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于漢字的起源和漢字的起源簡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導讀目錄:1、漢字的起源和來歷2、漢字的起源20字左右3、漢字的起源及來歷4、漢字的起源?5、漢字的起源6、漢字是怎么來的?漢字的起源7、漢字的起源100字一、漢字的起源
漢字源遠流長。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會晚期,漢民族先民就在各種器物上刻畫符號用來記事,以后漸漸演變成為漢字。漢字起源于圖畫,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文字圖畫”或“圖畫文字”。后來圖畫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象形的漢字。
二、漢字演變的基本脈絡
漢字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和楷書的發展過程,逐漸形成現代漢字。隸書的出現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三、漢字的演變趨勢
漢字的演變總趨勢是由繁到簡,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在古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在今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隸書和楷書。隸書盛行于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楷書盛行于隋唐。隸書、楷書是正式字體。今文字階段即隸楷階段,還出現了輔助書體——草書和行書。
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和字形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由圓變方,筆畫由曲變直。楷書誕生以后,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了,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來。隨著楷書的出現和漢字多行書寫整齊的要求,漢字方塊化定型了,漢字字形與筆畫的長短、粗細被約束在方框內,筆畫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約,字形結構講究平衡對稱。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體。這是漢字字體演變的主流。輔助性字體草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是漢字字體演變的支流。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直到今天,各種字體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云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漢字的起源1.漢字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它由記事符號和記事圖畫演變而成。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現圖畫和符號,它就是漢字的前身。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成熟漢字,是公元前十四世紀(商代)刻于獸骨和龜甲上的文字,稱甲骨文。已使用單字四千六百多個,形聲字已占一定比例,已是發展成熟的文字了。2.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1)結繩說: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采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于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公元前戰國時期的著作《周易·系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2)八卦說:《周易.系辭》「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3)河圖洛書:*河圖傳說:伏羲是我國傳說中三王五帝之一,當他為天下王的時候,他就對日月星辰,季節氣候,草木興衰等等,有一番深入的觀察。不過,這些觀察并未為他理出所以然來。一天,黃河中忽然躍出了「龍馬」,也就是這一刻,他突然發現自己正處于一種強烈的精神震憾之中,深切地感到了自身與所膜拜的自然之間,出現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和諧一致....
他發現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一直觀察萬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這樣,伏羲通過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的觀察,畫出了「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河圖」。
*洛書與大禹:自伏羲發現河圖,這以后差不多過了八百年,當時洪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大禹臨危受命,婚后第四天就率眾治水,并且三過家門而不入。各種***都用過了,大禹始終沒有找到治水的良策,后來有一天,他發現一只五色彩龜出現在洛水,背上的紋理形態如同文字,就此,大禹就發現了「洛書」了。(4)倉頡造字:「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圣人之意也。」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5)圖畫說2005/10/15,寧夏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巖畫研究中心首次向外界披露,在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的大量獨立巖畫群中,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比甲骨文還要早幾千年。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專家劉景云先生考證審定,并最終認為,大麥地巖畫中的發現有可能改寫中國的文字史。寧夏衛寧北山地區大麥地巖畫帶遺存數量驚人的史前巖畫,其早期巖畫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萬年左右。經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巖畫專家的普查和研究,寧夏中衛大麥地有3172組8453個巖畫個體圖形,內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靈、狩獵放牧和舞蹈祭祀等。巖畫專家采用麗石黃衣測年得出早期巖畫距今1.6萬年-1萬年之間,巖畫中的圖畫文字經近兩年的實地考察和大量的研究考證后,最終經上海古籍出版社甲骨文專家劉景云考證審定。大麥地巖畫區及其毗鄰地區,還遺存有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等。這說明,原始社會時期的大麥地,是古代人類居住、活動的聚集地區,是他們舉行祭祀儀式的朝拜圣地。研究表明,大麥地巖畫區內圖畫符號是中國原始文字,有許多象形與抽象符號已具備了古老文字的要素。其主要依據是:這些象形符號具有中國原始文字的基本象形形態,在大致同時期的陶文符號和后來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由兩個以上的象形符號組成的復合體,已基本具備了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等構成文字的要素。更為關鍵的是,這種象形符號在大麥地巖畫中絕非偶然和孤立,而是呈星狀分布。據國際巖畫委員會委員、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巖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祥石介紹,在大麥地巖畫個體圖形中,已經發現有1500多個圖畫文字,其中能識讀的圖畫文字只有一小部分,絕大部分還不能識讀。
漢字的起源
如果具體說漢字開始產生的時間,其實還難以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這樣說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
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后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漢字的起源有6000余年的歷史,是由零散的字符逐漸積累,到達一定體量后經過人為規范形成文字體系;演變過程可簡單的歸納為聲、形、象、數、理五個部分,依次順序為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1、漢字基本上屬于象形文字,來源于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事物的認識,因人們交流的需要而產生,在對原始社會部落遺址考古發掘的一些陶罐上就有了一些零散的類似文字的圖案,后來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步豐富完善,就形成了一種體系。
2、從字體上,商代以前使用的是甲骨文,前秦時期是金文,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魏晉以前是隸書,魏晉及以后使用的是楷書和行書,一直至今,是人類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常用字有三千多個,從古典文獻上看,不超過六七千字,總數沒有具體數字,從古到今的字典中收錄的漢字大多四五萬個,在1994年冷玉龍等編寫的《中華字海》里收錄的文字有85000個,當然其中很多已經是“死字”了。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關于漢字的起源和漢字的起源簡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