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玉吊鐘的水肥管理,以及玉吊鐘可以水培嗎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隨著環保力度不斷深入,綠化苗木栽種逐漸興起,要求也不短提高,綠化苗木水肥管理管理是工作的一個重點,直接影響到后期生長。你說的水肥管理是說的栽種前育苗階段還是栽種后的水肥養護管理呢。
栽種前水肥養護主要以氮肥為主,配合生根產品促進生長早日達到標準。澆水充足也不能長期水澇。
栽種后的養護管理,前期以養護為主,少用肥料,特別是無機肥,前三次定根水需澆透,同樣不能長期水澇,保證根部呼吸。可以添加快活林生根粉,促進根部生長,根長好成活才高。
生根穩定后正常養護即可,可以補充大量氮肥,促進快速生長。
農民種植早春茬絲瓜,水肥管理是提高早春茬絲瓜。澆水和追肥及時合理,可以加快果實生長,增加產量。但澆水和追肥不當,會導致苗木野生生長、落花轉瓜、病害嚴重。因此,必須把握好水肥管理的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1)充分灌溉種植水
早春,保護地絲瓜必須用足夠的種植水澆灌,即土壤水分要充足。當土壤水分充足,透氣性好時,有利于提高地溫,加快緩苗。種植時,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就會澆很少的水。3~5天后,土壤水分低,會發生干旱。如果不及時澆水,很容易造成幼苗老化。澆水時根系已經展開,吸水能力很強,容易導致養分過度生長,生長過度,結果較晚,早期產量較低。
澆足種植水后,土壤含水量高,絲瓜正在減緩幼苗生長,根系吸水能力低。緩苗后,根系開始膨脹伸長,上部土壤含水量更適合減少。根系具有水肥特性,會促進根系向土壤下層含水量高的土壤肥力發展,植物正常生長。坐果后若有干旱,則先澆促果水。這樣,早出菇多出菇,效益非常明顯。
(2)西瓜代替花
絲瓜溫室栽培時,澆水的原則應該是瓜不澆水,即開花期不澆水,一批果實坐實后澆水一次,即農業諺語所說的“絲瓜開花靠干旱,結果后灌溉靠瓜”。絲瓜提早結果是開花結果的爆發,采瓜后開花前控水2~3天。開花結果后,瓜背出現深綠色,是絲瓜果實最大需水量的關鍵期。此時,應立即澆水,在深綠色消退時收割,并控制澆水。
(3)經常倒入少量水,防止進水
絲瓜根系發達,吸收能力強,對土壤中的氧氣需求量大,需要保持土壤一定的滲透性,所以最好灌少量的水。如果漫灌造成土壤滲透性差,會減少瓜類的形成。此外,由于溫室空間小,澆水容易導致空氣濕度過大,誘發疾病,降低產量。一般情況下,絲瓜澆水水平可以達到栽培壟的2/3。
(4)看天,看瓜,澆水
早春氣候變化異常澆水時,要做“三觀”:看天,天氣晴朗,近期無雨;第二,看地面,地面可以盡早澆水;第三,看瓜,花已經開了,幼瓜可以澆水了。否則,不滿足條件時澆水會導致不良后果。
(5)追肥時注意品種和數量
絲瓜開花結實期氮鉀需求比磷大,因此追肥品種應以氮鉀肥為主,每次追肥量要準確。前期一般每畝地每次用水施尿素15公斤,***鉀10公斤左右。由于溫室密封嚴密,有害氣體不易揮發。如果每次追肥量過大,高溫下容易產生氨氣,對絲瓜植物造成危害。中后期溫室晝夜通風時,可增加施肥量。一般每畝施尿素30-40公斤,***鉀20公斤。
諺語有云“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水”,這是千百年來農民朋友從農業實踐中得出的真知,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水肥管理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直接影響著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在實際的栽培管理中,水肥管理是農民朋友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也是作物栽培管理中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養分吸收的基本原理,并把它運用在實際的水肥管理中去。
水肥是作物健康生長的基礎
一、水是肥料(養分)吸收的載體
我們常說水肥不分家,這是因為作物要吸收養分,必須有水的存在。
1、沒有水肥料(養分)無法形成離子態
我們都知道,施肥的目的是為了作物能夠吸收到更多的養分來促進生長發育,作物是通過根系和葉片來吸收養分的,不同作物的根系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根系是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最大的器官。
在根系的組織結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織叫做根毛。根毛是整個根系系統吸收養分效率最高的部位,有研究表明,根毛的吸收效率是根系其它部位的數倍。有經驗的農民朋友都有這樣的感覺,我們種地的時候希望看到作物有很多白根、毛細根,越多作物的生長勢就越好,這是因為白根、毛細跟越多,吸收水分和養分的效率就越高,代表我們的作物越健康,生長越旺盛。
生長越是旺盛的植物根系越發達
