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情人网-亚洲情人-亚洲欧洲综合-亚洲欧洲自拍-欧美专区亚洲

秦朔: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你對未來的向往

  • 生活
  • 2023-05-09 12:20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建工廠。

  這是8月初,我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的蒙蘇經濟開發區看到的景象。

  在遠景科技集團的零碳產業園,一座東西走向、長五六百米的電池工廠已經投產。廠房由德國設計師設計,極簡風格,成為茫茫曠野上的一道風景線。

  零碳產業園區內,有不少我熟悉的名字,如隆基、華友鈷業、上汽紅巖。

  未來幾年,這里將形成一個綠電貫穿其間,馭風而上、逐光而行、零碳托舉、氫裝上陣,上下游一體化的綠色產業生態圈。

  鄂爾多斯擁有中國1/6的煤炭儲量和1/3的天然氣儲量,素以“羊煤土氣”(羊絨、煤炭、稀土、天然氣)聞名。今天,鄂爾多斯正在打造一個新標簽,即“風光氫儲車”的新能源。

  在鄂爾多斯,我對能源領域的中國道路有了更深認識。

  這篇文章從能源切入,目的是舉一反三,探討在內外部的限定條件下,中國能否走出一條創造性的新路。

  中國能源的先天條件

  何謂能源?就是能產生能量的資源。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發展,就要有強大的能源。中國制造為世界而生產,一刻也離不開能源。

  中國能源結構的先天條件,是富煤、貧油、少氣。

  盡管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不斷下降,但2020年仍占56.7%。石油、天然氣分別占19.1%和8.5%。非化石能源占15.7%。

  中國是油氣進口第一大國,2020年油和氣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73%和43%。進口石油的80%要經過馬六甲海峽。能源安全,并非可以高枕無憂。

  能源不只是安全問題,也是經濟與民生問題。

  今年2月俄烏之戰爆發,迅速引起多個地區的能源危機,通脹一觸即發。2021年歐洲天然氣基準現貨價格為8.35美元/MMBtu(百萬英熱單位),截至2022年7月為34.87美元,同比上漲3倍多。

  由于“用氣荒”,一些一直追求“零碳排放”的歐洲國家又重啟天然氣開采。

  受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影響,上半年中國能源價格上漲14.0%,占CPI總漲幅的接近6成。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價格分別上漲了26.7%、29.2%和23.9%,居民用煤、車用天然氣分別上漲了7.6%和5.1%。

  但由于中國的煤炭產能充足,且***對榆林、鄂爾多斯等地煤價有限制,所以總體上,能源安全可控,且通脹壓力也小于60%以上能源都靠油氣的歐盟。

  從去年部分地區的拉閘限電到今年的國際能源危機啟示我們,能源安全事關經濟社會大局。綠色轉型是目標,也是一個過程。煤炭仍是重要能源支柱,且中國燃煤電廠平均每發1度電的耗煤量已低于大多數國家、地區的水平。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仍大有潛力可挖。

  減碳很重要,脫煤不現實。

  孫中山講過一個故事,一個苦力每天在碼頭邊拿著竹竿給人挑東西,有一天買了一張彩票,藏在竹竿里。突然發現中了頭彩,心想再也不用干苦力了,一高興把竹竿扔到江里。彩票也無法兌現,竹籃打水一場空。

  減碳也如此。如不先立后破,而是先破后立,難免自亂陣腳,甚至自廢武功。

  工業化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制造業是我們的比較優勢。這決定了高耗能產業在中國是一種長期存在,就像化工,其機理就是能量轉換,必然能耗高。作為中國產業韌性的重要基座,化石能源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被替換。

  有化石能源就有碳排放,就要承受一定污染,盡管程度已大大減輕。

  邁向新能源

  上節說了中國富煤、貧油、少氣,能源發展也離不開煤。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一直在加快風電、光伏、水電等非化石能源的發展,并主動向國際社會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3060”目標,相當于自己給自己加了一道硬約束。

  中國為什么要這么做?根本上,原因有二:

  對地球的未來負責,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負責。這是一個Planetsecurity的問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對國民負責,對后代負責,要讓綠水青山滿人間。

