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十八道茶藝口訣,以及茶藝口訣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哪個,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2、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3、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4、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5、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6、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7、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8、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9、捧杯敬茶,眾手偉盅。
10、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11、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12、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13、二品云腴,喉底留鮮。
14、三斟石乳,蕩氣回腸。
15、含英咀華,領悟巖韻。
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17、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18、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19、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烏龍茶茶藝介紹
導語: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殺青、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后。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烏龍茶,荷葉,山楂制成的“龍荷山茶”為減肥圣品,減肥效果好無副作用而受到廣為好評。
烏龍茶茶藝武夷巖茶十八道茶藝
第一道:
焚香靜氣即焚點一柱檀香,營造祥和肅穆祥的氛圍,讓各位嘉賓更快的進入茶之最佳境界。古人常說: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茶是清靜之物,當然要求品茶者也要清靜而坐,才能品出茶的真神真韻,希望這柱香的點燃能帶領我們一起進入茶境。
第二道:
葉嘉酬賓出示茶葉給各位觀賞。葉嘉出自宋代詩人蘇東坡的《葉嘉傳》,意為茶葉之嘉美。在這篇文章中通篇擬人的手法描繪了茶的君子之德,君子之能。
第三道:
巖泉初沸意即水開了。中國茶圣陸羽在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說泡茶水是至關重要的。茶圣提出應以山里奔流的山溪水為第一,江河湖泊之水為次,而井下之水只能排在第三了,今天我們選用的是天然礦泉水。
第四道:
孟臣沐淋孟臣,即為明代人,以擅長***紫砂壺而聞名,后人為了紀念他,將上好的紫砂壺稱不孟臣壺,孟臣沐淋是提高壺溫之意。
第五道:
若琛出浴是燙洗茶杯之意,若琛清初人,以擅制碗狀的小瓷杯而出名,后人為了紀念他,將上好的小瓷杯稱為若琛杯。若琛出浴為燙洗茶杯之意,其目的是使其清新潔凈,又提高了它們的溫度。這樣我們在品飲武夷巖茶時茶香不易外漏,因為茶要熱喝才有香氣。
第六道:
烏龍入宮壺燙好之后,并將武夷巖茶投入壺內,由于武夷巖茶統稱為烏龍茶,因此稱之為烏龍入宮。這為茶漏,可防止茶葉外漏;這為茶折,通常用它裝出三下的茶葉,這樣泡出的茶汁即不濃也不淡;這為茶搗,因為武夷巖茶的外形為粗枝大葉,通過這小小的茶漏無法直接到達壺內時,不妨用茶搗將其輕輕的推入,經過這幾道程序,烏龍入宮也就完成了。
第七道:
烏龍入海沖泡武夷巖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將第一泡茶直接倒入茶海稱為烏龍入宮
第八道:
懸壺高沖范仲淹稱為高山流水,高沖可使茶葉在壺內上下翻滾。
第九道:
春風拂面這時壺表層會有一層細致而均勻的泡沫,用壺蓋輕輕的刮去,稱為春風拂面,這樣可使茶葉更為清凈。
第十道:
潛龍騰淵
第十一道:
玉液回壺通常沖泡武夷巖茶要一分到一分半鐘,在此其間我們不妨先斟出一杯來觀其湯色的濃度,然后在返回壺內,我們稱之為玉液回壺,這時茶就沖泡好了。
第十二道:
關公巡城分茶又分兩個過程,一道關公巡城,即來回依次的'往各杯巡斟茶水。
第十三道:
韓信點兵當壺中茶水剩下少許時,再次改為逐個點斟的手法稱之為韓信點兵,經過這兩道程序,茶也就分好了,但相同的是每杯茶都是沒有斟滿的,因為古人云:七分茶,八分酒。酒滿敬人,茶滿欺人,茶沒有斟滿是表示主人對大家的尊敬。
