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無錫太湖介紹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無錫太湖簡介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山水相連、湖天一色、自然風光秀麗。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長江流域的重要湖泊。在江蘇省南部,鄰接浙江省,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
千百年來,太湖不僅孕育了這一區域“物華天寶”的物質文明,同時也滋養著這一區域的山山水水,造就了“人杰地靈”的人文環境,如同散珠碎玉遍布太湖流域。
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皆吸引著大量中外游人來此觀光游覽。
擴展資料:
太湖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界北緯30°55'40"~31°32'58"和東經119°52'32"~120°36'10"之間,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
太湖風景名勝區位于長江三角洲中部,是以太湖、沿湖山丘、島嶼的山水景觀為特色,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天然湖泊風景區。
太湖風景名勝區的包含的區域分別為蘇州市的木瀆、石湖、光福、東山、西山、甪直、同里景區;無錫市的梅梁湖、蠡湖、錫惠、馬山景區;常熟市的虞山景區;宜興市的陽羨景區等13個景區和無錫市的泰伯廟、泰伯墓2個獨立景點組成。
1986年,《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經國務院同意,國家建設部批復,確定太湖風景名勝區是一個以山水組合見長,具有中國吳越文化傳統和江南水鄉特色,適合開展游覽、度假、休養、水上運動和科學文化等多種活動的天然湖泊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太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太湖風景名勝區
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尚書·禹貢》中有禹治水“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因其水泛濫震蕩難定,故稱“震澤”。明代朱右《震澤賦》云:“夏名震澤,周曰具區,下屬三江,實為五湖。”《山海經》上有“浮玉之山,北望具區”的記載,《爾雅》上也有“吳越之間具區”的記載。五湖之稱,其來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張勃《吳錄》載:“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為名。”《川志》云;“太湖有五道口,則謂之五湖。”《史記正義》、《吳地記》的解釋為“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太湖東岸五灣,為五湖”,這種說法較為可靠。商代末期(約公元前11世紀),西岐的周族首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生有三子:泰伯(亦作“太伯”)、仲雍、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周文王)很有才干,古公擬傳位于季歷,以便能使姬昌成為繼承人。泰伯、仲雍為避讓季歷,“奔荊蠻”、“紋身斷發,示不可用”,從中原出逃至江南,和這里落后的土著“荊蠻”相結合,帶來了較先進的中原文化,泰伯、仲雍被擁為首領,建立了“勾吳”小國,并在今無錫梅里一帶建造小城,名“太伯邑”,泰伯稱“吳太伯”,因“太伯邑”臨湖而筑,太湖即因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太湖之名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太湖水域遼闊,面積現有3.64萬頃,歷來多用“三萬六千頃”來稱太湖之廣闊,太湖湖底高程-0.25米,湖底較為平坦,其地勢為東高西低,同陸上地形相反;平臺山島西北有一條東南—西北走向的新月形凹槽,為太湖最深處。在多年平均水位2.99米時,容積44.28億立方米。太湖河港縱橫,河口眾多,1967年有進出河道315條,1980年時有220條。現有入湖河流70余條,集水面積18500平方公里。入湖水道多源于西部山區,有源于天目山的苕溪水系和合溪,源于宜溧山區的南溪及源于茅山的洮滆水系等。出口河道多集中在太湖東部和北部。太湖主要出水口有沙墩港、胥口港、瓜涇口、南厙港等。古代,婁江、東江和吳淞江是引太湖水入海的主要河道,合稱“三江”,當前主要出水河道有屬于黃浦江和江南運河兩大水系的黃浦江、吳淞江、望虞河、瀏河、白茆河、太浦河、梁溪河等。太湖水系呈由西向東泄瀉之勢,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正常年份,每年5月雨季開始后,入湖徑流增加,太湖水位開始上升;7~8月,水位升至最高值,有時9~10月臺風過境,最高水位可能推遲;其后水位下降,直到翌年4月,該階段一般是西高東低,湖流較弱,無風時,以正常的傾斜流為主,基本流向由西南向東北,流速一般在每秒10厘米以內,個別水勢較急的湖區,流速可達30厘米每秒。太湖風壅水位變幅,通常為0.2~0.3米,在較大風力持續作用下,水位變幅最大可超過1米。
