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中國碳交易網這個問題,中國碳交易網大數據K線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全國共有九家,包括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海峽股權交易中心。
1、北京環境交易所:是經北京市人民***批準設立的特許經營實體,是集各類環境權益交易服務為一體的***化市場平臺。
2、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是上海市碳交易試點的指定實施平臺,也是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的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平臺,目前已經成為全國規模和業務量最大的環境交易所之一。
3、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是全國首家綜合性環境權益交易機構,是一個利用市場化手段和金融創新方式促進節能減排的國際化交易平臺。
4、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是全國首批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構,和深圳市范圍內唯一指定從事排放權交易的***化平臺和服務性機構。
5、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廣碳所由廣州交易所集團獨資成立,致力于搭建“立足廣東、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第三方公共交易服務平臺,為企業進行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提供規范的、具有信用保證的服務。
6、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介紹,省***正式批復,由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作為發起單位,設立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
7、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簡稱重慶聯交所,附掛“重慶市國有資產產權交易中心”和“重慶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兩塊牌子,為重慶市國資委指定的重慶市唯一的國有產權交易及鑒證機構。
8、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經營范圍包括排放排污權交易、節能減排權益交易、碳交易、生態補償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項目交易、合同能源管理服務、環境資源項目投融資服務、低碳轉型和節能減排咨詢服務。
9、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對主板、創業板和“新三板”的重要補充,是企業上市的預備市場,為未達到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便捷、透明、高效、低成本的融資渠道。
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基本運行規則,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的主體為: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及以上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以及其他產品。
CCER抵消機制是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光伏和風電等減排項目可以將其產生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在全國碳市場出售,獲取經濟收益。光伏發電的能量回收周期僅為1.3年,而其使用壽命為25年,也就是說在約24年里光伏發電都是零碳排放。根據測算,光伏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為33-50克/度,而煤電為796.7克/度。光伏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是化石能源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所以光伏發電在降低碳排放方面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從光伏項目開發CCER的經驗來看,100MW的光伏項目每年可以開發出11萬噸CCER,全生命周期內最多可以開發21年,全生命周期內最多可以開發出231萬噸CCER。根據當前北京CCER成交價20元/噸計算,100MW的光伏電站通過碳交易可以額外增加4620萬的收益,相當于1.5年的發電量收益,也相當于每度電可額外收益2.3分。這部分收益可以有效降低7%左右的LCOE(按年利用小時數1000小時,上網電價0.3元/kWh測算),可保障全國光伏電站實現平價上網,甚至低價上網,其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顯著。
以一座1MW的工商業光伏電站為例,假設年發電量為120萬度:
每年節約標準煤量:
1200000KWh×0.328KG/KWh=393600KG=393.6噸
每年減少碳粉塵排風量:
1200000KWh×0.272KG/KWh=326400KG=326.4噸
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
1200000KWh×0.03KG/KWh=36000KG=36噸
每年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
1200000KWh×0.015KG/KWh=18000KG=18噸
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減排量:
1200000KWh×0.997KG/KWh=1196400KG=1196.4噸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1MW光伏電站每年可以減少1196.4噸的二氧化碳減排量。通過中國碳交易網查看最近半年的價格走勢,看到北京的價格最高,每噸價格在74.34元-102.96元之間,福建的最低,每噸價格在9.1元-26.62元之間。
按20元成交價計算,這座1MW的光伏電站每年可獲得2.4萬元左右的收益。25年將獲得60萬左右收益,這還沒有算更高的發電收益。按現在的市場價格,一座1MW光伏電站的投入成本大概350萬左右,碳排放權交易給工商業光伏電站帶來的額外收益還是非常明顯的。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雖然沒有減排約束,但中國被許多國家看作是最具潛力的減排市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顯示,截止到2008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預計到2012年,中國將占聯合國發放全部排放指標的41%。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積極參與碳交易。2005年10月,中國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東省東岳化工集團與日本最大的鋼鐵公司新日鐵和三菱商事合作,展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業務。估計到2012年年底,這兩家公司將獲得55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此項目涉及溫室氣體排放權的規模每年將達到1000萬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項目。
自2006年10月19日起,一場“碳風暴”在北京、成都、重慶等地刮起。掀起這場“碳風暴”的是由l5家英國碳基金公司和服務機構組成的、有史以來最大的求購二氧化碳排放權的英國氣候經濟代表團。這些手握數十億美元采購二氧化碳減排權的國際買家,所到之處均引起了眾多中國工業企業的關注。
盡管我國早在2009年就已主動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但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至少在2020年以前,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絕對總量的減排。而且,我國尚不具備在全國范圍內推進配額交易的條件,在全球減排的總趨勢下,從履行承諾和控制國內減排角度,我國可以在部分省(市)進行配額碳交易的試點,明確相關行業或企業減排控制指標,但短期內建立與完善自愿碳交易市場仍然是推進國內碳交易市場建設的重點。
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特別是配額交易市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分階段推進。而建立自愿碳交易市場是建立國內統一碳交易市場的有益嘗試,通過自愿碳交易市場的基礎制度和管理辦法的制定與實施,可為研究與制定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交易機制、法規政策等提供重要的實踐依據,從而為順利推進我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到2015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標,并強調要更多發揮市場機制對實現減排目標的作用。通過建立自愿碳交易市場,鼓勵企業自愿參與碳減排交易,不僅可以培育與提升企業及個人減排的社會責任意識,而且可以激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從而有助于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建立了多家環境能源交易所,但交易所內真正完成的自愿碳減排交易卻非常少。當前達成的自愿減排交易也僅僅是一些環保意識強的買家的個別行為,很少有來自高耗能行業企業的參與。可以說,交易所大都處于“有場無市”的尷尬境地。
應答時間:2021-10-2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準。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全國碳交易市場架構華麗麗出爐,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其中,交易中心將落地上海,碳配額***系統會設在湖北武漢。?碳市場屬于碳交易市場,并且碳交易市場是由人為規定而形成。截止到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等7個地方都已經開始啟動碳交易試點了,共囊括鋼鐵、電力等二十多個行業,累計成交量遠超4億噸。全國碳交易市場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標配,而且其交易的市場化收益能部分替代政策性補貼,進而推動可再生能源,當再生資源數量龐大之際,能夠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畢竟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資源。當最終實現帶動能源結構轉型時,就會實現碳中和這個偉大遠景。中國為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所以減排市場被一致認為是最具潛力的主體。國家會基于品牌建設、社會責任、和對未來環保政策變動等多方因素的考量。會準許一些企業通過內部協議,約定好溫室氣體排放量,從而通過配額交易調節余缺量,以便達到協議要求。“碳達峰、碳中和”如此迫切的要求成為了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要達到的重要目標,由于碳排放關乎每行每業,所以,加快碳交易市場發展也讓大家頗為矚目。目前,碳市場的運行機制是基于配額交易,然后國家或地區會用法律明規控制好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并規劃下減排中各企業的具體排放量,為了避免超額排放受到經濟處罰,排放配額不足的企業就可以與配額富裕的企業購買排放權,這些都是企業比較實際的需要,所以現貨交易方式不太合適,碳排放交易市場會通過期貨方式或是遠期合同的交易方式進行實踐。
關于中國碳交易網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