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女權主義口號,以及女權主義口號是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男女平等,你們每天哭著喊著要女權,我給你們啊”-前熱播電視劇《余歡水》在收視率上突然間因女權問題而出現“一星批評”的局面。
這句話,扎傷了許多“女權現實主義者”,一大批高舉“女權主義”旗幟的人進行了“自發式”的大規模攻擊,一時間,因男女權問題,網民們又開始了激烈的討論。
心理上,有一種效應叫確認偏差,意思是令人更多地留意能支持自己結論的直接證據和信息,或盡量地把自己目前的信息推在結論之上。
很多女性由于明確了偏差,會出現選擇看到或看不到一些信息,在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女權的真實界定:
女性主義,也叫女性解放主義、性別平權主義,就是指結束性歧視、性壓迫、性別主義等黑暗現象,推動性別和階級共情。
在更多方面上,女性的近義詞是平權。但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國的女權運動演變成了“女拳”,宣傳口號變成了“重拳暴打狗男人”。
忽然,女權變成了“田園女權”,甚至是發展到在網上一旦有些人為女性發聲,便會有些人蹦出來揶揄:“大伙兒快看啊,田園女權又開始行動了,又要咬人了。”
作為一個女人,聽到這些話,確實很難過。
對打著女權旗號的“女性霸權主義者”,一方面覺得羞恥,另一方面又對社會每個階層對所有女性和平權擁護者的鮮為人知和斷章取義的攻擊,感到憂傷。
中國模式下的女性主義,什么時候才可以終止被侮辱?
女權主義者和女性主義
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遭受獨裁男尊女卑壓迫,古時候男性社會地位高過女性,那時候女性基本上可以說是男性的附庸。數千年的壓迫,再加上人類文明的開化,愈來愈多的女性學會了自我表達。
太平天國運動階段的中國女性第一次嘗試維護自己的權益,但因為這時的女性多為底層女性,基礎薄弱,無法有始有終。
但真正刮起熱潮的,是清朝末年,知識型女性增加,爭取女權的積極集體力量也日益發展壯大,安徽省奇女子呂碧成就是典型的以筆為刀,竭力推崇女權文化教育的典范。
意識的醒悟與提高,喚起了女性對自身支配權與獨立的思考。
自此,《女報》《女子世界》等雜志期刊都為女權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那時候女權運動的基石是知識教育,那時候思想的推廣工作都是在女權運動的刊物上開展的,宣傳口號是:吾輩熱愛自由,男女有天賦平權。
但近些年,女權運動的熱潮卻鋪天蓋地。
女權主義者中有非常大一部分人,并不理解平權與霸權主義的區別,只不過是在從眾效應的作用下,盲目跟風地參加了所謂的“女權之戰”。
很多人,會過分傳揚女性所歷經的不公平,夸大女性所遭遇的問題。
比如,前一段時間在女權話題下的討論中,就會有“女性倒在血泊中沒有人救”的言論,招來了成千上萬網民的攻擊,有真正的女權者辯駁說,她倒在血泊中并沒有那么不堪,也沒什么需要施救的必要。也有人質疑,“男生也倒在血泊中,你怎么不來救他?”
其中,對“女權”的過度解讀,一部分女性覺得,自己占據了堡壘,有了主導權,控制權就是女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會出現雙重標準、咒罵男性、過度***的情況。
實際上,這是“巨嬰心理”導致的。
所謂巨嬰心理,就是指個人在成年人后仍維持著天真幼稚的想法:片面性地對待問題,想問題過于簡易,單純地覺得披上了“威脅恐嚇”的外衣,就能擊敗別人,并不斷對自己進行洗腦。
也有一些人,她們并不真正理解女性權利的界定,只不過是稍有了解,就運用自己的言論自由將個人的思想轉移到外部世界,包括許多“不成熟”“不客觀”的想法。
那就是心理達克效應(D-Keffect)——思維邏輯的缺乏,會造成更多的認知偏差。不自主地簡單化問題,例如,在對某事的定義不夠理解的時候,外行喜愛給內行所謂的建議等等。
女性被壓迫的時間可能太長了,也可能有的人只不過是單純費盡心思成為性別中主宰一切的一員,因而女性權利的尺度慢慢傾斜,女權變成了女性霸權的代稱。
一部分男性不但對女性自身的不恰當理解,還由于不可動搖的“男尊女卑思想”,一竿子打在了所有追求性別公平的人的頭上,進而對所有女權主義持不滿情緒。
只愿這個社會,多一些理解,尤其是希望大家搞清楚,女權運動只是一場非性別平權運動。每個人都來這世界走一遭,何必針鋒相對,相愛相殺?