太湖島嶼眾多,現有50多個,總面積89.7平方公里,其中18個島嶼有人居住。洞庭東山原為太湖中最大的島嶼,因泥沙淤積,到清末才成為半島。吳縣所屬的沖山、白浮山、漁陽山,屬無錫市的馬跡山(馬山)、拖山、三山、田雞山、中獨山,屬常州市的大焦山、小焦山等,原來都是太湖島嶼,解放后因人工圍墾,都已與陸地相連。
太湖成因,傳統的有河流淤塞說、瀉湖說,近年又有積水說、下陷說等不同觀點。河流淤塞說認為,距今2.0~1.5萬年前,海水東退,太湖地區由淺海灣變成沖積平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隨氣候轉暖,海平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由于長江和錢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為大型集水洼地;西部山區原向東北注入長江的荊溪和東流入海的苕溪等河流因下游被淹,比降減小,河道宣泄不暢,河口泥沙淤積嚴重,而改道匯集于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積水沼澤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后湖泊擴大而匯集成統一的太湖;其后因東岸出湖河道漸趨淤塞、太湖腹地沉降,湖水蓄積量增加及湖中風浪湖流對湖岸的侵蝕,太湖面積進一步擴大(東漢時太湖面積約1600~1700平方公里,宋代約2000平方公里,解放前2500平方公里),遂成今狀。瀉湖說認為,約六千年前,太湖地區還是一個淺海灣,長江入海口在鎮江附近;由于長江攜帶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堆積下來,長江南岸沙嘴不斷向海延伸,逐漸包圍近岸淺海,形成古太湖;但因當時錢塘江攜帶的泥沙少,其三角洲尚未形成,古太湖仍可通過湖洲、余杭與杭州灣、東海相通;三、四千年前,錢塘江北岸沙嘴不斷增長,終與長江南岸沙嘴相連,把以太湖為中心的淺水區域封閉成瀉湖;再經淡化演變,并由大變小,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太湖及附近的湖群。
太湖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這里山清水秀,極富江南水鄉風味。浩瀚如海的太湖,散布這48個島嶼,這些島嶼連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島,號稱72峰,它們是由浙江天目山綿延而來,或止于湖畔,或紛紛入湖,形成了山水環抱形式,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天然圖畫。位于湖的南部面積有62.5公里的洞庭西山是太湖最大的也是最美的島,和洞庭東山隔水遙對。太湖72峰,西山占41座。聳立于到中央的主峰縹緲峰,又叫杳眇峰,海拔336米,山中除寺宇和避暑建筑外,主要以自然美取勝,秋月、梅雪之類的景物最具特色,另外西山上的怪石嶙峋,洞穴頗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將全島點綴得頗為別致。太湖東面的洞庭東山,其主峰的大尖頂是72峰之一,山中主要古跡有紫金庵的宋代泥塑像,元代軒轅宮,明代磚刻門樓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樓等。太湖的名勝古跡精華集中在太湖北岸。最著名的有黿頭渚、蠡湖。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吳縣市無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縣”。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吳縣占3/4,湖中72峰,吳縣市擁有58峰,國務院規劃的13個太湖風景名勝區中,東山,西山,光福,角直,木瀆,石湖六大景區在吳縣市境內,景區內有石公山,林屋洞,啟園,天池山等著名景點,秀山麗水,舉目入畫。
吳縣市文物古跡眾多,擁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89處,其中省級24處,國家級1處。有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司徒廟“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圣寺的唐塑絕藝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羅漢等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吳縣,是旅游者的購物天堂,既有枇杷,楊梅,橘子,梅子,銀魚,白蝦,梅鯽魚,莼菜,大閘蟹,碧螺春等土特產品,又有蘇繡,革絲,雕刻,澄泥硯等吳文化化工藝品,物產豐富,工藝獨特。
懷抱蘇州古城的吳縣市,區位優勢明顯。境內京杭大運河綜觀南北,滬寧鐵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于上海,杭州,無錫,常州等城市緊靠相連,再加上豐富的旅游資源,吳縣市近年來建設了包括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太湖大橋,東山、***,光福機場等在內的一大批娛樂和基礎配套服務設施,開發了梅花節,金秋采桂游,四季鮮果游,水鄉古鎮游等特色旅游產品,形成了吃,住,行,娛,購,游的配套服務體系。
太湖風光旖旎,吳中人慧景麗,這里是您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
關于無錫太湖介紹和無錫太湖簡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