第十四道:
三龍護鼎端杯有一定的端杯姿勢,男士收攏您的小指,女士翹起蘭花指并用手輕輕的托住杯底,顯得端莊典雅。
第十五道:
鑒賞三色先觀其色,所謂品茶,品字三個口字組成,而喝這杯茶也分三步:一、先觀色;二、聞香;三、品味。我們不妨先觀看一下茶水在杯中上、中、下三層顏色,上層淡,中層濃,而最底層會有細小的茶沫。
第十六道:
喜聞幽香經過觀色后,我們再聞茶湯和杯底的香味,可以嗅到一種淡淡的蘭花或者其他花香和香味。
第十七道:
初品奇茗聞香之后再細細品味茶湯,稱為初品奇茗。初學者應小啜一口,讓茶水在口中翻滾,并發出響聲,聲音越響表示對制茶人越尊敬,就像我這樣,這樣才能品出茶的韻味。
第十八道:
盡杯謝茶喝盡杯中之茶,以謝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
鐵觀音的功夫茶沖泡技法,所謂功夫茶既是:制茶有功夫,泡茶講功夫,品茶磨功夫(首先,我向諸位來賓介紹一下今天所要用到的茶具)鐵觀音生長環境得天獨厚,采制技藝十分精湛,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之美譽,由于其茶性剛烈,泡茶用水宜軟,我們所采用的是凈化純水,沖泡鐵觀音,水溫要達到100℃才能體現出她的獨特香韻,茶圣陸羽在《茶經》提到:“見水起如蟹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若水面浮珠,形式魚目,聲若松濤,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所以這煮水的程序我們稱之為{騰波鼓浪候甘泉}泡茶之前,須先用開水淋燙茶具,使其受熱升溫達到泡鐵觀音所需的最佳狀態。文人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我們茶人也有茶房四寶:潮洲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歐。所以這一道淋燙茶具的程序我們稱之為{石鼎湯沸沐新歐}明代以前稱茶葉為龍團鳳餅,今天我們沖泡的鐵觀音屬中發酵烏龍茶,干茶外形緊結成珠,色澤墨綠油潤,香氣沉斂厚重,所以我們把投茶的程序稱之為{團龍沉香疊青甲}待水初沸,向泡壺中懸壺高沖注入開水,水的沖水使茶葉在壺內上下翻滾,目的是使茶沫上揚,這樣讓茶葉均勻受熱而微微綻開呈含苞欲放的狀態。由于鐵觀音蘊含幽幽蘭香,所以我們稱這道程序為{蘭香半吐空谷幽}這一泡茶湯又稱溫潤泡,只作滋潤干茶而不宜品飲,將茶湯直接注入茶海。再次沿壺口注入開水,使水柱有力地沖擊茶葉,茶的香味才能很快地揮發,我們茶人稱此注水方式為“散點沖泡”,我們把這道程序稱為{銀河水侵黃金葉}茶經中說:茶性儉。是指茶葉中可溶物的含量有限而不宜久泡,所以要及時地把泡壺中地茶湯倒出,以保證未來每一泡茶湯滋味基本穩定,壺中茶水涓涓流出,我們形象地稱為{靈山玉泉流不竭}茶湯完全流入海壺(公道杯)后,即可快速均勻地巡斟到聞香杯中,緩則茶溫降低,斟茶時手勢不可高,高則茶香散失,斟茶完畢將品茗杯扣在聞香杯上,再翻轉對杯,我們稱之為{點水流香繞連環}這是形容灑差和翻杯時的手勢要如同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古人有云“寒夜客來茶當酒”今天,我也以一杯香茶來敬奉諸位愛茶的客人,這一道程序就是{流霞贈與蓬萊客}“流霞”是形容茶湯的甘醇鮮美。(您請)此時輕輕旋出聞香杯,移至鼻端深吸一口溫潤的茶氣,您可以感受一下鐵觀音高爽襲人的茶氣,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高一籌,世人奉蘭香為王者之香,而我們茶人認為鐵觀音獨特的茶香該比蘭香更勝而富于變化,因此這道程序就稱為{喜聞人間圣秒香}持杯品茶也講究一個手勢:稱“三龍護鼎”(男士用同心手,顯得成熟穩重,女士用蘭花手指,顯得俏麗端莊)品茶時分三小口進行,頭一口茶湯須緩緩吸入,俗稱“龍吸”然后輕輕咀嚼,讓茶湯布滿口腔,當口中茶湯變濃時再徐徐咽下,再從杯沿小抿一口咽下,稱“牛飲”第三口將杯中茶湯一飲而盡,叫做“鯨飲”如此品茶,才有“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的感覺,因茶乃百草之冠,萬木之英,所以這道程序既是{含英咀美入詩腸}品過香茶,再次向壺中注入開水,我們稱為{弱水撫仙草}安溪有詩曰“六根開竅清風生,飄飄欲仙最怡人,誰能尋得觀音韻,不愧是個品茶人”此時茶葉經過兩泡,生澀已過,滋味開始回甘,茶汁過喉時的感覺更加細膩潤滑,呼吸之間也能口鼻生香,兩頰生津,喉甜爽微酸,這就是茶人所說的“觀音韻”唇齒余香之際,再請諸位來品一這君子之水,領略一下品茗的最高境界,喉舌生津,齒頰留香,正是此時無茶勝有茶,所以我們稱這道程序為{盡品淡泊知交長}希望能夠通過品茶可以和諸位愛茶的客人結為天長地久的知音。鐵觀音十二道功夫差泡法今天就介紹到這里,希望能夠時常與各位朋友品茗賞藝,交流心得,愿今天的茶藝表演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回憶,愿鐵觀音的香韻永駐您的心田,謝謝大家的觀賞
各位嘉賓大家好!閩北是烏龍茶的故鄉,自古以來,閩北的人們不但擅于種茶,制茶,更擅于品茶。今天很榮幸和大家一起品鑒我們節節清茗茶的大紅袍,那么現在讓我們一起共享茶藝的溫馨和愉悅!