根毛是很細小的,用肉眼幾乎看不到,如此細小的組織,要想吸收肥料,有一個前提,養分是離子態才行,如果養分不是離子態,根毛是很難吸收到養分的。在生產實踐中,除了當下興起的液體肥外,我們的肥料無論是復合肥料還是水溶肥,基本都是固體形態,將這樣的肥料施入根毛附近,根毛是無法吸收的。因此,只有將它變成離子態,才能被根毛吸收,最后傳導到植物體內。
如何才能把肥料中的養分變成離子態?其實很簡單,就是將它溶解在水中后就會變為離子態。否則,你的肥料施入的再多,養分的活性再高,如果沒有水作為載體,肥料是無法變成離子態,就無法進入根系細胞,更不會傳導到作物的其它部位。
根系是作物吸收養分最主要的器官
2、養分必須通過水分才能送達根系
根系要想吸收到肥料,前提是養分必須要在根系的有效吸收范圍之內,也就是養分必須送達根系,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
截獲:所謂截獲,就是養分直接能夠被根系吸收到,被截住,這就叫截獲。
擴散:施入的肥料離根系不是很遠,如果有水作為介質,養分會從高濃度的地方向低濃度的地方進行擴散,擴散到根系能夠吸收的范圍之內。
質流:質流,顧名思義,就是礦物質隨水移動至根系附近,因為我們植物有蒸騰拉力,通過拉力作用將水分指引向根系,而水分在流動的過程中就會把離根系比較遠的養分帶到根系附近。
這三種途徑要想發揮作用,都離不開很重要的一個載體,那就是水分。如果沒有水分,截獲的養分沒有變成離子態,根系不可能吸收;如果沒有水作為載體,養分很難實現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如果沒有水分,蒸騰拉力不可能把養分帶到根區。
作物獲取養分的三種方式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根系吸收的養分前提是養分必須到達根部!養分到達根系的三種途徑都離不開水,沒有水,養分到達不了根系,根系也吸收不了養分。
3、水是肥料吸收的載體在水肥管理中的運用
明白了肥料(養分)要被作物吸收,必須有水作為載體,我們再回想下我們的實際農業生產中,施肥是否是遵循這樣的規律,是否是按照這樣的原理去做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怎么做?
(1)借雨施肥
也叫借雨送肥,看天氣預報施肥,在沒有灌溉設施的前提下,看天氣預報,在下雨前施肥,通過雨水將肥料變為離子態,送到根系能夠吸收的范圍,達到促進作物生長的作用。其實,我們很多的做法并不是通過降雨,而是人工模擬降雨,澆水施肥也是這個原理。澆水后肥料還是通過截獲、擴散、質流疏松到根系能夠吸收的范圍。這其實也是水肥一體化,不是說滴灌、噴灌就是水肥一體化,真正的水肥一體化是一種農事理念,把水和肥料同時送到作物能夠吸收的到的地方,經濟允許,可以上滴灌、噴灌,如果是條件不允許,其實我們上面提到的場景也是水肥一體化。
借雨施肥在生產中的應用
(2)肥料兌水施用
肥料兌水施肥在某種程度上也屬于精準施肥,比起撒施后澆水,肥料利用率要提高不少。包括在果樹上用施肥槍施肥等,這都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一種方式。這樣把肥料和水分按照一定的比例溶解后,輸送到作物能夠吸收的地方,
(3)水肥一體化設施
當然在施肥中,效果最好的還是上水肥一體化設施,如滴灌、噴灌。隨著國家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水肥一體化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的1號技術,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據統計,截止2019年,我國水肥一體化的灌溉面積已經達到1.5億畝,而且這個數據持續在增加之中,至2030年,我國的水肥一體化種植面積可能將會達到3~5億畝,水肥一體化一定是未來現代農業必不可少的技術。
遺憾的是,很多老百姓認為滴灌等水肥一體化只是用來澆水的,滴灌真正核心的地方是將水和肥的協同作用發揮到極致。可以在不增加人力的情況下把水和肥料以一定的濃度送到作物能夠吸收的地方,實現局部灌溉和局部施肥,從而提高肥料利用率。水肥一體化的優勢就是節工、節水、節肥,增產、增收、增質。
說到水肥一體化,就不得不提一個國家,那就是以色列,可以說是以色列人發明了水肥一體化,發明了滴灌,他們讓沙漠變成了綠洲,讓以色列成為了歐洲的菜籃子,他們的水肥一體化技術覆蓋全球。以色列人在貧瘠的沙地種植番茄,用水肥一體化讓每畝番茄的產量達到45噸以上,不僅僅是產量高,而且品質也非常好。
以色列水肥一體化在農業中的應用
二、肥料(養分)施到正確的位置才能被吸收
作物要想吸收養分,就必須把養分送到根系附近能夠吸收的范圍之內。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生產中,特別是在滴灌和水肥一體化區域,出現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就是施肥的位置不正確,有些可能是天災也有些是人為,在***上我們稱之為肥料的淋洗,就是肥料從根系吸收的范圍之內淋洗到根系吸收的范圍之外,導致根系不能正常吸收肥料。
1、什么叫肥料的淋洗?
