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到目前為止很多朋友對于青年維特之煩惱與少年維特之煩惱和少年維特之煩惱解讀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分享青年維特之煩惱與少年維特之煩惱相關的知識點,文章篇幅可能較長,大家耐心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歌德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和《少年維特之煩惱》其實是一部作品。
“的”和“之”的不同只是翻譯的不同而已。“之”也就是“的”的意思。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歌德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的,是一個即興章,但是影響極大。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聰明、善良、充滿了美好理想的年輕人,叫維特。他相信這個世界能給努力的年輕人一個美好的前途,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鮮花,得到愛情,得到尊敬。但是他沒有意識到,他的非貴族出身,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會給他帶來什么樣的障礙。他愛上了一個貴族的女子綠蒂,綠蒂也喜歡他,兩情相悅。但是,綠蒂已經由父親做主將她許配給了另一個貴族青年阿爾伯特。綠蒂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女孩子,她不敢違抗父親的意愿,這就造成了她和維特感情上難以逾越的阻隔。維特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依然苦苦地追求綠蒂。他的追求得不到他想要得到的結果,他就非常苦惱,但是依然在頑強地追求,尋找各種機會和綠蒂見面。一旦有了見面的機會,他從頭一天晚上就開始興奮、激動,徹夜無眠,以至于到了第二天早上可以去見綠蒂的時候,已經疲憊不堪。他見到自己心愛的女人,立即感到心慌意亂,不知道說什么,坐在那兒,兩眼發黑,完全聽不見綠蒂在跟他說什么,看不清綠蒂的面容。他就在這樣一種極其痛苦的狀態下追求著,最后終于意識到沒有什么希望了。于是他強迫自己離開綠蒂,希望把精力投入到另一個方面來轉移自己感情上不堪的重負。他試圖在官場上發展,做了一個小職員。但是沒想到,盡管他很努力,很盡職,也很有能力,但依然受到周圍一些人的嘲笑。他生性非常敏感,人家的一個目光、一句無關緊要的談吐都會對他形成極大的***,他以為周圍的人都瞧不起他,因為自己出身貧寒。他意識到,自己不光在愛情上徹底失敗,在事業上也已經徹底失敗。他這時候才明白,自己在懂事以后就向往的那個理想的世界,只不過是畫在墻上的一幅畫。當你向著你的理想走過去,你就會在墻上撞得頭破血流。意識到這一點后,他就用一顆子彈解脫了自己。這個故事很典型地反映了當時處在封建政治勢力控制之下的德國的一些平民青年的苦悶,他們對于前途的失望,甚至于絕望。這本書一下風行起來,不僅在德國有很多讀者,在法國,在英國,在很多地方,人們都喜歡讀這本書,喜歡這個帶有感傷色彩的德國青年。甚至于書中描寫的維特穿的服裝也流行起來,人們喜歡像維特那樣,穿他那種青衫黃褲。甚至于還興起了一股自殺風。有些苦悶的找不到出路的年輕人,他們自殺時模仿維特的姿勢,死的時候,旁邊要放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為此曾經專門寫了一首詩來勸告年輕人不要像維特那樣去自殺,因為《少年維特之煩惱》里大部分寫的是歌德自己的經歷,歌德在苦悶的時候,也曾經想過自殺。他枕頭下藏著一柄精致的小寶劍,夜里也曾在自己的胸前比劃了好幾次,最后他還是決定活下去。如果他不活下去,就沒有了《浮士德》。當時的青年在封建制度面前感到找不到出路,而又不知道怎么去反抗,只有用自殺來了結自己的一生。這樣的一種風氣反映了德國人的軟弱,跟當時的德國的資產階級還不夠強大有很重要的關系。如果這部小說晚寫60年,到1848年歐洲革命風暴興起的時候,主人公維特大概就不會自殺,他很可能要拿起槍,參加到革命的行列里去,成為街壘戰中的一名士兵。
少年維特之煩惱主要內容:小說描寫進步青年對當時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反應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少年維特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
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后,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
藝術特色:
在這部小說中,大多數還是采用的直接抒情的方式,主人公通過內心的獨白,直抒胸臆,將自己的奔涌出來的喜怒哀樂直接向讀者傾訴、宣泄,如洶涌的洪水一般,讓人不禁為其淋漓盡致而震撼、而感動。
小說中的直接抒情在小說的情感表達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維特與作者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達和抒發,揭示作者內心深處的秘密,另一方面在維特和讀者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讓維特能夠直接與讀者進行交流,有利于讀者更加深入的體會維特的思想和情感。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