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帶你樂享河北##我是大美河北推薦官#
衡水市冀州區小寨鄉有個叫扶柳城的村莊,位于冀州城區西北方向約14公里處,緊靠滏陽新河北堤。這個村是冀州區410個行政村中建村最早的,甚至比冀州城建立還要早幾百年。《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地圖中,沒有標注冀州城,但有扶柳城。《太平寰宇記》云:扶柳城,“其地有扶澤,澤中多柳”。據傳,扶柳城,地勢低洼,村周圍及村內坑塘多、水多,栽種柳樹多。人們走路能扶著柳樹,又因是縣城,而取名“扶柳城”。
扶柳城村,建村于2500年前的戰國以前。當時是一座城邑,戰國時屬中山國。《戰國策》載:公元前297年,“趙伐中山取扶柳”。故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設置信都郡(地區級),治所設在信都,即現在冀州舊城。信都郡下設信都縣等諸縣,其中現冀州境內設置了四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舊城)、扶柳縣(今小寨鄉扶柳城一帶)、昌成縣(今碼頭李鎮南顧城村一帶)、辟陽縣(今安興村一帶)。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后),在此村設扶柳縣。后漢屬安平國。至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稱澤城縣,后廢澤城縣納入信都縣。隋朝以后扶柳城輝煌不再,逐漸演化為一般村莊。該村1996年合鄉并鎮前屬壘頭鄉(公社),后歸小寨鄉至今。
傳說,西漢末年,王郎追趕劉秀到信都,信都太守任光率大小官員曾到扶柳城迎接。三國時(220—265年間),曹操曾在扶柳城屯兵80萬。村北有座“三皇廟”,廟的西南角有曹操的馬場,廟西有座監獄。村內還有座“釋迦牟尼廟”,清同治元年(1862年)予以重修。村西南角今小學校處,有座“廣圣寺”,現還保存有清朝時的“重修碑”。1984年,在“廣圣寺”內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了一個“如來佛石像”。該石像為明代青石雕像,高270厘米,寬80厘米,厚40厘米,為坐式,雙手扶膝。當時,佛像的頭已失,佛身有磕痕。建國后,在扶柳城村多次出土虎頭瓦、布紋瓦、灰陶殘片、泥質紅陶殘片、陶甕殘片等。
我國佛教界領袖人物釋道安就是扶柳城村人。扶柳城村原縣城遺址早已找尋不到,只能在現村西南找到一些破磚爛瓦,仿佛向慕名而來的專家和游客訴說著扶柳城當年那悠久又燦爛的輝煌。
(冀州文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