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農歷就是陰歷,公歷就是陽歷,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下面一文看懂這四種歷法到底有什么區別。
想了解這四個概念,首先需要知道古人用什么來衡量時間?
最直觀的就是一天,基本都是用太陽的升起和落下來衡量的。但是,用什么來衡量比一天還長的時間就不一樣了。
有的地方用月亮衡量,將月亮從月牙到月圓,再到月牙整個周期定義為一個月,即月球繞地球一圈的時間。這種***就形成了“陰歷”,也叫“太陰歷”。
不過,月球繞地球一圈不是整數天,大約為29天多一些,如果一年也按12個月來算,相當于只有350多天,與四季變化(直接影響農業)相差越來越大,非常不實用。
所以,陰歷后來被大多數人棄用了。
有的地方的古人用太陽來衡量比一天更長的時間,將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設定為一年,即“陽歷”,也叫“太陽歷”。
但這種***也有缺陷,地球繞太陽一周360天多一些,幾年下來,與四季的變化還是對不上,需要進行調節。
古羅馬人從古埃及人那里繼承了陽歷,并設定了一種調節***,比如羅馬皇帝認為自己出生那一個月只有30天,看起來沒有排面,就從2月那里拿出一天。
后來又經過了多次改動,于是就有了大小月的概念,形成了我們今天大多數人用的歷法,也稱為“公歷”。
所以,公歷是古羅馬人調節后的陽歷,但陽歷的調節***不止一種,還有其他很多種調節***,他們不叫陽歷。
準確地來說,公歷是陽歷的一種,陽歷還包括公歷外的其他歷法。
農歷則是以陽歷為主,以陰歷為輔的一種***,嚴格來講叫陰陽歷。
具體來看,農歷的一個月是用陰歷來衡量,即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定義為一個月。
但這樣一年時間不準確,所以定期就多加一個月,即閏月。后經過多次修正,發現每19年增加7個閏月剛剛好,就形成了今天成熟的農歷,正好與二十四節氣相對。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