  能不能說,西方工業化已有幾百年,二氧化碳排了幾百年,我們還在發展中(developing)階段,所以要按自己的邏輯走,要捍衛自己的發展權。

  可以。但問題在于,首先,高碳增長方式的首要和最大受害者,是自己的國民。為此中國提出了五大新發展理念,其中之一,就是綠色。

  其次,如果不改變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在國際上也會遭遇約束,如綠色貿易、碳稅等等。

  拿新能源汽車電池來說,歐盟正在醞釀從2023年起征收碳關稅,一個100度電的電池包,生產環節的碳排放約為5噸,按近期100歐元/噸的碳交易價,潛在的碳成本為500歐元左右;歐盟也已要求從2024年7月1日起,只有建立起碳足跡聲明的電池才能投放歐盟市場;歐盟還要求到2026年,在歐盟地區交付的電池產品價值鏈的60%要在歐盟實現。這些數字或有變數,但方向很確定。

  所謂碳足跡聲明,就是要把生產電池中的能源消耗詳細披露。

  最近李書福也說,現在的電動汽車用的電,70%-80%還是煤炭發出來的,是不是清潔能源,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說的也是碳足跡問題。

  怎么看待和應對外部的限制呢?

  當然可以說,這是歐美國家針對中國企業設置的門檻,我們不跟他們玩了,自己練攤去。如果這樣,結局只有一個,就是失去國際市場,以及知識、技術、設備、材料等方方面面與國際的聯系。這樣真能練出一流功夫嗎?

  國家不是這么看和這么干的。

  國家的重大戰略是,順應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趨勢,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0億噸標準煤左右,“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消費增量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占比超過5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實現翻倍。

  如果我們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發出的綠電,驅動產業,就能做到發展和綠色兩不誤。用綠電生產出來的產品,也能突破國際市場的綠色壁壘。最有想象力的圖景則是,利用成本低廉的綠電的發電波峰,用電解水制氫,再合成氨,用氨代替火電中的煤作為燃料,這個過程中沒有碳排放,只要能把控制一氧化氮的技術解決好,就能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綠色循環。

  總之,高耗能衡量的只是能源消耗的多少,而不是能源的性質。高耗能本身不是惡,高耗能產業也不等于不先進、不環保的落后淘汰產業。

  關鍵在于耗的是什么能。如果是非化石能源,就不存在碳排放問題。即使是化石能源,只要不斷節能降耗,也是一種次優的選擇或可行的選擇。

  從輸出產品到輸出產業

  改革***幾十年,最初相當長時間,中國制造主要依靠國外技術,加工出口,向國際市場輸出產品;

  之后有了海爾、聯想、TCL、美的、格力這樣的自己的品牌,但在核心技術上,基本還是引進模仿、借鑒吸收,像華為這樣在技術上實現國際領先的很少。

  任正非敢說把技術賣給美國人,“出售完整的5G全套網絡技術,包括軟件源代碼、硬件設計、生產制造技術、網規網優、測試等整體解決方案,甚至包括芯片設計”。中國真正具備這種向世界輸出技術的能力的企業,即使到今天也不多。

  而中國的新能源,有可能是第一次規模化地向世界輸出一個產業。

  簡單看一些數字。

2021年全球風電整機制造商15強,中國有10家。(來源:全球風能理事會《全球風電供應側報告》)

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榜TOP20強,中國有8家。(來源:CleanTechnica)

2022年全球光伏TOP20排行榜,中國有17家。(來源:365光伏、365儲能等)

2022年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排行榜20強,中國有15家。(來源:韓國SNEResearch)

  在發展新能源產業的過程中,我們實現了智能電動汽車的彎道超車,建立了動力電池領域的王者實力,全鏈條打造了世界領先的光伏技術,風電整機制造從電力電子到葉片、齒輪箱一一突破,正向著高性能軸承發起最后的沖擊。

  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也讓過去被稱為“四大天坑”的生物、化學、環境、材料***,現在變成熱門行業。過去難覓舞臺的“天坑”里的本碩博們,現在成了天之驕子。連互聯網大廠也有不少人才向著新能源大廠投奔。

  整個過程并不容易。以光伏為例,20多年幾起幾伏,既享受過2004年德國《可再生能源法》的福澤,也遭遇過2008年金融海嘯后國際訂單大減、中國90%光伏企業消失的噩夢,好不容易活下來,又被2012年美歐聯手“反傾銷、反補貼”打得鮮血直流。

