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國信證券首期ESG研究合集發布會暨ESG主題論壇在線上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發布了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在ESG領域產出的多項研究成果,并邀請了ESG實踐領域專家、學術機構教授與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資深分析師共同探討ESG領域投資機遇,受到市場廣泛關注。
會議開始由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所長發表了主題致辭。他指出,隨著電器化、發電的低碳化以及儲能和智能電網的快速發展,能源革命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ESG體系關于環境友好的倡導符合能源革命的方向,無論是對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還是資本市場的投資決策都有深遠影響。
在“雙碳”目標下,產業與能源結構向綠色和低碳轉型(E)已成為必然趨勢,關注社會責任(S)、公司治理(G)也有助于投資人規避企業聲譽風險,ESG的理念被投資機構廣泛接受并應用。2022年,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的推出、首批掛鉤基金產品的發行,不僅豐富了投資標的,也面向清潔能源、低碳領域提供了投資利器。中證指數ESG業務部總經理趙永剛先生從指數投資角度闡述了他對碳中和背景下ESG投資創新發展的理解。他指出,ESG從三個方面反映了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的情況,它是對上市公司的綜合評價,不僅反映了新時期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上市公司對國家碳中和戰略的落實。上海交大會計數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榮教授就“基于機器學習對ESG評級變動預測及其市場反應”主題進行了專題分享。李曉榮教授表示,有意義的ESG整合始于強大的數據集,鼓勵投資者確保數據集有效地進行風險管理,并為合理的投資決策提供可靠的基礎。
隨后,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師王開、環保公用首席分析師黃秀杰、電新首席分析師王蔚祺分別就各自研究領域中的ESG重點研究成果進行了分享。
王開從海外和國內兩個角度闡述了ESG投資的海外鏡鑒和國內落地。海外ESG投資觀念自18世紀至今共經歷道德投資、社會責任投資、ESG投資三個階段。金融危機后十年間ESG關注的焦點也發生了變化,從E(環境)逐步擴展到S(社會)和G(治理),而在新冠疫情以來的綠色化發展中又重新聚焦在E(環境)且更加深入。從能源消費的角度看,當前我國處于走向碳達峰階段,傳統化石能源仍需要持續發揮作用,可再生能源快速滲透并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的階段或將在碳達峰后實現。在這一新舊能源轉換過程中,以新能源汽車+風光儲為代表的相關投資方向形成趨勢性機會。
黃秀杰圍繞大國碳中和背景下的碳交易細分環節進行了細致拆解。從全球經驗看,綠電市場交易機制是大勢所趨,全球主要國家促進綠色電力制度的發展,基本經歷了財政補貼→配額制和綠證→市場化綠電交易三個階段。市場化階段,綠電收益率或取決于電力供需匹配和碳排放控制強度,隨著我國碳排放控制強度不斷加大,對應環境價值不斷提升,而輔助服務成本不斷下降,新能源運營商充分受益綠電價值提升。
王蔚祺聚焦新能源電池行業中的新技術鈉離子電池進行了前瞻性分析。全球新能源汽車及儲能行業正在快速持續增長,而作為核心原材料的鋰資源正因為供需錯配以及經濟性問題成為影響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鈉資源儲量豐富,分布均勻,以其為原材料生產的鈉電池工作原理與生產工藝方面基本一致,且相比鋰電池,其優勢在于低溫性能、倍率性能及經濟性更優,鈉電池未來將在儲能、商用車以及部分乘用車領域成為鋰電池的有效補充。
本次會議通過產學研聯動,展開了跨領域、跨學科的探討交流,有來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資管自營、銀行保險、理財子公司等多家機構的投資者參與。國信證券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目標,主動承擔金融企業與上市公司的雙重社會責任,充分借鑒國內外領先投行的公司治理實踐,力爭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社會及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貢獻國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