希望每一個人都少一點得意忘形的優越感,對每一個人多一些尊重。
出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柏林女權運動提出的著名口號:
一個女人需要男人,就像一條魚需要自行車一樣。
表明女人是完全不需要男人的,好偏激哦!
Origin
OftenattributedtoGloriaSteinem.OtherclaimsfororiginationpointtoFlo(Florynce)Kennedy,ortoananonymousauthorwhopaintedthesloganonawallatUniversityofWisconsinin1969.
GloriaSteinemhadthistosayinalettershewrotetoTimemagazineinautumn2000:
"InyournoteonmynewandhappymaritalpartnershipwithDavidBale,youcreditmewiththewittici***'Awomanneedsamanlikeafishneedsabicycle.'Infact,IrinaDunn,adistinguishedAustralianeducator,journalistandpolitician,coinedthephrasebackin1970whenshewasastudentattheUniversityofSydney."
早在大規模的女權主義運動出現之前,西方社會中就有一些零星的女權主義思想和代表人物出現。在歐洲,有人已追溯到中世紀。從15世紀開始,已經可以聽到一些女性的聲音。據西方學者考證,全世界第一位女權主義者是法國的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dePizan),她的生卒年份為1364年至1430年。
在17世紀,英國的瑪麗·艾斯泰爾(MaryAstell)成為那個時代最激進也是最系統的女權主義者。她的行動被譽為英國第一次稍具規模的女權主義抗爭。這次抗爭的形成原因是,英國當時處于資本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工廠里出現了女工,社會的性別勞動分工(男主外女主內)發生了變化。
在歐洲大陸,女權主義運動的源頭一般被認為來自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影響。法國女性主義是世界婦女運動的第一聲,它是在法國大革命中發展起來的,參加革命斗爭的婦女人數非常可觀。1789年7月14日,婦女和男子一起攻克了巴士底獄,婦女拿起武器參加到保衛巴黎和進攻凡爾賽的斗爭中去。這次斗爭是法國歷史上第一次婦女大規模行動,它標志著法國婦女運動的興起和法國婦女的覺悟。同時,巴黎出現了一些女性的俱樂部,她們要求教育權和就業權。1791年9月,著名女權活動家瑪麗·戈茲(MarieGouze,后改名奧蘭普·德古熱)代表她的俱樂部發表了世界上也是法國歷史上第一份要求婦女權利的宣言《女權宣言》,主張自由平等的公平權利不能僅限于男性。但大革命中婦女們并不被認可,男人們的打擊隨之而來。1793年,法國婦女在努力成為法國公民的道路上挫折不斷——奧蘭普·德古熱(OlympedeGouges)、瑪莉-簡·羅蘭(Marie-JeanneRoland)以及其她女政治活動家被送上斷頭臺,女權俱樂部和社團被禁止,同時婦女也被禁止在公共領域參加革命活動,法國重回“男性共和國”。
圓桌派最近又火了。“我不在乎男人怎么看我,”徐靜蕾說,很多人說她的生活方式就像新的中國女性。然而,蔣方舟表示,她仍然處于兩性市場中被選擇的位置,因此被認為生活窘迫,遭受著“父權思想的遺產”,成為“新女性”的負面榜樣。
與其說徐靜蕾的口號讓不少新女性發聲,不如說她為一群渴望確立價值的新女性提供了清晰的“女權主義口號”,并成功地實現了價值輸出。
“我不在乎男人怎么看我,”這句口號直指問題的核心:女人的價值觀。她主張在自我認知方面,女性應該徹底擺脫男性的審視和標準,擺脫以男權文化為中心的價值衡量體系。這標志著新女性的自由、獨立、自尊和力量。
因此,在徐靜蕾的案例中,父權文化中用來衡量女性價值或魅力價值的因素,如青春、美貌、才華、純潔、婚姻態度和生育意愿等并不重要。她甚至稱討論女性是否應該結婚生子是一個“荒謬的問題”。她堅持不結婚的原則,說自己冷凍了自己的卵子,即使將來要“生”孩子,也會找代孕,這反映了她對“身體自***”的高度堅持。
這個立場,反對父權中心值,徐靜蕾力量單詞之間艱難的——一個著名的娛樂批評者孟京文字描述,整體“灑脫自信和積極的人格”,徐贏得了顯示控股和升值,也被很多女性貼上“新女性”的理想。
蔣方舟說自己還是處于一個男權思想之中,處于一個被選擇的地位。
