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文汐
萬億GDP城市新“賽道”,瞄準了新能源行業中的氫能產業。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近日對24個萬億GDP城市的相關政策進行梳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7個萬億GDP城市出臺氫能領域地方相關規劃或扶持政策,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蘇州、成都、武漢、天津、寧波、青島、鄭州、佛山、濟南、福州、泉州、東莞。
具體來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佛山等地在去年被納入“3+2”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名單,在氫能產業規模和推廣車輛數量等目標的制定上信心更足。其中,北京和上海成為國內氫能賽道上的“領頭羊”,上海提出到2025年氫能產業鏈規模突破1000億元;北京提出京津冀區域2025年前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
而重慶、成都、武漢、青島等城市也在加快腳步,搶占氫能新興賽道。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從各地規劃來看,萬億GDP城市正在發力氫氣制、儲、運到燃料電池核心技術攻關等全產業鏈發展。此外,氫能領軍企業的培育,氫能多元化的應用推廣等領域也是萬億GDP城市重點關注的內容。
目前,在能源轉型和“雙碳”目標下,發展氫能意義重大。頂層設計出臺以來,各地方***錨定氫能發展目標的步伐愈發緊湊,我國氫能產業各個“拼圖”正在逐漸完整。
17個萬億GDP城市競逐氫能
去年以來,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經歷了兩次國家層面的政策推動。
第一次是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五部門正式批復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京津冀、上海、廣東、河南、河北五地多個城市聯合形成“3+2”示范應用格局。
第二次是《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出臺,首次明確了氫能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戰略定位,為各地發展氫能產業提供了方向。
國家層面的支持,無疑提振了地方發展氫能的信心。去年以來,地方關于氫能產業的相關規劃密集出臺。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發現,17個已出臺相關政策的萬億GDP城市中,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蘇州、成都、武漢、天津、寧波、青島、佛山、濟南12市發布了針對氫能產業的專項規劃、行動方案或實施細則。其余城市則在地方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或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規劃等文件中點名氫能。
對比各地規劃以及提出的目標,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佛山等屬于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的城市,目前步伐更快。例如,上海到目前為止,已經陸續出臺《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實施計劃》《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等政策文件。北京、深圳、蘇州、佛山等地也布局較早,發布了多個氫能領域相關規劃。
但其他萬億GDP城市也在氫能“賽道”上沖勁十足,尤其是重慶、成都、武漢、青島、濟南等地。
例如,成都出臺《成都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年)》《關于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并與重慶共同謀劃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氫走廊”;青島、濟南在2020年就發布了氫能產業規劃;武漢是國內布局氫能較早一批的城市,在2018年前就已誕生燃料電池轎車“楚天一號”,今年,武漢先后發布氫能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和實施細則。
從發展目標來看,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佛山、蘇州、武漢、成都等萬億GDP城市提出了較高的氫能產業規模目標。
具體來看,上海提出到2025年氫能產業鏈規模突破1000億元;北京提出京津冀區域2025年前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廣州提出到2025年,氫能產業實現產值預計600億元以上;深圳、佛山、蘇州瞄準產值500億元的目標;武漢提出到2025年,全產業鏈年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成都雖未明確2025年目標,但提出2023年氫能產業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00億元。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認為,上海、北京兩地之所以能提出領跑全國的氫能產業規模目標,來源于兩地的產業“底氣”。
其中,上海的突出優勢在于,上汽等龍頭企業在業內布局氫能較早,擁有較為完整的氫能車版圖,同時,重塑科技、舜華新能源等當地氫能企業正在強勢崛起,企業的凸出表現帶動上海氫能產業快速發展。此外,上海的供氫能力和已建成的加氫站、輸氫管道,均為氫能的應用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啟信寶搜索“氫能”詞條可以看到,上海目前共有742家氫能相關企業,在24個萬億GDP城市中僅次于深圳。
而北京在全國較早建立起氫能產業鏈,其在產業鏈上游的制氫領域具有突出的優勢稟賦,本地的燕山石化等企業具備充足的產氫能力,且相鄰的河北地區也能為其提供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和工業副產氫資源。同時,北京擁有高端的技術、人才資源,氫能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能力位于全國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武漢、成都盡管并不在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之列,但這兩地也提出了頗具野心的氫能產業發展目標。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從區域來看,一直以來沿海地區發展氫能熱度更高,但以武漢、成都、重慶等城市為代表的中部地區也具有發展氫能的后勁。
武漢擁有武鋼、中韓石化、液化空氣公司等企業,供氫能力充足。同時,武漢具備燃料電池技術攻關能力,例如武漢理工大學就是燃料電池“芯片”膜電極的起源地。而成渝地區無疑是國內氫能產業第二梯隊,成都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示范已突破百臺,重慶是國內首個液氫裝備研制平臺的所在地,整個成渝都市圈都在積極探索氫能領域的合作發展。
各地發力產業鏈“降本提質”
盡管萬億GDP城市在氫能發展上野心勃勃,但是氫能產業本身,仍然處于爆發前期,目前正是政策引導向產業化過渡的關鍵階段。
各地將如何推動氫能產業的發展?
