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記者孫詩卉實習生徐若萱上海報道
近日,2022年第一起險資主動舉牌:中國太保、太保壽險、太保財險以基石投資者身份參與天齊鋰業港股首次公開發行,合計耗資10.21億港元,認購天齊鋰業7.58%H股股份。
據悉,本次舉牌天齊鋰業H股股票的資金來源包括中國太保自有資金,以及太保壽險和太保財險的保險責任準備金。
近兩年險資舉牌節奏明顯放緩。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6月,險資僅舉牌3次,且其中2次為被動舉牌。
熱情遇冷,險資舉牌節奏下降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險資僅舉牌1家公司,即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通過QDII賬戶出資方式參與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H股股票,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為7.2609%,資金來源為保險責任準備金。
而2022年前兩次險資舉牌,也并非是險資主動進行的。
其中,前海人壽境外投資受托管理人太平資管參與港股上市公司世達科技(現更名為“寶新金融”)的定向增發申購,因該上市公司通過實物分派寶新置地股份方式宣派和支付中期股息而被動持有寶新置地7.77%的股份,因此觸發被動舉牌。
第二則是大京新藥業回購股份注銷、總股本縮減導致導致泰康人壽及其一致行動人泰康資產持股比例被動上升到5.04%,從而觸發泰康人壽被動舉牌。截至公告日,泰康人壽及其一致行動人泰康資產合計持有公司股份43.421.979股,持股數量不變,持股比例被動增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統計后發現,2016——2020年,險資舉牌60余次,其中2020年受疫情影響,出現低估值個股,保險資金舉牌上市公司超20次,中國人壽集團及壽險公司、中國太保集團及壽險公司、泰康人壽及養老公司、平安人壽、太平人壽、華泰資產、中信保誠人壽、百年人壽等,成為舉牌上市公司的主力軍。
2020年被舉牌上市公司中,金融、地產、公用事業、計算機等行業的上市公司居于前列,金融、地產為當時保險資金重倉對象。
為何近兩年險資舉牌熱情降溫?
權益投資難度增大,保險資金操作相對謹慎。
近期A股市場震蕩加劇,對投資管理形成挑戰。華泰證券研報指出,投資市場波動性顯著加大,險資投資收益存在一定壓力。
監管新規落地加大險企償付充足率下降風險。
隨著《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Ⅱ)》正式頒布,新償付能力監管規則于2022年1季度起正式執行。
新規下,險企投資業務在最低資本和認可資本兩方面均有較大變化。海通證券研報顯示,償二代二期規則使最低資本要求中新增集中度風險,且計量中長期股權投資的基礎因子大幅提升,若長期股權投資比例較大,險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將會大幅下降。因此,預計險企為避免公司償付能力下降過多,或會在未來減少對長期股權的投資比例。
21世紀經濟報道的《2022年保險資管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報告》顯示,在投資決策上,保險資管公司在未來幾年的投資策略上,其目標投資品占比從高到低的排序為:貨幣類、FOF、權益類、固收+。69.56%的受訪從業者表示,權益投資未來可能會占總投資規模的20%以下。其中56.52%的受訪從業者認為,會在10%-20%的區間內。
高股息、高分紅的股息價值策略成權益投資市場主流
2022年,權益市場呈現先下后上態勢。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滬深300和創業板指分別下跌9.2%和15.4%,上半年權益市場表現較為低迷。而對于A股下半年的走勢,券商普遍持保持樂觀態度,認為3季度或將迎來重要拐點。其中,中信證券認為,當前市場處于估值修復期,接下來將步入估值切換階段。招商證券表示,隨著消費和投資需求的改善,A股將會延續此前趨勢,呈現震蕩上行的走勢,全年走出“V”的概率進一步提升。興業證券指出,當前市場已經處于中長期底部區域。
當前,險資運用余額有所回升,資產配置比例出現微調。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6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4.4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5.3%。其中,投資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3.1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96%。
21世紀經濟報道的《2022年保險資管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報告》顯示,多數從業者對未來保險資管行業的發展持樂觀態度。
在權益類投資的策略上,絕大多數保險資管機構人士在調研中表示將選擇高股息、高分紅的股息價值策略,占問卷調查機構的82.61%;選擇長期期權投資和期權投資基金也不少,占比73.91%;兩者兼具的保險公司占多數。另外也有過半數的企業會兼具風險收益特征較為穩定的量化對沖。
險資青睞新能源加大“雙碳”、“健康”投資力度
與往年“金融、地產”為保險資金一如既往的“重倉股”不同,險資舉牌方向正逐步轉變。“新能源”、“醫療醫藥”成險資關注重點。
21世紀經濟報道推出的《2022年保險資管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報告》顯示,在對受訪者未來最關注的投資方向的統計中,新能源領域高居榜首,成為險資最關注的投資方向,疫情后的新基建產業、醫藥醫療、半導體領域緊隨其后。
(作者:孫詩卉編輯:李致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