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到底是怎么來的?
冠縣位于山東省西部,美麗的江北水城-聊城西側,始建成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
一、概況
冠縣縣域總面積1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3萬畝。轄17個鄉鎮,754個行政村,總人口73萬。全境屬黃河沖積平原,系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境內主要河流有漳衛河、馬頰河、京杭運河。氣溫屬暖溫帶季風區域半干旱型,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適宜栽培多種農作物。境內礦物資源初步探明有石油、天然氣等。生物資源除有人工繁育的家畜、家禽和農作物、樹木外,尚有一些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和生物性中藥材以及動物性中藥材,是有待開發的寶庫。
冠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既背靠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又面向市場廣闊、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內陸省份,交通條件十分優越,位于京廣、京滬鐵路干線的中間,京九鐵路沿線,連接三大干線的濟邯鐵路、濟聊館高速公路、329省道橫貫東西,京九、京開公路縱貫南北。西距邯鄲80公里,東距聊城40公里,可實現一個半小時上天(濟南機場),五個小時下海(青島港口)進京(北京),是中原地區的黃金地帶。程控***、無線尋呼、移動通信與國內國際聯網,實現了村村通***。全縣農村通電率達到100%。城鄉教育、衛生、廣播電視、各類商業服務設施已成網絡,日臻完善。1994年冠縣被列為山東省改革***試點縣,國家外經貿部授予冠縣進出口經營權。
全縣共有工商企業726家,主要行業有紡織、機械、農產品加工等,產品主要有棉紗、棉布、服裝、地毯、軋鋼、稀土、水泵、軸承、塑膜、白酒、植物油、牛羊肉及豬肉、雞肉等。擁有三資企業和出口生產企業近20家,產品遠銷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農業以林果、畜牧、花生、蔬菜等六大集約性商品為主要支柱產業。冠縣鴨梨、魯西羊板皮等名優特產品名揚四海。個體私營經濟異軍突起,發展迅速,軸承、三輪車配件、繩網、花生加、豆腐絲、粉皮、面粉加工、飼料加工等主導行業已初具“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態勢,并形成了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飲食服務業、種植養殖業、加工業七大市場體系。
二、政區沿革
冠縣地方古為冀州之城。春秋,屬冠氏、黃邑;戰國,先屬魏、后屬趙、又屬衛。秦,屬東郡;從漢初至隋開皇5年前791年間,冠縣地方南為館陶縣地。北是清淵縣地,東屬發干縣地;漢于今冠縣東古城和館陶縣清陽城,分置館陶縣、清淵縣。屬魏郡,隸冀州,東漢因之。三國,屬魏,魏析魏郡東界,置陽平郡于館陶,館陶、清淵屬陽平郡,隸冀州。西晉,屬司州陽平郡;東晉,屬后趙陽平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清淵縣治稈至今冠縣清水鎮,館陶、清淵復屬司州陽平郡。北齊因之。北周大象二年,置毛州,與陽平郡、館陶縣同城而治,館陶、清淵屬毛州陽平郡。冠縣始建于隋開皇6年(公元586年),系析館陶東界置,稱冠氏縣,因古冠氏邑得名。治今冠縣城,屬毛州。隋大業二年州廢,政屬武陽郡。唐武德5年復屬毛州,貞觀元年廢毛州,省清水(唐初為避高祖名改清淵為清水),入冠氏(其北境入臨清),時冠氏縣屬河北道魏州。五代因之。東宋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金屬大名府路大名府。元初屬東平路大名府,公元6年(公元1269年)升冠縣為冠州,直隸中書省。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降冠州為冠縣,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清屬山東省東昌府。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設道,屬山東濟西道,次年改東道。民國17年道廢,直屬山東省。民國25年屬山東省第六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時期,冠縣先后屬魯西北行政委員會、冀南三專署、冀南七專署、冀南一專署。1945年8月,冠縣曾稱永智縣,年底復名冠縣。1949年8月,冠縣屬平原省聊城地區。1952年11月初,撤平原省,冠縣改屬山東省聊城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3月,撤堂邑縣,其辛集、柳林兩區及溫集3個鄉入冠縣。1958年12月,館陶縣及莘縣的燕店、王奉入冠縣。1961年10月,冠館分治,王奉、燕店回歸莘縣。1965年平3月館陶縣的南、北館陶兩區復入冠縣。縣***駐冠城鎮,位于縣城紅旗路1號。