從規劃的具體內容來看,17個萬億GDP城市對氫能產業發展的引導方向存在一些共性特征:產業鏈上游的制、儲、運、加注環節,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及核心零部件技術攻關,領軍型企業的培育,以及氫能的多元化應用等,成為各地共同關注的重點。
這些方向正是我國氫能產業現階段的“瓶頸”所在,也將成為后續發展的突破口。
其中,氫氣制、儲、運環節的突破將有力地支撐整個氫能產業鏈“降本提質”。氫氣制取方面,目前普遍采用工業副產氫作為主要氫源,但以能源轉型的眼光看,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等“綠氫”生產方式,將是氫能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其未來大規模的應用,也能同時解決部分地區氫源供應不足的難題。
例如,佛山是國內發展氫能產業較早的城市,其在電解水制氫上的布局也走在前列。佛山2018年發布的《佛山市氫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30年)》中提出,發展天然氣制氫技術及制氫、純化等核心裝備,以及電解水制氫技術及裝備;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制氫技術,重點突破太陽能光解制氫和熱分解制氫等關鍵技術,建設示范系統。
氫氣的儲運則一直是發展難題,現階段儲運氫氣普遍采用高壓氣態儲運的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液氫儲運在大規模長距離儲運中成本優勢更加明顯。
《廣州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0年)》中就提到了支持液氫儲運技術及成套設備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固體儲氫合金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支持依托軍民融合航天技術優勢,探索大規模液氫運輸業務,打通域外氫能生產基地-廣州液氫運輸通道;支持輸氫管網建設。
而加氫站建設將很大程度上影響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大規模推廣。目前,各地普遍面臨加氫站布點不足、分布不均的問題,多地也就加氫站建設數量提出了具體目標,如上海提出到2025年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北京提出2025年前力爭完成新增37座加氫站建設;廣州提出到2025年建成加氫站不少于50座等。
廣州、寧波、鄭州、濟南等地同時提出支持現有加油(氣)站改造成為加氫站,或增加充換電(加氫)功能。今年,《廣州市加氫站管理暫行辦法》印發,其中提到,鼓勵各企業推進與汽車加油站或者加氣站等合并建設油、氫、氣一體化綜合能源站。
氫能產業鏈中游的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及核心技術攻關,被列為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示范期內的重點考評任務之一。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發現,17個發布相關政策的萬億GDP城市,基本都將這一環節納入重點規劃內容。關鍵部件研發技術的自主可控,能夠使我國燃料電池技術水平對標國際,其產業化能夠進一步降低燃料電池的制造成本。
而要打造氫能全產業鏈的競爭力,領軍型企業的培育至關重要,多個萬億GDP城市也提出將培育壯大氫能行業領軍企業隊伍。
例如,《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中提出,推動大型能源企業加快向氫能生產企業轉型;推動大型制造企業加快向氫能裝備制造企業轉型;支持中小型創新企業做優做強,培育一批氫能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除此之外,氫能應用相對單一的問題較為突出,氫能應用始于交通領域,但最終要實現在能源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需拓展其在工業、電力等領域的應用方式。目前,多地已經將氫儲能、氫氣發電、氫能熱電聯供等內容納入規劃。
例如,上海在規劃中提出加大氫能在能源領域的推廣應用,并將氫氣儲能、氫能熱電聯供、氫混燃氣輪機列入示范應用工程。目前,佛山、濟南、青島等地已經開展“氫進萬家”示范工程試點。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在國家和地方***的積極規劃引導下,電解水制氫、液氫儲運、加氫站規模化建設、氫能多領域應用,將成為氫能產業發展的幾個重要趨勢。未來一段時間,氫能產業鏈有望盡快實現商業化運作,并在我國能源轉型和“雙碳”目標的實現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編輯: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