肥料之所以出現淋洗現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作物的地上部分,沒有關注作物的地下部分,忽視了根系的深淺度。但其實所有的肥料吸收大部分都是靠根系,因此,在施肥時,一定要確保肥料在根系吸收的范圍之內,因此,農民朋友一定要養成看作物根系的習慣,辦法很簡單,用鋤頭挖開,用水沖一下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根系的樣子。不同的作物根系的深淺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要根據根系的深淺來施肥和澆水,保證水分和肥料在根系的吸收范圍之內。二是過量灌溉導致的養分淋洗。在前面我們講到了質流,質流通過水分可以把養分輸送到根區,也可以把養分從根區輸送到根系吸收的有效范圍之外。特別是氮肥,比如說硝態氮和酰胺態氮特別容易被淋洗。
肥料的淋洗作用
2、如何減少肥料的淋洗?
淋洗現象在施肥時可以通過一些人為的方式進行改進。
調整施肥時間: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灌溉模式和施肥時間,防止過量灌溉。同樣是尿素,不應該是先滴水,再滴肥,最后再滴大量的清水。正確的應該是先長時間滴清水,讓水分充分潤蝕到根系,用一個小時的時間滴肥,最后用5~10分鐘時間清洗管道就足夠了。
改進施肥設備:淘汰一些老式的施肥設備,能夠更好的控制肥料的施肥量等。
檢測肥料的位置:關鍵點小結:肥料養分一定要根系吸收范圍才有效。肥料容易隨水流失,過多的水會把肥料淋到根系的有效吸收范圍之外,生產中一定要防止過量灌溉導致的肥料淋洗脫肥,可以用簡單的檢測工具來檢測肥料去哪里了!
施肥位置不同肥料利用率不同
三、根系有胃口,咸淡要適中
人的嘴巴吃食物,講究咸淡之分,太咸吃不下,太淡沒味道!作物的根系吸收肥料(養分)也講究咸淡之分。太咸燒根系,太淡吃不到。對作物根系而言,肥料就是食物,肥料的濃度太高,就會出現燒根等一系列問題,濃度太低又導致不能滿足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例如底肥施入時太靠近根系,每次澆水就會出現燒根現象,導致植株枯死。在生產中,更多的問題是因為濃度太高,從而導致植株生長受到抑制。
肥料濃度對作物生長的影響
同樣的肥料在不同的濃度下,對作物的生長發育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一定要學會科學施用肥料。如何才能平衡施肥?