第一道;焚香靜氣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我所點燃的這支香來為大家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氛圍,但愿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令大家心曠神怡。
第二道;孔雀開屏
孔雀開屏就是向同伴展示它美麗的羽毛,在這,我借這道程序向大家介紹這典雅,名貴,工藝獨特的茶具……
第三道;葉嘉酬賓
葉嘉是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各位觀察茶葉的外形,特征。
第四道;大彬沐霖
大彬是明代***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的紫紗壺被后代茶人嘆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后人將名貴的紫紗壺稱之為大彬壺,大彬沐霖就是燙洗茶壺。
第五道;烏龍入宮
今天為各位嘉賓沖泡的大紅袍屬于烏龍茶類,所以把即要沖泡的茶葉放入壺中。我們便稱它為烏龍入宮。
第六道;高山流水
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懸壺高沖就是借助開水的沖力使茶葉在壺內隨水浪翻滾從而達到洗茶的目的。春風拂面就是用壺蓋輕輕刮去茶壺表面漂浮的白色泡沫,使茶湯更為清澈,潔凈。
第七道;烏龍入海
泡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為精華,所以第一道茶我們不喝,把它倒入茶海,就稱之為烏龍入海。
第八道;重洗仙顏
當第一道茶湯倒盡后,我們趁著茶熱壺熱再向壺內注入開水,為了進一步提高壺溫,使壺內外溫度一致,我們還用開水澆淋茶壺表面,這便稱之為重洗仙顏。
(品鑒茗茶有五大講究;一.講究茶必須是好茶。二.講究水必須是家泉或天水。三.講究茶具要典雅且配套。四.講究環境要幽雅,氣氛要溫馨。五.講究泡茶的時間要恰到好處,不宜過長也不宜太少)
第九道;玉液回壺
我們把泡壺中的茶直接倒入海壺,就形象的稱之為玉液回壺。
第十道;祥龍行雨
我們將泡好的茶湯快速而均勻的注入聞香杯就像祥龍行雨,甘霖普降。我們還采用點斟的手法就像鳳凰點頭,向各位嘉賓們致意。
第十一道;龍鳳呈祥
把品茗杯倒扣在聞香杯上就稱之為龍鳳呈祥,將杯身翻轉過來就稱之為鯉魚翻身,鯉魚翻身可越過龍門化龍升天而去。在這,我們也借這道程序祝愿在座的嘉賓事業順利,飛黃騰達!