  2013年國家出臺鼓勵政策,加大對光伏產業補貼力度,同時打擊騙補騙保,一批真正有創新能力、有恒心的企業成長起來,笑到了最后。他們早已不是“代加工廠”,而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極致成本效率的世界級領航者。

  我們當然還有短板,如IGBT(能源變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和車規級智能芯片;有挑戰,如大規模儲能技術、高性能軸承、先進制程所需生產設備。像特斯拉、維斯塔斯這樣的世界龍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

  但中國的超強投資、超大市場、豐富應用場景、彼此帶動促進的配套體系,尤其是一批扎根實業、熱愛創新、充滿韌性的企業家群體和能夠充分供給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存在,讓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并向全球外溢。

  我們有比亞迪王傳福、寧德時代曾毓群、隆基李振國、遠景張雷這樣的行業領軍者,有TCL(收購中環)、三一(進入風機)這樣的跨界變革者,有蔚小理這樣的創新者,有先導智能、華友鈷業、恩捷股份這樣的細分冠軍……,再加上中國在消費電子、機械制造、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等方面的基礎,以及無比殘酷、卷到不行的競爭環境,讓變革永不停,創新永不停,提質增效永不停,也讓這部浩大無比的綠色產業史詩,不僅在中國大地抒寫,也在世界抒寫。

  如果說日本、德國在20世紀的世界工業舞臺上開創了汽車新時代,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有沒有可能從現在起,用10到20年時間,讓中國制造全鏈條升華,成就21世紀的世界綠色產業奇跡?!

  中國有能力輸出新能源產業力量,也必須走全球布局這條路,一個客觀原因是,歐美對電池、電芯等產品的本地化生產有越來越高的要求。新能源產業本地建廠,在本地產生較大增加值,這是一個大趨勢。

  大邏輯的變化

  當下經濟,壓力疊加,困難叢生,不少市場主體信心流離,形勢不可謂不嚴峻。以我的見聞,“時不利兮騅不逝”的喟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分化,“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一路進取,是并存的。

  改革***的大方向并未改變,但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正在改變,這就是從“地產+基建+間接融資”的資產負債表擴張邏輯,轉向“科創+內需+直接融資”的生產性創新邏輯。

  美國沒有把中國的銀行、房企納入實體清單。他們盯著的,基本都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有關。他們打壓什么,就說明要發展什么;打壓越厲害的地方,就是越要發力突破的地方。這在客觀上也是幫中國的發改委更精確地把握產業政策導向。

  事實上,中國的產業風向已經變了。

  我請萬得資訊做了過去10年(2011、2016、2021),A股上市公司歸母凈利潤的行業數據,有幾個方向性的變化:

金融行業的凈利潤占比,從2011年的50.48%,到2016年的56.55%,到2021年的46.39%;

房地產行業的凈利潤占比,從2011年的3.30%,到2016年的4.82%,到2021年的0.80%;

材料行業的凈利潤占比,從2011年的5.97%,到2016年的3.22%,到2021年的12.44%;

信息技術行業的凈利潤占比,從2011年的1.83%,到2016年的3.81%,到2021年的5.95%;

醫療保健行業的凈利潤占比,從2011年的1.83%,到2016年的3.08%,到2021年的3.96%;

日常消費行業的凈利潤占比,從2011年的2.58%到2021年的2.61%;

可選消費行業的凈利潤占比,從2011年的5.74%到2021年的3.96%。

  大致趨勢是,金融、房地產下,與生產性創新和技術強相關的行業升,消費穩。

  當然還可以抱怨,為什么2021年123家金融行業上市公司的利潤幾乎和剩余4540家上市公司的總利潤相當?

