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歌劇的特點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歌劇具有什么特點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導讀目錄:1、歌劇分類及特點2、簡述歌劇音樂的特點。3、歌劇的藝術特性?4、莫扎特的歌劇有哪些特點?5、歌劇有什么特點以及以哪些歌劇最為出名?6、歌劇的藝術特征是什么?請舉例說明,500字左右。急~~正歌劇(operaseria)——盛行于十七世紀的題材重大嚴肅、音樂風格崇高華麗
講求歌唱技巧的歌劇。
歌唱芭蕾劇(opera-ballet)——十七、十八世紀盛行于法國的歌唱與舞蹈并重的體裁。
喜歌劇(operabuffa)——又稱“諧歌劇”,和正歌劇相對力的歌劇種類。
盛行于十八世紀。題材取自日常生活。音樂風格輕快幽默。
大歌劇(grandopera)——盛行于十九世紀的法國,多采用歷史題材,具有史詩性
音樂風格華麗恢宏,場面較一般歌劇大,常常插入芭蕾舞。
輕歌劇(operetta)——又稱小歌劇,盛行于十九世紀的法國,常常有對白,
音樂風格輕快幽默,有時又比較抒情。
樂劇(musicdrama)——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瓦格納對自己歌劇作品的稱謂。
他以此來表示他對樂隊以及戲劇、舞臺設計等因素的高度重視,強調歌劇的
“綜合藝術”特性,而不像其他作曲家那樣把歌唱放在首要位置。
音樂劇(musicalcomedy)——音樂劇,也稱作“音樂喜劇”。或者更確切地稱為
“美國音樂劇”。十九世紀末發源于美國百老匯(Broadway)。美國紐約的娛樂中心,
戲劇活動的重要陣地)。內容從輕松幽默的到嚴肅深刻的都有,但常常與現實生活
有密切的聯系,音樂風格較為通俗,有時是融合了嚴肅和通俗音樂風格的混合體。
歌劇——清唱劇(opera-oratorio)——將歌劇和清唱劇(包括獨唱、合唱和樂隊的
一種古老的音樂體裁,與歌劇不用之處是靜態的表演方式——演員沒有戲劇性的動作,
并且以宗教題材為主要內容)題材混合而成的體裁,近代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對自己的作品《俄狄普斯王》的稱謂。
……
除了以上的類型,還有巴羅克歌劇(BaroqueOpera),古典主義歌劇(Classical
Opera),浪漫主義歌劇(RomanticOpera),民族主義歌劇(NationalistOpera),
真實主義歌劇(Veri***oOpera),印象主義歌劇(ImpressionisticOpera)
表現主義歌劇(EepressionistOpera)等類型
在實際作品中,歌劇的類型常常是混合的,因此有些作品不能簡單的歸與某一種類型。
歌劇(opera)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聲音分類
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們各自不同的音域(tessitura)、敏捷度、力量和音色(timbre)來分類。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為:男低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聲男高音(sopranist/countertenor)。女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及女高音。女高音也可細分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種類。基本上男聲的音域皆低于所有女聲,但某些假聲男高音能唱到女低音的音域。而假聲男高音唱多見于古代譜寫的由閹伶所唱的角色。
在以音域分類后,往往還會加上一些關于唱腔的形容詞,如抒情女高音、戲劇女高音、莊嚴女高音(sopranospinto)、花腔女高音(sopranocoloratura)、輕俏女高音(Sopranosoubrette)。這類術語,雖然不能全面形容一把聲音,但往往能把不同的聲音歸類,放入不同的角色當中去。某些歌手的聲音會突然發生劇烈的變化,或者在而立之年甚至人到中年,聲音才達致成熟的輝煌狀態。
聲音分類的利用
女高音向來是大部分歌劇的女主角的不二人選。然而在古典主義音樂時期以前,往往對女高音的首要要求的聲音控制的技術,而非今日要求的廣闊的音域;而當時要求女高音的最高音往往不超過高音A[21]。而女中音一詞,則是一個比較新近的概念,但也不少角色可以擔綱,如珀賽爾筆下的蒂朵和華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布蘭甘特(Brang?ne)[22]。女低音可唱的角色,往往比較少,行家往往開玩笑說,女低音只可唱“巫婆、潑婦、(穿)長褲(的角色)”(witches,bitches,andbritches)。而近年,不少原來由女低音或閹伶所唱的角色,皆成假音男高音的囊中物。
而男高音,則自古典音樂時期至今,都是歌劇中的男主角。很多最具挑戰性的男高音角色,都是出自美聲歌劇時期,如多尼采蒂在《聯隊之花(Lafilledurégiment)》中寫給男主角的9個連續的高音C。而華格納則要求他的男高音主角比一般男高音的分量更重,甚至要人們發明新字“英雄男高音(Heldentenor)”來形容這類角色;和華格納要求的分量相當的義式歌劇角色也有如,普契尼《圖蘭多》中的卡拉富。男低音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在正歌劇時代便作為配角,往往是娛樂觀眾滑稽角色。男低音可演的角色也不少,如莫札特《唐·喬望尼》中的利波雷洛和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沃坦王。界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中間,便是男中音,一個直至19世紀中葉才出現的概念,著名角色如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的古烈摩和《唐·卡洛》中的羅迪戈。
其一,是綜合性歌劇融文學、詩歌、戲劇、表演、聲樂、交響樂、舞蹈、舞臺美術于一體,是最具綜合性的舞臺藝術。這種多重的審美視角,也使歌劇具備了既有經典性,又具有群眾性的雙重屬性。
其二,是音樂性而這又體現在四個方面:
莫扎特的歌劇創作首先突破了格魯克提出的歌劇音樂要絕對服從戲劇、只是起加強劇詞表現力的創作原則,進而提出應發揮音樂在刻畫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方面的作用,賦予劇中每個角色以強烈的個性,并隨著劇情的發展,以及人物所處環境的變遷而賦予其不同的音樂表現,使其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正如莫扎特自己所說的那樣,作為音樂家的莫扎特只能用聲音來表現他的思想感情,不可能用詩句或色彩去表現,因為他不是詩人,也不是畫家。他甚至堅持主張,歌劇中的音樂在諸種藝術手段中應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