1、了解作物的耐鹽性
不同的作物的耐鹽性是不同的。所有的化肥本質都是無機鹽,以大田作物小麥和玉米為例,同樣的肥料和養分濃度,它們的耐鹽性卻不相同。當灌溉水的含鹽量達到4%時,對小麥來說是最適宜的,但對于玉米而言,健康度就會受到影響。這就告訴我們,在施肥時,要根據作物的不同,調整肥料的濃度,以便更好的讓作物吸收。
大田作物的耐鹽性
果樹作物的耐鹽性
百分比代表作物的生長健康程度;ECe土壤中的鹽分含量;ECw灌溉水的含鹽量。土壤中的鹽分含量和灌溉水中的含鹽量對不同作物生長健康程度的影響。
2、使用工具測定土壤或者肥料溶液的濃度值
在了解了作物的耐鹽性后,我們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對肥料和土壤中的鹽分值進行檢測,用精確的數據來指導我們進行施肥,這樣更能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肥料的浪費。
肥料濃度過大導致的斷壟
在實際的施肥管理中,一些養分吸收的基本原理講起來我們都知道,但卻也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因此,在施肥時,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原理運用在實際的生產活動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才能真正實現節能減排,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為確保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生育期中能出在最佳的養分供給狀態,可以在前茬收獲后或者后茬定植前,向槽內基質施入基礎肥料,追肥次數根據生育期和作物生育狀況而定。
水分管理上要根據作物的種類確定灌水定額,再根據不同生育階段基質的含水量,確定灌水量和灌水次數。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營養管理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肥料供應量以N、P、K三要素為主要指標,每立方米基質所施用的肥料內應含有:全氮(N)為1.5~2.0公斤,全磷(P2O5)為0.5~0.8公斤,全鉀(K2O)為0.8~2.4公斤。這一供肥水平,足夠一茬番茄畝產8000~10000公斤的養分需要量。為了在作物整個生育期內均處于最佳供肥狀態,通常依作物種類及所施肥料的不同,將肥料分期施用。向栽培槽內填入基質之前或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在后茬作物定植之前,應先在基質中混入一定量的肥料作基肥,這樣番茄、黃瓜等果菜在定植后20天內不必追肥,只需澆清水,20天后每隔10~15天追肥一次,均勻地撒在離根5厘米以外的周圍。基肥與追肥的比例為25∶75至60∶40,每次每立方米基質追肥量:全氮(N)80~150克,全磷(P2O5)30~50克,全鉀(K2O)50~180克。追肥次數以所種作物生長期的長短而定。
豆角植株營養是增加花序和成莢的關鍵。基肥充足可促進根系生長和根瘤菌的活動,多形成根瘤,使前期莖蔓健壯生長,分化更多的花芽,為豐產打下基礎。基肥一般每畝施優質有機肥2000~3000千克,過磷酸鈣25~30千克,草木灰50千克。
豆角在開花結莢以前,對水肥條件要求不高,管理上以控為主。基肥充足,一般不再追肥,天氣干旱時,可適當澆水。如果水肥過多,莖葉徒長,造成花序節位上升,數目減少,易形成中下部空蔓。當植株第一花序豆莢坐住,其后幾節花序顯現時結合追肥澆1次水,每畝施三元復合肥10~15千克,灌水20~30立方米。
結莢以后,經常保持土壤濕潤,隔1~2周再灌水追肥1次,以保持植株健壯生長和開花結莢。進入豆莢盛收期,需要的水肥較多,可再進行1次灌水追肥,每畝施尿素10千克,過磷酸鈣20~25千克,***鉀5千克或草木灰40千克,畝灌水20~30立方米。如果水肥供給不足,植株易生長衰退,出現落花落莢。
在玉米栽培中,必須進行合理的水肥管理才能保證玉米的成長,并最終提高產量和品種,文章簡單敘述了在玉米水肥管理過程中常見常被忽略的幾個問題。
1、基肥不足追肥補基肥(以農家肥為主)
追補農家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的團粒結構。如果基肥不足只是單純追施化肥,容易導致土壤越種越瘦,越種越板結。
2、有肥就追,有水就澆
在玉米拔節前的苗期,如果不根據干旱程度、墑情好壞、苗情強弱等實際情況進行適時、適量的追肥、澆水,往往造成玉米地上部分幼苗徒長,而地下部分根系難以下扎,致使玉米失去蹲苗鍛煉的機會,從而給玉米植株倒伏埋下隱患。在玉米灌漿期追肥澆水,既加大了玉米生產投資,又浪費了肥料,同時還會造成玉米貪青晚熟,甚至導致遭受霜凍等不良后果。
3、重氮磷鉀,輕施微肥
玉米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僅需要氮磷鉀等“大量”肥量,還需要微量元素等微肥。微肥在玉米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雖然需求量小,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玉米適量施用鋅肥,可以有效提高穗粒數和千粒重增加。
4、抽穗后不追肥
玉米抽穗后,有大多數地塊由于基肥施用不足或基肥質量不高,肥效基本耗盡,土壤中的養分已經滿足不了玉米后期生長發育的需要,要想獲得玉米優質豐產,必須酌施一些速效性氮肥,以防止玉米早衰,促進玉米灌漿和籽粒飽滿,提高千粒重。“攻粒肥”不但不可省,反而要早施、穴施、適量施。最近幾年登海11號玉米高產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