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節肢動物有哪些重要特征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現生種類已知有100多萬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節肢動物在水體、陸地、空中都可生活。
節肢動物是兩側對稱的真體腔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一般分頭、胸、腹或頭、胸、尾三部分。每一體節通常具一對附肢。附肢又分成若干以關節連接的分節即肢節,故名為“節肢動物”。節肢動物神經、排泄、循環系統較發達,感覺器官齊全,大多數節肢動物都具有眼。眼有單眼或中眼、復眼之分。復眼由許多類似單眼的小眼體組成,能感受外界物體的形狀和運動,是真正的視覺器官。節肢動物的呼吸器官,因適應各種環境,可有各種變化。水生類型用鰓或書鰓呼吸。陸生類型用類似書鰓但內陷并有小孔與外界相通的書肺或用分枝狀的氣管呼吸。有些類型用體面直接呼吸。節肢動物一般雌雄異體,卵生。
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1.異律分節
節肢動物與環節動物一樣,都具有體節。但環節動物一般是同律體節,異律分節不顯著。節肢動物則不同,它們異律分節高度發展,身體分部明顯,通常可以把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如昆蟲);少數分頭和軀干兩部分(如蜈蚣);或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兩部分(如蝦)。這樣把身體明顯地分成若干部分,使身體各部分有了進一步分工。如分為頭、胸、腹3部分的(昆蟲),頭部司感覺、攝食,胸部司運動,腹部司營養、生殖。這樣身體構造更為復雜化,大大地加強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2.附肢具關節
節肢動物具分節的附肢,與環節動物的疣足不同。環節動物的疣足是體壁的突起,呈葉狀構造,沒有分節,就是疣足與身體相連的地方也沒有關節。而節肢動物的附肢除少數原始的葉狀肢外,與身體相連的地方有關節,附肢本身也具若干關節。因此節肢動物的附肢能適應多種功能。節肢動物的感覺、運動、捕食、咀嚼、呼吸甚至生殖都與附肢有密切的關系。附肢為適應各種不同功能的需要,產生了各種變化,形成多種不同的形狀。具分節的附肢,是本門動物的主要特征之一,節肢動物也因此而得名。
3.外骨骼
節肢動物的體表覆蓋著堅硬的體壁。它有保護身體,抵抗化學的或機械的損傷,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和接受***的功能,并能與附著的肌肉一起產生強有力的活動,因此稱堅硬的體壁為外骨骼。外骨骼的最外一層是很薄的蠟質,水不能滲透,可防止外界水分的滲入或內部水分的蒸發;其下是較厚的幾丁質層。幾丁質是復雜的含氮多糖類,其分子式為(C32H54N4021)N,是外骨骼的主要組成部分。發展幾丁質層又分為外層和內層,外層致密,常為蛋白質或鈣質沉積而成,因而成為堅硬的骨片;內層富有彈性。再其下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細胞。節肢動物能適應多種生活環境,特別是對陸上生活環境的高度適應能力,具有外骨骼是主要原因之一。
