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駱倩雯美編張迪
8月7日,迎來立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自此,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
但立秋并不是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也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目前還處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初秋期間的天氣仍然很熱。所以,立秋可以說是揪著最熱的尾巴來到我們面前。
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9月的中下旬。人們真正感覺到秋天的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
進入秋季后,氣候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過渡向秋季的少雨干燥。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秋季最明顯的變化,是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過后,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熱風;接著,早晨會有霧氣產生,并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實際上,我國多數地方立秋至處暑這時段還是很悶熱,并沒有“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等現象。據二十四節氣排序,立秋后還有處暑節氣,“處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間尚未出暑。所謂”熱在三伏“,“三伏”中的末伏還在立秋節氣之后。
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貼秋膘”是立秋最為重要的習俗之一。人們會拿立秋這天的體重和立夏時進行對比,以此來檢驗肥瘦,瘦了就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但如今“貼秋膘”并不適合所有人,盲目進補可能會適得其反。對大多數人來說,“貼秋膘”不能只是大魚大肉,長肉膘,應該根據自身體質選擇秋補方案,從滋陰潤燥、生津養陰、補益氣血等多方面來“貼”,合理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等各種營養素,控制脂肪、鹽、糖的攝入量,以此增強抵抗力。
立秋還有個有意思的說法,人們常說,“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就是以立秋時刻出現在午前定為早立秋,出現在午后為晚立秋。晚立秋天氣會很熱。甚至還以進入立秋的單雙日劃分為“公母”,公秋涼,母秋熱,反映了人們對秋涼的企盼,對“秋老虎”炎熱的懼怕。
實際上,這只是一個民間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通過對歷史上20年的氣象資料進行統計,發現立秋后的氣溫高低和立秋早晚沒有任何關系。特別是近些年來,多次出現早立秋后的氣溫明顯高于歷史氣候平均值,甚至出現歷史極高值情況。很多農諺和民俗說法存在一定偶然性,但缺乏科學依據。因此,今年的立秋時間是20時28分,也并不意味著就真的會秋后“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