也就是說,莫扎特認為音樂可以在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中,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他的歌劇創作實踐了他的歌劇美學觀,比格魯克更加成熟、更加全面。其二,是具有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特征。其歌劇音樂表現(諸如力度對比、速度對比、胸聲的厚薄等)適度,克服了意大利喜歌劇音樂中的那些賣弄夸飾的滑音的弊端,以及沿用過分的噱頭、鬧劇雜耍式的風格,代之以自己的氣質和風格,從而提高了喜歌劇的品位,創造性地發展了喜歌劇。其三,是發展了重唱藝術。他出色地運用重唱形式加強歌劇的戲劇性,增強了矛盾的沖突,充分發揮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用于細膩地刻畫了在同一環境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的心理狀態。如《費加羅的婚禮》中的重唱。其四,是突破了以高音聲部作為歌劇主角的局限,成功地使中、低音聲部擔任歌劇的主角。如費加羅、唐·璜都是男中音,薩拉斯特羅大祭司是男低音等。其五是具有鮮明的德國民族特色。如用德文演唱,從德國民間音樂、新教圣詠中汲取音樂素材,以及德國的民間演唱風格等。另一方面,從人物性格出發,也成功地借鑒了意大利喜歌劇的某些形式。如《魔笛》中夜后所唱的復仇詠嘆調就采取了意大利閹人歌手所具備的炫耀花腔絕技的演唱風格;《唐·璜》中的萊普雷洛則采用了意大利喜歌劇的那種輕快、俏皮和急口令式的演唱風格等。
歌劇不僅擁有壯麗的歷史場面,雄偉的民族氣概,還有充滿想像力的抒情氣息。如雅洛斯拉芙娜的詠嘆調《漫長的日月就要過去了》、伊戈爾王的詠嘆調《心兒已筋疲力盡,令人難以入眠》以及女聲合唱《波羅維茨之歌》等。
佛羅倫薩歌劇
1.第一部歌劇:是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佩里作曲的《達芙妮》(Dafne),由于該作品的樂譜只剩下殘片,所以人們通常又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寫腳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優麗狄茜》(Euridice)作為最早的一部歌劇。
2.早期歌劇的特征:腳本以希臘神話為基礎,后來又加入歷史題材。音樂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為吟唱的宣敘調形式,音域不寬,節奏自由,有少量的樂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羅馬歌劇
1.代表人物及作品:羅馬作曲家卡瓦萊里(E.Cavalieri,約1550—1602)創作的《靈與肉的體現》(LarappresentazionediAnima,ediCorpo)于1600年2月上演,該劇為羅馬歌劇奠定了基礎。《靈與肉的體現》實際上被史學界視為清唱劇,具有歌劇的雛形,內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面。
2.特征:注重歌劇場面的壯觀給人帶來的愉悅,加入了華麗的舞臺設計、機關布景和芭蕾場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結束。
威尼斯歌劇
1.第一個歌劇院的建立: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個歌劇院——圣卡西亞諾,是歌劇從貴族沙龍和宮廷走向市民階層。
2.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年,威尼斯歌劇作家蒙特威爾第完成了歌劇《奧菲歐》的創作,歌劇題材與利努契尼的《優麗狄茜》相似。在劇中,蒙特威爾第憑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樂創作方面的豐富經驗,結合運用16世紀的音樂寶庫中的各種手段,使《奧菲歐》成為歌劇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歌劇。
3.特點:在歌劇中大量運用詠嘆調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發,對美聲唱法加以重視,很少用合唱形式,弦樂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
那不勒斯歌劇
1.朝正歌劇方向發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劇發展的最后一個城市,始于17世紀末,至18世紀定型為正歌劇(Operaseria),這種歌劇的影響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紀。它常以虛構的歷史或英雄事跡為題材,而且由于對美聲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強有力肺活量又帶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閹人”歌手盛行起來。
2.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樂派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AlemandroScarlati,1660—1725)在聲樂抒情調的基礎上創作自由發展的詠嘆調(aria),給予美聲演唱以廣闊施展的天地。代表作為《泰奧多拉》。
3.特點(也是正歌劇的特點):
1)在內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話和歷史傳說,內容嚴肅,與喜劇相對。
2)在結構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劇變為緊湊的三幕結構,常在幕與幕之間穿插喜劇性的幕間劇(Intremezzo,在舞臺口表演)。由極具個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開場,宣敘調和返始詠嘆調交替進行,極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3)兩種不同的宣敘調:一種是干念式的宣敘調,用于較長的對白或獨白,獨唱聲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種是帶伴奏的宣敘調,它善于表達復雜的情感,同時也在戲劇性的緊張場景中使用,獨唱由樂隊伴奏。
4)返始詠嘆調:這種詠嘆調是ABA三段體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現的A段寫出,而只在B段的結尾處標記dacapo,意為從頭反復,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結尾處標記Fine(意為結束)。
關于歌劇的特點有哪些和歌劇具有什么特點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