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推動馮家灣一類生態紅線區內養殖池塘、養殖場全部退出,并通過種植紅樹林等方式開展生態修復(2022年6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郭程攝
新華社合肥7月25日電(記者水金辰、姜剛、劉曉宇)才收完早稻不久,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楊田鎮楊田村種糧大戶潘發友并沒有閑著。隨著一株株禾苗在田間依次拋落,這幾日,他完成了110余畝晚稻種植。
7月中旬,3臺收割機在潘發友的300畝早稻田里來回作業。“今年水稻畝產超過900斤,比去年高了200多斤。”潘發友笑著告訴記者,還沒等晾曬,一家公司就收走了新稻。“價格比去年每斤高出近1角錢。”
記者從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局了解到,安徽今年早稻種植面積達257萬畝,較去年略增,從早稻長勢來看,預計單產有所增加。
春爭日,夏爭時。7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安徽夏糧總產量344.48億斤,比上年增加4.5億斤。季季接續、茬茬壓緊。小麥已經歸倉,眼下的江淮大地,農民仍忙碌在田間管理一線,積極抓好秋糧生產,為奪取秋糧豐收做準備。
早晨5點,銅陵市義安區順安鎮沈橋村種糧大戶王小龍來到田間,將水泵放進河道,打開電機,涓涓河水注入稻田。
王小龍今年種植了約880畝水稻,比去年擴種了200畝。“目前水稻正處于分蘗期。田間水量充足與否,事關分蘗的數量,進而可能影響后期稻穗數和糧食產量。”王小龍說,今年梅雨期降水少,農田相對干旱,這兩天銅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緩解了灌溉缺水難題。抽完水,他緊接著與無人機“飛手”聯系敲定施肥和打藥的時間。
來自銅陵市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今年銅陵市夏播糧食面積86.14萬畝,其中一季稻75.68萬畝。截至目前,銅陵市夏管期間共施肥84.2萬畝次、除草69萬畝次、水稻主要病蟲害防治達94.53萬畝次。
突出抓好病蟲害防控,也是安徽抓夏管保秋糧的“關鍵一招”。針對夏季病蟲基數大、種類多、發展快的特點,安徽各地將持續加強監測預警,做好草地貪夜蛾、水稻“兩遷”害蟲等重大病蟲害的防控防治,提高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覆蓋面,確保秋糧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新華社海口7月25日電(記者周慧敏、羅江)海南省文昌市馮家灣畔,新廠房陸續落成投產,光網、路網、電網、氣網、水網“五網”設施建設如火如荼。一座現代化的漁業產業園初具雛形,這里正是文昌探索生態養殖、推動漁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
曾經的馮家灣,密布的魚塘像一塊塊傷疤,海岸帶遍布一條條取水管道,養殖廢水直排大海……水產養殖粗放擴張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2017年,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在海南督察時指出,“文昌、瓊海兩市交界的馮家灣海域海水養殖最為集中,部分區域沙灘已淤泥化”。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落實環保督察整改,推進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2018年文昌市發布了《文昌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劃定養殖區、限養區和禁養區。文昌推動馮家灣一類生態紅線區內養殖池塘、養殖場全部退出,并通過種植紅樹林等方式開展生態修復。
清退只是第一步。30多年來,馮家灣一直是全國有名的海水魚苗繁育及水產養殖基地,也是當地農民賴以生存的“飯碗”。如何科學推進整改工作,在保護環境前提下保障百姓生計,是當地***面臨的考驗。
通過多部門實地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文昌提出通過置換土地使用權的方式,利用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