大到14納米,在中國設廠的外國企業同樣受此限制。
14納米制程,通常是區分尖端半導體的分水嶺。如果這一禁令被嚴格執行,那將意味著在華韓國企業的工廠將不能進口使用極紫外線的高端設備生產尖端半導體。
不過,韓國半導體企業的擔憂沒有持續多長時間。8月底即傳出消息稱,美國商務部表示,這一出口禁令不會影響到韓企在華的工廠。
除了電動汽車問題之外,韓國還希望美國在芯片領域能再次對韓企進行“豁免”。
在美國新近推出的所謂“芯片法案”中,同樣有涉及韓國企業的條款。
一方面,在美國建造半導體工廠的外國公司將獲得25%的免稅。韓國的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都將是受益者。
三星計劃未來20年投資近2000億美元,在得州建設11座芯片工廠。SK海力士近日也被爆出,明年一季度左右將在美國動工興建一家芯片封裝廠。
另一方面,“芯片法案”還規定,獲得***補貼的公司10年內不得在中國對小于28納米的先進技術進行新投資,否則必須退還全額補貼。
為28納米以下制程芯片開綠燈,是美方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當前很多產品制造,比如電視、面板等,都會用到28納米以下的晶片。如果在這方面對中國實施斷供,是沒辦法找到替代制造方的,那樣的話,全球產業鏈必然會被打斷。
但就是限制小于28納米這塊,韓國企業也將受到嚴重打擊。
三星和SK海力士是全球前兩大存儲半導體制造商,它們在中國生產的存儲芯片份額都比較大。
三星在華工廠生產了全球15%的NAND閃存產量,占三星總產量的40%;SK海力士則是在無錫生產了15%的全球DRAM產量,占其產量的50%。
顯然,韓國***和業界抱著一個美好的想象。看起來,韓國參加“芯片四方聯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希望美國可以對它這個“經濟安全同盟國”予以特別待遇。
只是,不管是“芯片法案”,還是“芯片四方聯盟”,美國的意圖是擺在臺面上的:短期是在半導體產業鏈上排除中國,長期則是在美國本土建立圍繞半導體產業的完整產業鏈。
那時,還會有韓國什么事嗎?
03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詹德斌告訴補壹刀,一些韓國人對美國抱有天真的幻想,以為韓美擁有相同的“價值觀”,韓美就可以“同吃一口飯”。
尹錫悅***上臺后,在各種場合強調重建韓美同盟、加強韓美同盟,同時還說要降低對華依賴,結果沒有換來美國的“投桃報李”,卻換來“背叛”。
如果美國沒有真正尊重韓國,不在乎它的意見,韓國哭訴遭到背后捅刀子也不會有什么實際作用。
詹德斌表示,這些韓國人忘了,美國這幾年越來越重視韓國的原因之一,恰恰是中韓關系走近的結果;他們也忘了,美國是一個徹頭徹尾追求“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的國家。人權也好,價值觀也罷,都是幌子,需要時才搬出來用用。
在朝鮮半島核問題上也是一樣。如果韓國過于側重美韓關系,結果是不斷身陷美國挖掘的陷阱,使韓國在軍備競賽中越陷越深。
詹德斌認為,如果韓國以犧牲中韓關系為代價追隨美國,將會不斷遭到美國背后捅刀子。
韓國如果想在本地區提升自身價值,恰恰是要搞好中韓關系,才不會一再受到美國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