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哲北京報道
“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路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然會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命題。”8月27日,在第二屆清華大學“碳中和經濟”論壇上,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說道。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論壇上獲悉,如今,隨著相關政策陸續落地,我國邁向碳中和的步伐正在提速。
不過,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提醒道,在推進“雙碳”目標的過程中,要防止運動式減碳,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層層加碼,設置不切實際的提前目標。“如果過快過急,就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我們不要自亂陣腳。”
推進碳中和需多方合作
2021年10月以來,隨著《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及圍繞能源、運輸等多個領域的“雙碳”政策陸續出臺,我國正在加速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碳中和的全面推進,對社會各界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王希勤提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在王希勤看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歸根結底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清潔美麗世界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在構建碳中和的過程中,則需要多方合力。其中,能源與之密切相關。當前,我國用能結構仍然以化石能源為主,但2022年上半年,非化石能源展現了迅猛的發展勢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共發電3.9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7%。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呈增長勢頭。以6月為例,火電同比下降6.0%;水電增長29.0%;核電下降9.0%;風電增長16.7%;太陽能發電增長9.9%。
李毅中認為,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的同時,各種發電能力要互補匹配,保障供電安全穩定。
隨著清潔能源占比增加,電力系統的互補匹配成為其中的關鍵環節。李毅中表示,我國發電與用電相距遙遠,用電主要在東部地區,發電來源,尤其是清潔能源發電在西北西南。因此要建設特高壓輸電,加大“西電東送”,同時推動“智慧電網”“儲能+新能源”來平抑風光電的間歇性以及水電的季節性。不過,也不能忽略火電仍然起著支撐和兜底的作用。
在推進“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既要著眼未來也要立足當下。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仍然以化石能源為主,其中煤炭是重中之重,而煤炭的碳排放則更是減碳的焦點。
對于煤炭消費,李毅中表示,在有序推進煤炭減量的同時,要關注電煤保底量。在減碳減排、減少煤炭消費的同時,也需要保持相應的煤炭產能產量,充分吸取去年因缺煤造成拉閘限電的教訓。
在李毅中看來,“雙碳”是可持續發展、永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節約和減碳是相輔相成的。碳達峰不意味著推高碳排放峰值,一定要實行碳排放強度和總量的雙控制。
“雙碳”目標推動石化行業轉型升級
上述《意見》中提到,到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
這意味著,當前我國化石能源消費比例仍占80%以上,碳中和將推動我國能源行業發生巨大的轉變。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表示,能源轉型給石化行業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實現“雙碳”目標,絕不是要求我們放慢發展,更不是要求我們停止發展,而是要求我們在減碳、低碳的約束下,更好更快地高質量發展。
在李壽生看來,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會有一批企業“死于碳下”,也一定會有一批企業“活在碳上”。機遇和挑戰往往是并存的。就看企業是否能夠找到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技術、工藝和產品。
在“雙碳”目標和能源轉型的大勢推動下,減碳減排、綠色發展壓力逐步增大。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東表示,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石油石化行業將加快打造綠色油氣田、綠色煉化產業、綠色儲運體系、綠色循環體系,這將成為行業邁向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路徑。
李壽生提到,目前,石油天然氣利用的方式存在較大比例的碳元素轉化為二氧化碳的情況,這是油氣行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在減少碳排放量的目標下,隨著能源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石油天然氣必將扮演傳統能源的供給者和未來新能源開拓者的雙重角色。
記者從中國石化方面獲悉,當前,中國石化正錨定“雙碳”目標,部署“碳達峰八大行動”和33項具體措施。“十三五”至今,中國石化累計減排二氧化碳1443萬噸,全方位推進化石能源潔凈化、潔凈能源規模化、生產過程低碳化,堅定不移邁向“凈零”排放。
據悉,中國石化致力于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成為全球建設和運營加氫站最多的企業。目前,中國石化正在推進建設2萬噸/年綠電制綠氫項目,投產后每年可減少碳排放48.5萬噸。
此外,中國石油方面向記者表示,該公司正在下大力氣提高清潔能源供給能力和質量。包括增強油氣供給,發展化工新材料,強化創新驅動,推動綠色發展,成為推動能源轉型和“雙碳”目標實現的“主力軍”之一。
據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王震介紹,中國海油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提出了三大工程、一個行動。包括油氣增儲上產的攻堅工程,科技創新的強基工程和綠色轉型的跨越工程。目前,中國海油提出“十四五”期間,整個公司的碳排放強度下降10%~18%,力爭2028年實現碳排放的達峰,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海油新能源、新業態的資本性支出比例在“十四五”期間達到5%~10%;“十五五”期間達到10%~50%。到2050年,中國海油國內能源產品里非化石能源產量占比將超過50%。
李壽生指出,在“雙碳”背景下,石化行業的供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目前,世界化工強國和著名的跨國公司都在花大力氣研究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技術。誰在技術上領先,誰將在未來取得競爭的優勢。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新形勢下,我國工業生產一定會打破以生產技術和工藝為標志的相互隔離的狀態,探索走出一條以資源綜合利用為紐帶,互聯互通、共生共贏的耦合發展新模式。”李壽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