外骨骼在節肢動物的運動能力方面,有較大的作用。節肢動物的附肢有若干分節,節與節之間有外骨骼以很薄的膜相連,構成了活動關節。肌肉附著點跨過關節附著在相鄰兩節的外骨骼上。當肌肉收縮的時候,外骨骼便起了杠桿的作用,因而產生了相應的運動。因此外骨骼與脊椎動物的內骨骼雖然在構造上和胚胎起源上是完全不同的,但它的作用與內骨骼卻有相似之處。有一些節肢動物的外層幾丁質中,沉積著大量的蛋白質或磷酸鈣,使它的硬度增加,相鄰各節之間的分節現象也不存在了,這樣的外骨骼只起保護作用了,如蟹的背甲。外骨骼一旦分泌完成后,便不能繼續擴大,限制了體內組織器官的生長。節肢動物為了擺脫外骨骼的限制,在生長過程中產生了脫皮現象。蛻皮時,表皮細胞分泌一種酶,將幾丁質溶解,使角質層破裂,個體鉆了出來,并重新形成外骨骼。在新外骨骼未完全硬化之前,個體得以生長,增大體積。所以正在迅速成長的節肢動物,其蛻皮次數較多。不再繼續長大時,蛻皮現象也就停止了。昆蟲在變為成蟲后,通常不再蛻皮了。節肢動物正在蛻皮時,是它生活中最脆弱的時期,易受傷害,因此在殺滅蟲害時,也可利用這一良好的時機。
4.體腔和血液循環
節肢動物的體腔是一種特化了的體腔,內含有血液,稱為血腔。節肢動物的真體腔極為退化,是僅有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內腔。在消化管和體壁之間有很大的血竇,是原體腔或原體腔與真體腔混合而成的。循環系統的心臟和背血管在消化管的背面,血液由后向前至頭部,再由前而后進入血竇,又由血竇通過心孔復流入心臟。這種循環方式,即血液由心臟流出,經血管至血腔,再經過呼吸器官匯入圍心腔,復經心孔流回心臟,故稱此為***式循環。節肢動物循環系統的復雜程度與呼吸系統是密切相關的,若呼吸器官只局限在身體的某一部分(如蝦的腮),那它的循環系統就比較復雜;若呼吸系統分散在身體各部分(如昆蟲的氣管),那它的循環系統就比較簡單。小節肢動物靠全身體表進行呼吸,它的循環系統也可能完全退化了。如劍水蚤。恙螨和蚜蟲等是沒有循環系統的。
5.消化
節肢動物的消化系統比較完全,分前腸、中腸和后腸3部分。前腸和后腸是外胚層向內凹陷而成,因此腸壁上也有幾丁質的外骨骼。這些外骨骼還會形成齒和剛毛等,用來研磨或濾過食物(如蝦類)。當它們蛻皮時,消化管里的前腸和后腸的外骨骼也要脫落,然后再重新分泌形成。中腸由內胚層形成,是呼吸和消化的地方。節肢動物頭部的附肢,往往變成咀嚼器或幫助抱持食物的構造,有時與頭的一部分合稱口器(如昆蟲)。節肢動物也有各種消化液,將在各綱中敘述。
6.呼吸和排泄
節肢動物的呼吸器官,水生種類有鰓或書鰓,陸生種類有氣管或書肺。鰓是體壁向外的突起,在鰓上的皮膚很薄,便于血液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書鰓是腹部附肢的書頁狀突起;氣管是由體壁內陷而成的管狀構造;書肺是書鰓內陷而成。由此可見,在水中的呼吸器官不論是鰓或是書鰓都是體表外突而成,以便增加和水的接觸面積。在陸上生活種類的呼吸器官不論是氣管或書肺都是體表內陷而成,它除了可增加體壁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之外,還可使體壁上的水分不易蒸發,因為空氣在進入血液或組織以前,仍然是先溶解在體壁表面的一薄層水膜中。有一些陸生的昆蟲,其幼蟲生活在水中,它具氣管鰓,即鰓中含有氣管。這是對水中生活一種適應。有些小的節肢動物如水中生活的劍水蚤,陸上生活的蚜蟲或恙螨,都可靠全身體表進行呼吸,因此也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在陸地借體表進行呼吸的種類,其體表必須保持一定的潮濕狀態,否則便無法進行呼吸而死亡。
節肢動物的排泄器官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由腎管演變而成的,如甲殼綱的緣腺和顎腺,蛛形綱的基節腺以及原氣綱的腎管都屬這種類型。它們的末端有端囊,是退化了的體腔,與此相通的管就是體腔管,有排泄管通到體外。另一種類型如昆蟲或蜘蛛的馬氏管,它是腸壁向外突起而成的,其排泄物須經消化管從***排出體外。由此可見馬氏管與上述的緣腺、基節腺和腎管的起源是根本不同的。
7.肌肉