第十二道;捧杯敬茶
既是把泡好的茶敬獻給大家。
第十三道;喜聞高香、
現在請大家輕輕提起聞香杯,聞一聞第一道茶香。(雙手捧杯嘴邊靠,縷縷榮煙鼻端繞,香似蔥蘭使人醉,盡在花圃把魂消)。
第十四道;三龍護鼎
我們用拇指和食指夾杯,中指托住杯底,三指喻為三龍,杯如鼎。故稱三龍護鼎。
第十五道;初品奇茗
品茶的時候不要急于將茶水吞下,應含在口中并吸氣,使茶水在口腔中滾動并發出聲音,這樣茶水就能與味蕾充分接觸,使我們能更精細的品出茶味來。
第十六道;再斟流霞
全唐詩中有一言:《只得流霞患一杯,空中蕭鼓幾時回》用以比喻茶的湯色。
再斟流霞即是為大家斟的第二道茶。
第十七道;二探蘭芷
(斗茶香兮薄蘭芷,干茶味兮輕提壺)蘭花本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但范仲淹卻認為茶香更勝于蘭花之香,請大家一起來聞聞第二道茶香,是否比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八道;盡杯謝茶
我們的茶藝表演到此結束!希望通過我的表演大家能喜歡巖茶,也希望大家能成為節清清茗茶永恒的朋友,最后我代表節節清茗茶祝愿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第一道:神入茶鏡茶者在沏茶前應先以清水凈手,端正儀容,備好茶具,聆聽中國傳統音樂,來幫助自己的心靈進入平和、愉悅的茶境。
第二道:烹煮甘泉沏茶擇水甚為關鍵,水質優劣,直接影響茶的色、香、味。烹煮的水溫需達到100℃,這個水溫泡出來的茶,更能體現鐵觀音獨特的韻味。
第三道:沐淋甌杯主要讓蓋甌吸收一定的溫度,使泡出來的茶味美、甘純。
第四道:若琛出浴若琛是古時候景德鎮一位制杯能手,因為他制的杯小、白、薄,后人為了紀念他,把品茗杯也稱“若琛杯”。
第五道:葉嘉酬賓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人家一起鑒賞鐵觀音的外觀與形狀。
第六道:觀音入宮把鐵觀音導入甌杯,美其名曰:“觀音入宮”。
第七道:懸壺高沖高沖有利于激蕩茶葉,使它的色、香、味更容易發揮。
第八道:春風拂面用甌蓋輕輕刮去漂浮的泡沫,使茶更清新潔凈。
第九道:觀音入海品飲鐵觀音講究“一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第一泡是敬天地神靈。
第十道:高山流水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有知音,希望這高山流水有知音,希望這高山流水能激起您心中的共鳴。
第十一道:甌里韻香“甌里韻香”是讓鐵觀音在甌杯里充分釋放出獨特的香和韻。
第十二道:玉液移盅把泡好的茶湯移入公道杯中,使茶湯濃淡均勻,香純一致。
第十三道:普降甘露將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為“普降甘露”。
第十四道:天地“和”一把品茗杯反扣在聞香杯上,吸天地之靈氣,萬物之精華,在飲品時,體會茶道融于自然。
第十五道:扭轉乾坤把聞香杯的茶倒入品茗杯中,翻動茶湯,使香氣更加集中于聞香杯中,便于聞香和品茗。
第十六道:喜聞幽香置聞香杯于鼻下二寸處,輕輕轉動,吸收,聞香如雨過天晴般晴朗,深吸,流入肺腑如鳥語花香般明媚,令人心曠神怡。
第十七道:品啜甘茗“陸羽"茶經中記載:品茶要先聞其香,再觀其色,后品其味。品茶分為三口品,一品香,二品味,三品韻。所謂“三口方知味,三翻才動心”達到天、地、人三者“和”的境界。
第十八道:重賞余韻重賞品茗空杯中的余香。天地神韻,茶品人生。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愿你的心會伴隨著這悠悠裊裊的香煙,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借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序,向嘉賓介紹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鑒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的紫砂壺被后代茶人嘆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后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并提高壺溫。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刮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清沏潔凈。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品飲武夷巖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沖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龍入海,所以稱之為烏龍入海。
“重洗仙顏”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里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后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溫,有利于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巖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于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于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母子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干凈后,乘著壺熱再沖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當海壺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將巡回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征著向嘉賓行禮致敬。
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的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后,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鳳呈祥”。
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過龍門可化龍升天而去。我們借助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偉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鳳杯捧到齊眉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后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后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并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在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后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手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鑒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熱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隨著品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制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為五彩。這時還要注意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艷麗的琥珀色。
喜聞高香是武夷品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中的頭一品。茶湯入口后不要馬上咽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面,舌側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詩云:“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云腴,喉底留甘
“云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二品云腴”即請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的滋味,看茶湯過喉是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蕩氣回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后人常用來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蕩氣回腸”是第三次聞香。品啜武夷巖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后從鼻腔呼出,連續三次,這樣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征。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為“蕩氣回腸”。第三次聞香還在于鑒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巖韻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巖茶時說:“品茶應含英咀華并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里含著一朵小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巖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此美妙的巖韻。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飲了三道濃茶之后,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咽下而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咽下白開水后,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滿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序反映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巖茶七泡有余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看一看壺中的茶泡到第幾泡還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龍戲水”是把泡好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后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巖茶是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于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戲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孫中山先生曾倡導以茶為國飲。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之樂,其樂無窮”自古以來,人們視茶為健身的良藥,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徑,友誼的紐帶,在茶藝表演結束時,請賓主起立,同干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來結束這次茶會。
十八道茶藝口訣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茶藝口訣、十八道茶藝口訣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