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寅茹
[黃菲認為,在消費領域的競爭中,不僅僅是要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價值,想贏得消費者很關鍵的一點是要深耕市場,建立品牌威信,而商品的品牌,也自然而然地受企業和國家品牌的影響。“韓國產品以及韓國品牌在中國市場面臨著與其他外國品牌的橫向競爭,同時在性價比和售后服務上又敵不過中國本土品牌。”]
“很難期待韓國對華出口再創輝煌了。”在7月底韓國國會對***質詢期間,韓國總理韓德洙拋出了這樣一個“悲觀的”論斷。這背后是近來韓國對華貿易的一系列“巨變”。
韓國關稅廳7月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前20天韓國對中國出口80.76億美元,同比減少2.5%,自中國進口96.15億美元,同比增加23.5%。在今年的5月和6月,韓國對華貿易逆差分別達到10.99億美元和12.14億美元。這也就意味著,僅7月前20天,韓國對華貿易的逆差,即15.39億美元,已超過此前的5月和6月。
首爾科學綜合研究生院大學主任教授黃菲告訴第一財經,從貿易數字來看,的確是值得關注的,“韓國與中國的貿易從今年5月開始終結了此前27年零9個月的順差,這是1994年8月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
在黃菲看來,韓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已持續了3個月,這種情況在兩國貿易過去30年間極為罕見,而且逆差幅度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2022年下半年這個趨勢仍舊繼續的話,那么韓國政商界的確需要認真思考對策了。”
“韓國制造”在華感受內外夾擊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突破3600億美元,是建交當年的72倍。今年1~5月,中韓貿易額達1522.6億美元,同比增長10.2%。韓國為我國第四大貿易伙伴。
在中韓貿易額年年攀升的同時,就進出口額來看,中韓貿易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據韓媒報道,以韓國十大出口品種為基準,自7月1日至25日對華出口額僅半導體增加了10.9%,其余品種則停滯或減少。與此相反,韓國主要自華進口的產品額則大幅增加:纖維、半導體、普通機械、電腦等主要產品進口額都呈現增加趨勢。
在中韓自1992年建交的30年間,在近28年間,中國對韓國貿易一直保持逆差態勢。曾幾何時,由于市場貼近,小到手機、化妝品,大到家電、汽車,“韓國制造”一度在中國市場人氣頗高。
但近年來,各種數據顯示,這些昔日“自帶光環”的韓國制造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在悄然流逝。究竟是企業的市場策略失誤還是“韓國制造”本身就失去了競爭力?
以韓企傳統強項的家用電器以及電子產品領域為例,韓國貿易協會(KITA)數據顯示,世界第二大電視機制造商LG如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從2009年最高時候的5.6%逐漸萎縮到了0.1%,中國的消費市場對于LG電視來說幾乎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蓬勃發展的中國本土企業。三星手機也經歷著相似的“命運”。2016年,在三星手機召回排除中國市場的丑聞發生后,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份額一落千丈。2021年僅為0.6%。而在2013年,三星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高達19.7%,超過了蘋果和華為。
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韓系車也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合資企業以及其他外資車企的壓力。***息顯示,2002年,韓國現代汽車集團進入中國市場后,十余年時間內,韓系車憑借時尚的外觀設計和超高的性價比,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屢創新高。而2021年開始,現代和起亞在中國市場累計銷量分別為38.5萬輛和16.3萬輛,其銷量已連續五年走低,兩大品牌中國市場份額合計2.4%。今年一季度,韓系車在華銷量繼續下行,累計銷量9.4萬輛,同比下滑39.3%,市場占有率跌破2%。