節肢動物的肌肉系統是由橫 紋肌組成的,能迅速收縮。它們的排列與環節動物不同,并非由環肌、斜肌、縱肌組成的皮肌囊,而是由成束肌纖維組成的肌肉并附著在外骨骼的某些地方。當肌肉迅速而強有力收縮時,就會牽動外骨骼,從而產生敏捷的運動。
8.神經和感官
節肢動物的神經系統與環節動物的神經系統基本上是相同的,同屬于鏈狀結構。但由于節肢動物的異律分節,常有一些前后相鄰的神經節愈合成一個較大的神經節或神經團。節肢動物神經節愈合的情況與身體外部分節的消失是密切相關的。如蜘蛛體外分節不明顯,其神經節也都集中在食道的背方和腹方,形成了很大的神經團。神經節互相愈合時,便失去其原來的鏈狀結構。原氣管綱具2條腹神經索,上面沒有明顯的神經節,這與渦蟲的階梯式神經系統相似。節肢動物的感覺器官相當復雜,有司平衡、觸覺、視覺、味覺、嗅覺和聽覺的感覺器官。
9.生殖與發育
節肢動物一般為雌雄異體,且往往雌雄異形。通常是體內受精,卵裂的方式是表裂,有直接發育,也有間接發育。間接發育的種類有一至數種不同的幼蟲期,有時這些幼蟲的生活習性與成蟲不同。也有些節肢動物能進行孤雌生殖,即沒有受精的卵就能發育為成蟲。節肢動物是沒有無性生殖的。
一、節肢動物門的特征1、體軀由一系列體節組成;2、整個體軀被有一層含幾丁質的外骨骼;3、多數體節上生有成對的分節附肢;4、體腔即為血腔,循環器官——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面,以大動脈開口于頭腔內,開管式血液循環;5、中樞神經系統由一系列成對的神經節組成,腦位于頭內消化道的背面,腹神經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左右對稱,由體節組成,并且分部;身體外面包著的盔甲稱為外骨骼;具有分節的足;發育過程很復雜,大多數要經過變態。節肢動物分布廣泛,同時種類眾多,是動物界中的最大類群,達100多萬種,占世界上動物總數的4/5以上。節肢動物可分為多足類、甲殼類、蛛形類和昆蟲類。多足類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分頭和軀干兩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軀干部由許多相似的體節組成,每一節有一對或兩對分節的步足。蜈蚣、馬陸等都是多足類節肢動物。甲殼類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一般分為頭胸部和腹部,頭胸部外面包有堅硬的頭胸甲。有兩對觸角。大多數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蝦、蟹等都是甲殼類節肢動物。蛛形類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一般分為頭胸部和腹部,或分頭、胸、腹三部,或三部愈合在一起。有四對分節的足,沒有觸角,只有單眼。蜘蛛是蛛形類節肢動物。昆蟲類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觸角一對,復眼一對,口器一個;胸部有足三對,多數種類有兩對翅。發育過程中大多經過變態。蜜蜂、螞蟻、蚊、蠅等都是常見的昆蟲類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的主要特點是: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
有的分頭和軀干部;有的分頭、胸、腹三部;有的分頭胸部(前體部)和腹部(后體部)。有的體節在胚胎發育時已合并。頭胸部共同覆蓋的外骨骼叫做背甲(頭胸甲)。附肢的各部分排成一條直線的稱單肢型,分叉的稱雙肢型。附肢變異為用于游泳、步行、呼吸、生殖,或作為感覺器和口器;蜘蛛的紡器也是腹部附肢變成的。昆蟲的翅不像其他動物(鳥、蝙蝠、翼手龍、飛蛙、飛魚)的翅那樣由肢體變來。許多昆蟲的兩對翅能像一對翅那樣動作。有的類群各側的前、后翅有鬃或葉相連。有的昆蟲的一對翅不用于飛行,如雙翅目的后翅退化為平衡棒,它有許多控制飛行的感覺器。