這仍然指向一個中心命題:女人的終極價值是否應該被男人按照他們的標準來肯定?蔣方舟被貶損,還是因為她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的權力轉移而放棄。
她說,“有才華的女性”長期以來一直是男性“性心理”的對象,許多男性“以征服有才華的女性為榮”。在她的案例中,“有才華的女性”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它是男性判斷女性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以青春、美麗、性激素為標志的女性性魅力,在蔣方舟所持的女性魅力評價體系中,或者說從父權文化中繼承的女性性魅力,也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對她來說,女性的性行為不再是“可怕的”。28歲的她承認自己很想結婚,也很喜歡相親。就像現實中被迫去約會的女人一樣
女權主義(femini***)又名女性主義,起源于西方國家女性發起的提高女性社會地位的運動。在19世紀后半葉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女權主義浪潮中,女性希望爭取到與男性平等的參政權、受教育權以及就業權。
在1893年以前,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女性能參與選舉或投票。而受益于女權先驅們的努力,現如今女性也有選舉、受教育和工作的權利,已經是全人類的共識。到了20世紀60年代,女權主義運動迎來了第二次浪潮。
這次運動已不滿足于僅僅為女性爭取基本的公民權利,而是開始涉及女性權益的方方面面,旨在縮小兩性差別,幫助女性沖破固有觀念的牢籠。
這一次運動的規模和聲量,遠遠超過了第一次浪潮,也帶來了形形***的女權主義流派。
1、自由女權主義
在自由女權主義者看來,女性受壓迫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與男性公平競爭的機會。
只要改善教育與經濟制度,讓女性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得到與男性同工同酬的權利,那么女性也能在社會公共領域大放異彩。
2、激進女權主義
激進女權主義者把男性視為敵人,認為國家是男權的統治工具,家庭是男權的作用中心,教育是男權的灌輸方式。總而言之,男權的壓迫全面而深刻,甚至已經到了讓女性進行自我洗腦的地步。
3、后現代女權主義
后現代女權主義者認為,要警惕對性別、種族、階級這些概念的宏觀分析,因為每一個群體內部千差萬別;她們反對非黑即白的二元論式思維,提倡尊重多元的價值觀。
在后現代女權主義者看來,這些取向本身沒有高低對錯之分,因為“女性”本身就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
前一段時間網上掀起了一陣討論女權的浪潮,但是什么是女權?女權包含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女權一詞來源于歐洲,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傳入中國,不是單純的一句口號,不是用來攻擊的武器。
女權主義起源于歐洲的女性解放運動,也可以稱作女權運動,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兩百多年。女權的提出是以男權制社會為背景,在早先的社會中,只承認男性的地位和利益,女性被視作男性的附屬品,人權沒有得到保障。在《獨立宣言》中就只提到了男性的人權保障,根本就沒有女性的什么事。
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女性也作為一種力量參與到大革命之中,受到啟蒙思想的沖擊,女性為了獲取和男性平等的權利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女性解放運動。1791年奧蘭普·德古熱發表的《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成為了運動的理論支撐,也將女權主義作為一種文化宣揚了出去。后來的瑪麗女士發表的《女權擁護論》更是成為女權運動的有力武器,進一步推動了它的發展。
女權主義的追求的是女性和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權力,特別的平等的社會價值獲取,對于男女差別并不否認。可是發展到今天,女權主義被有些人曲解,宣揚絕對女權主義,不僅要和男人同樣的權利,甚至還想要高男性一頭。動不動就拿女權來諷刺別人,完全失去了當初女權主義文化的本義。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