韓國信息通信企劃評估院調查顯示,即便在韓國引以為豪的ICT領域,韓國僅占據了物聯網(IoT)領域的相對優勢,而在其余7個細分領域中,中國均占據上風。
對于“韓國制造”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下降,黃菲最大的感受是中國的制造業在近幾年有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蓬勃發展,加上有巨大的內需市場加持,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可謂突飛猛進,“雖然中國起步晚,但在不少高科技領域,迭代和進化速度很快。不出幾年的工夫,中國產品在外形和性能上的確不輸國外品牌產品。”
黃菲認為,在消費領域的競爭中,不僅僅是要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價值,想贏得消費者很關鍵的一點是要深耕市場,建立品牌威信,而商品的品牌,也自然而然地受企業和國家品牌的影響。“韓國產品以及韓國品牌在中國市場面臨著與其他外國品牌的橫向競爭,同時在性價比和售后服務上又敵不過中國本土品牌。”黃菲表示,韓國品牌在韓國吃香的很大原因是售后服務好,但在中國,作為外企就沒有發揮出在韓國本土這樣的競爭力。
韓媒稱,過去一直在對華出口貿易中占有絕對優勢的生產制造原材料領域,現在卻反被中國趕超。中國正在韓國不斷提高這些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特別是在技術含量較高的零部件產品上,韓國從中國的進口份額已從1996年的2.9%激增至去年的39.7%。
“韓國商品近幾年來在中國市場受到‘內外夾擊’的現象的確很明顯。它們也不希望失去中國市場。不過面對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韓國產品的確需要向更高的品質、更好的服務方向去提升,否則失去中國市場是早晚的事情。”她說道。
韓國政商界急尋出路
中韓貿易結構中的這一“巨變”已引發了韓國政商界的熱議。
據韓媒報道,韓國貿易協會相關人士表示,(對華貿易)連續兩三個月出現逆差韓國***也非常關注,因此正在緊急編寫報告。據悉,相關報告主要分析韓國對華出口不振是疫情導致的暫時現象,還是結構上正在走向固化。“韓國出口中國占到很大一部分的半導體領域在逐漸被中國產品‘逆襲’,也的確是讓韓國產業界頗為警覺的。”黃菲說道。
韓國媒體更是擔心,在中國本土企業競爭力飛速發展的當前,韓國對華貿易的優勢不再,“韓國制造”由此將徹底失去中國市場。
7月29日,韓國央行調查局國際貿易組發布題為《全球經濟衰退對韓國出口的影響》的報告(BOKIssueNote)為韓國貿易敲警鐘。報告指出,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韓國今年下半年出口將持續低迷。
韓國央行指出,影響出口的因素包括主要國家的加息速度、IT景氣趨勢、地緣政治風險的發展情況等。具體來看,主要國家激進加息將導致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經濟低迷,對出口產生的負面影響將加大。韓國出口主力軍的IT行業對整體出口的影響較大,其消費者需求(B2C)受俄烏沖突、通脹加劇等因素影響減弱。
8月3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還邀請各領域專家舉行“韓中通商戰略咨詢會議”,討論韓中經貿合作成果和發展方向。目前,中國為韓國最大貿易伙伴。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安德根在會上表示:“在最近外部大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的情況下,創造一個兩國企業能夠穩定貿易和投資的環境至關重要”。他稱,為進一步擴大韓中企業的貿易和投資活動,兩國貿易主管部門應該主導形成官方和民間溝通渠道,更大程度利用好中韓自貿協定(FTA)。
對于中韓貿易的未來,黃菲認為,一方面中國和韓國產業鏈已深度融合,中國的相關產業進口替代效應在逐漸顯現,韓國企業可以在這個關鍵節點“抱大腿”,將中韓半導體及一些高新技術發展的產業鏈進一步深入融合,實現密不可分的協同效應,“這樣的好處是以便日后在東南亞等其他外國市場上,韓企能形成與中國企業合作而非競爭的關系,這樣有利于中韓企業一起去開拓新的市場。”另一方面,黃菲也希望中韓企業在文化產業領域未來有更多的合作。
安德根表示,希望進一步強化韓中兩國間企業之間的溝通,下一步韓國***將確立新的強化對華產業合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