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春種一粒粟的下一句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春種一粒粟的下一句是什么意思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的下一句是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出自唐朝李紳的《憫農二首》
【原文】
《古風二首》/《憫農二首》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釋義】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天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賞析】
根據唐代范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為李紳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秋收萬顆子。
憫農
【作者】李紳【朝代】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翻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這首憫農詩,寫出了農民勞動的艱辛和對浪費糧食的憤慨。在盛夏的正午,農民頂著***辣的太陽鋤地,汗水淌滴在莊稼地里。可是誰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民的辛苦啊!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后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三十五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后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仆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謚號“文肅”。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好了,關于春種一粒粟的下一句和春種一粒粟的下一句是什么意思的分享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大家通過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沒有問題,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