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車市現狀調查:從無人買車到無車可賣!
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凱翟亞男北京報道
近兩個月汽車銷量的回暖,讓汽車銷售員米非(化名)感受到了希望。
2022年初,米非剛剛進入汽車銷售這個行業。這是她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某日系品牌4S店做銷售顧問。不幸的是,剛工作不久,米非就趕上了新冠疫情席卷北京。
“說不恐慌是不可能的,剛畢業手里也沒有多余的存款,疫情來了店里基本上也沒有客流量。”米非說,當時和她一樣恐慌的銷售還有很多,大家只能相互鼓勵堅持下去。“好在疫情已經趨于穩定,現在看車的人也越來越多,日子總算是有所好轉。”
米非只是疫情時期經銷商的一個縮影,從受疫情影響使得銷量直線下滑,到趨于穩定市場回暖,不少4S店的銷售對今年以來汽車市場的變化都有著自己的感觸。
市場快速回暖,部分品牌供不應求
若以3月份汽車銷量下滑為節點來看,疫情對汽車行業所造成的影響還是相對有限的。春節后的一段時間原本就屬于車市淡季,歷年銷量均處于低谷。而今年與往年不同的一點是,以往被稱為淡季的7月反而呈現出一片火熱。根據乘聯會預計,今年7月份,我國乘用車零售銷量預計在177萬輛左右,同比增長17.8%。新能源車零售銷量預計達45萬輛,同比增長102.5%。
“前幾個月逛的人都不多,費盡口舌一天都賣不出去一輛。現在疫情好些了,再加上促消費政策的陸續出臺,進門的客戶也就多了。”談到從業以來的變化,米非對記者說道:“現在來看車的消費者,基本上都是已經有目的的,也不會聊太多,問了提車時間和優惠價格,就差不多了。”
北京一家廣汽豐田的銷售人員對記者說道,今年給他的感覺就是,從無人來買到無車可賣的轉變。目前,店內銷售的爆款車型漢蘭達提車需2個月左右,且沒有任何優惠,凱美瑞也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提車時間。
得益于購置稅減半政策的推動,燃油車市場回暖速度喜人。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6月作為購置稅減半政策實施的首個月份,全國共減征車購稅71億元,減征車輛109.7萬輛。而除了廣汽豐田外,記者在走訪終端市場時發現,寶馬、奔馳、奧迪等高端品牌4S店人流量較多,且車輛庫存充足。在北京一家奧迪4S店,銷售人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店內大部分車型都有現貨,并且優惠力度也很大,同時消費者的購買力比較強,中高配車型更加暢銷。
乘聯會數據顯示,6月豪華品牌零售31萬輛,同比增長26%,環比增長74%。在京滬等豪華車主銷區域防疫形勢向好的態勢下,高端品牌車型銷量有明顯改善。
除燃油車銷量向好外,新能源車的銷量也在飆升,熱門車型均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
“店內的車型大部分都沒有現貨,提車都要等幾個月才行。”記者來到比亞迪商超店時,銷售人員說道。目前訂購漢EV車型的消費者較多,需要等待3個月左右的時間,元PLUS時間更久一些,需要4個月左右。
為了驗證比亞迪的火爆程度,記者隨后撥打了山東、浙江、河南等地比亞迪4S店的銷售熱線,得到的答復均是現在店內只接受下訂,沒有現貨。購車者的熱捧,也讓比亞迪銷量一路走高。數據顯示,6月份比亞迪銷售新能源汽車134036輛,同比增長224.02%。而根據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6月初在股東大會上透露,目前比亞迪在手訂單超過50萬輛,且積壓的訂單數量正在逐月增加,交付周期需要5個月到6個月之久。
“比亞迪真的太厲害了,新聞說累計未交付訂單都已經到70萬輛了,按照月交付最高15萬輛來計算也需要5個月才能完成。從這點來看,訂車稍晚一點的話,前面可能就會多出幾千個訂單。”正在交付訂金的孫先生對記者說道。
應對市場需求,車企保障生產
雖然汽車市場迅速回暖,但仍然不能忽視當前已經存在和可能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在穩定供應鏈方面。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告訴《華夏時報》記者:“2020年下半年以來,車規級芯片開始供求緊張,采購價格大幅上漲,企業多方面尋找資源,但仍不能滿足生產計劃需求。目前企業正在加快汽車生產供給節奏,但部分芯片短缺和錯配的風險依然存在。另外,自2022年2月以來,受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產業鏈成本壓力向下游傳導,被迫上調新能源汽車銷售價格,車企和消費端都承受了很大消化成本的壓力,也必然會導致產品結構的調整。”
為應對銷量激增而導致產能不足的問題,目前比亞迪正在加速建設新的生產基地。據了解,比亞迪目前共有8家工廠(含在建),包括深圳、西安、長沙工廠,以及常州、合肥、鄭州、撫州、濟南五個全新的工廠,其中最晚投產時間在2023年三季度。此外,比亞迪還在今年與襄陽、深圳市***簽訂了合作協議,將建設共計擁有60萬輛產能的兩個工廠。這意味著,在工廠全部投產后,比亞迪的產能將達到405萬輛。
一汽豐田方面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為了應對原材料成本上漲帶來的供應鏈方面的挑戰,一汽豐田在采購層面以‘高質、優價、可靠、及時供給’為目標,全力消除風險,最大化確保資源供應;在生產層面,一汽豐田切實落實并持續強化疫情防控和安全環境管理,在此基礎上,提前謀劃產能匹配,靈活調整生產安排,持續高效率生產運營,以實現生產最大化。”
可以看出,除了捐款、捐物,疫情期間,車企也在全面發力,助力汽車行業快速發展。即便如此,市場壓力依舊不小,消費者的收入還沒有恢復,消費水平也沒有達到疫情之前。
當然,疫情所帶來的影響,終究只是相對短期的市場行為,不會影響或限制汽車市場未來的發展走勢。而對于千千萬萬個像米非這樣的基層汽車銷售工作者來說,只要中國汽車行業在日漸壯大,她們的希望和未來就不會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