  但脫虛向實的變化,畢竟開始了。

  再從中小企業這個角度看,根據萬得提供的數據,目前在上市公司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數量還不多(389家),利潤占比還很低(全A歸母利潤5.07萬億,專精特新企業利潤637億),但利潤增速很快,為30.23%,而全A為18.73%。(注:均為2021年數據)

  另據工信部披露,2021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營收增速、利潤率和發明專利成果占有量,分別達到了規上工業中小企業的2.2倍、1.4倍和3.4倍。

  ***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這都是可靠的方向。與其不斷追行業風口,不如先看看在現有賽道上,自己是不是已經做到了專精特新。

  今天中國新能源產業蔚為大觀,估值扶搖直上,稍加觀察就能看到領軍者走的都是***之道,創新之道。遙想當年,他們也曾備嘗辛苦,不被外界看好。但他們專心,專注,專精,選擇自己相信的、有效率的、能帶給社會綠色價值的道路,相信這樣的路有利于人類福祉的提升。是價值驅動而不是財富驅動,引領他們走到今天。

  最近兩三年,經常聽到市場主體抱怨,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讓做,有的做了也要停。說的很多都是事實,由此造成的“合成謬誤”***也在反思。不過,我也常常和企業家討論,能不能換個角度看問題?如果限制多一些,是不是也有助于你心無旁騖做好一件事?看看倒下的那些企業,很多是不是因為過去限制太少,做的太多,擴張太厲害,短貸長投杠桿用的太盡?有限制、有敬畏的商業環境,不是不正常的商業環境。相反,缺乏限制、為所欲為的商業環境,才是不正常的。

  當然,收縮與限制應建立在法治框架下,如此才能穩定市場主體預期。這也是我一直堅持和呼吁的。

  唯理想與目標永不凋零

  跳出新能源和專精特新,這篇文章的核心,其實是面對限定性、約束性,該如何選擇的問題。

  限定性有時表現為客觀的先天條件,有時表現為外部的約束和限制。

  從新能源產業看,無論哪一種限定性或進入門檻,都沒有能阻擋住中國前進的步伐。中國沒有走固步自封的老路,而是走了一條新路,一條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立場的應走之路,一條符合中國產業氣質的道路——就是無論做什么,都能把它做成制造業,一個個環節去摳,把性價比做到極致。

  我從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中,再次看到了最為強大的中國力量——人的力量,人才的力量,企業家的力量。

  在采訪調研中,不斷聽到這樣擲地有聲的話語:

  “我們會不會掉進中等收入陷阱?我認為不會。中國企業靠的是人力資源。靠的是精氣神,外國廠商這一點就很難跟上。

  “中國就是有一大群人,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肯吃苦。這股勁兒停不下,剎不住,一直往前滾。

  “就算有泡沫,擠一下,把水分擠出來,看到問題,看到我們哪里還不行,不是挺好嗎?但有一點我們不能變,就是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定要往前走的決心和干勁不能變。韌性是我們的強項,我們不是那么輕易會被打敗的,打來打去,我們就變強了。

  “產業發展最終靠的是夯實基礎能力。建立起產業能力后,持續向世界外溢,同時遵循合規要求,世界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們。”

  聽著這些來自實踐的感受,許巍的幾句歌詞跳到我耳邊——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遠

  盛開著永不凋零

  藍蓮花

  限定性不是一種宿命。人可以通過主動的努力,將限定性條件轉化為開拓性機遇。就像鄂爾多斯“有時簡直能把人吹跑”的風,現在變成了綠色的電。今天在胡煥庸線以西,也有機會打造一個個新能源產業高地。

  關鍵是我們有沒有像藍蓮花一樣純粹而執著的理想與目標。

  唯有跳出對限定性的簡單粗糙的理解與回應方式,才能在一個新的更大格局里,找到遠大的目標與真正的使命。

  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真正的目標是什么。有目標,才有未來。

  ‘圖片?|?視覺中國?’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一二三区 |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不卡 | 18pao国产成视频永久免费 | 亚洲第一精品电影网 | 久久99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蜜 |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视频在线 | 9色视频在线观看 | 最新地址在线观看 |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视频在线看 | 亚洲图片偷拍区 |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 自拍偷拍免费视频 | 日韩中出|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 欧美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福利 | 亚洲视频福利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人成一区二区三区 | 毛片天堂 | 自拍欧美日韩 | 久久精品久久久 |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激情 |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 亚洲一级生活片 | 欧美自拍偷拍 |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 | 亚洲男人网| 色播五月激情五月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首页 | 午夜欧美福利 | 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高清性爽一级毛片免费 | 在线免费小视频 | 自拍偷拍第5页 | 全国男人的天堂网 |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 小草在线视频免费 | 欧美人成一本免费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