節肢動物絕大多數為雌雄異體。生殖孔的位置各類不同︰蜈蚣和昆蟲在靠近體的后部,甲殼類在胸部后端,馬陸、燭、綜合類在靠近頭部,蛛形類在身體中部附近。***通常在精莢內傳給雌體。最簡單的情況,蛛形類如避日蛛、節腹蛛和某些螨類的精莢是一個黏的***團,雄體靠附肢(螯肢、觸肢或足)的幫助而傳送精莢。蝎、偽蝎、無鞭蝎、有鞭蝎、裂盾蛛和某些螨類的精莢結構復雜、棒狀。交配時有婚舞,雄體將精莢固著在地上,并使雌體來到放置精莢的地方,***得以進入雌生殖孔內。蜘蛛靠觸肢器傳送;節腹類的第3對步足的跗節和后跗節改變也起同樣的功能。也有的營孤雌生殖、卵胎生或多胚生殖(一個受精卵形成幾個胚胎)。
大多數甲殼類和許多多足類的胚胎的體節數少于成體。相反,許多有螯類在胚胎發育時形成許多節。有的類群直接發育,有的孵出時為幼蟲,不同類群的幼蟲也有不同。激素控制體色的變化、生長、蛻皮、變態和發育。有的具毒腺,用于捕食、消化。在某些膜翅類中,毒腺與產卵器或螫針相連;幼蟲的毒腺與刺或剛***連。有的腺體產生難聞的氣味。除單眼或復眼外,還有觸覺毛,或有嗅覺、味覺、聽覺和感受內部***的感官,還有感受濕度和溫度的。在昆蟲翅的附近有測定表皮張力的鐘形感受器。蜘蛛足的琴形器能感受網的震動,區別雄蛛在網上彈絲和獵物在網上掙扎之不同。節肢動物與多毛綱(Polychaeta)環節動物(annelidworm)有許多相似點,一般認為這兩類由一共同祖先演化而來。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種類繁多,從深海到高山均有分布,有的甚至出現了可以飛翔的翅,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動物。2010年,已知的節肢動物超過120萬種,大約占動物界已知總數量的84%。比較常見的有各種蝦、蟹等水生的節肢動物,也有蜘蛛、蜈蚣、昆蟲等陸生的種類。馬陸和蜈蚣即為眾所周知的多足綱節肢類動物。而且節肢動物是最先從水中登陸的動物類群。
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異律分節的高度發展;體被幾丁質蛋白質復合體的外骨骼;附肢分節并有關節;橫紋肌發達,能迅速收縮;開管式血液循環;體壁內陷形成氣管作為呼吸器官;排泄系統由腸壁向外突起而形成;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發達;絕大多數屬雌雄異體,體內受精。
節肢動物的重要特征是體外覆蓋著幾丁質的外骨骼,又稱表皮或角質層。外骨骼分成不同的骨片,在相鄰體節之間的關節膜上,角質層非常薄,易于屈折活動。
每體節的角質層基本上分成4塊:1塊背板、1塊腹板和兩塊側板。通常由于次生性的合并或分割而有不同的變化。附肢的管狀外骨骼在各分節之間也有關節膜相連,關節也可活動。
多數節肢動物體節間的關節膜折疊在前一個體節外骨骼后緣的下方。某些節肢動物有脊椎動物球窩式的關節。外骨骼有時向體內突出形成內突,作為肌肉的附著點;或內部組織骨化成游離的骨片,供體內肌肉附著,外骨骼由其下方的一層上皮細胞(稱上皮或下皮)所分泌。
外骨骼可分3層:自內向外依次為:內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內表皮緊接上皮,是外骨骼中最厚的一層,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幾丁質的復合體,無色而柔軟,具有延伸性和曲折性。
外表皮位于內表皮的外側較薄,在主要成分蛋白質和多糖幾丁質中沉淀有鈣鹽,或富含骨蛋白,是外骨骼中最堅硬的部分,一般在節間膜和其他膜質區,由于此層不發達,因而顯得柔韌。上表皮位于最外層,薄,通常含有蠟質。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