三、歷史文化
(一)歷史淵源
冠縣是黃河下游開發較早的地區,50~6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早在唐虞時代,縣境內便有鯀堤,最初當系部落首領鯀受堯派遣用筑堤法治水時所筑。鯀堤又名金堤、太黃堤、古堤,宋代大政治家、大文學家司馬光鯀堤詩中有“東郡鯀堤古,向來煙火疏”之句。鯀堤春柳為舊縣志所載縣內八景之一。可見,冠縣地域的歷史源遠流長。
(二)歷史事件
冠縣,歷史上就是災害頻繁之地。旱、澇、堿、風、沙、蝗,曾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一次又一次戰爭的洗劫,更使這里變成一方苦難的鄉土。千百年來,冠縣人民在艱難的生活中磨礪出勤勞勇敢的性格,在殘酷的壓迫下鑄成了強烈的革命斗爭精神。在漫長的舊社會里,無數場慷慨悲壯的歷史劇在這里上演,武裝斗爭的風暴此起彼。
1、黑旗軍起義。清乾隆年間桑阿鎮朵莊人楊四海、道光年間縣人郭浩德均以民間秘密教門形式,廣收門徒,發展武裝,與清廷分庭抗禮。咸豐十年(1860),縣民忍受不住苛捐雜稅的盤剝,“聚眾抗官鬧漕”,天龍八卦土教首、七、里韓村人楊泰“順天舉義”,建起綠、藍、紅、白、黑五大旗軍,進行武裝起事,馳騁直魯,震驚朝野。小劉貫莊人宋景詩率領數萬人的黑旗軍,高舉反封建斗爭的大旗,浩浩蕩蕩,所向披靡,連續攻克13座縣城,殺死縣官,焚毀縣署,威震魯西、直南,給清***以沉重打擊,在農民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2、冠縣教案。光緒十三年(1887)縣內梨園屯(現屬河北省威縣)村民與外國傳教士的“廟堂之爭”,即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冠縣教案”,點燃了義和團運動的烈火,使冠縣成為這一全國著名的反帝愛國運動的發祥地。閆書勤、高元祥、趙三多等率領數萬拳民,“麋集蜂涌,刀戟齊舉”,焚燒洋人教堂,殺死反動教士,痛擊清軍,重創西方列強,在中國革命斗爭史上留下了壯麗篇章。
(三)歷史人物
相傳,圣人孔子的弟子冉雍曾在這里講學并在這里埋骨,死后葬于萬善鄉王段村,后人在此建有冉子廟;亞圣孟子曾路經煙莊鄉前張平村,在此留下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為紀念此事,東漢張平子在此筑“曉春亭”。相傳為隋大丞相、后自立為皇帝的宇文化及在此活動,在定寨鄉任洼村留有化及臺。唐代縣人路季登及其子路群、路庠、路單和其孫子路岳、路巖一家6人均為進士,并在朝任監察御史、中書令等要職;路巖年三十六居相位,累遷左仆射,受到朝野注目。唐代縣人路隋,在相位15年,以鯁言著稱于世。《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九》,以4頁篇幅為路隋立傳,高度評價了他的高尚人格和歷史功績。五代時縣人楊頒事后漢為相,以死諫著稱于世,后被追封為“弘農王”。宋遼大戰,遼國太后肖燕燕曾在此駐馬,所筑“歇馬城”及點將臺至今猶存。曾任金尚書省左司員外郎之職的大文學家元好問金亡后僑寓冠氏縣4年,寫出了《冠氏趙莊賦杏花四首》等大量詩作,抒發了“荒村此日腸堪斷,回首梁園是夢中”的憂民懷國之恩。著名的查拳從這里誕生,一代代查拳名師高徒聲揚海內外。明代,縣人讀書之風尤盛,涌現出來大批人才,在當時縣域內僅進士就有15人,在外為官有記載的260余人。明、清之際,冠縣籍河間知府錢楷,直隸州知州趙錫浦等人,以不畏權貴、關心民間疾苦、清正廉明而受人稱道。清末,這片熱土養育了聞名于世的農民領袖宋景詩,“千古圣乞”武訓。二十世紀以來,特別是在中國***的領導下,這里更是人才輩出,俊彩星馳。僅收入1998年版《聊城人物大詞典》的人物,中華民國時期64人,其中抗日民主***縣長2人,***縣委書記3人,著名烈士27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356人,其中省部軍級29人,地司師級184人,教授及相當教授***技術職稱者31人。冠縣不僅為營造人民共和國的大廈貢獻了趙健民、王維群、王黎之、王志浩、丹彤、徐運北、焦善民等棟梁之材,也培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溫俊峰、大學教授王耀華、王英民,鄉村詩人丁慶友,著名作家郭保林等一大批科技、***人才。曾任山東、云南兩省和國家航空航天部主要領導的趙健民,是冠縣***黨組織的創始人,也是魯西北黨政軍的創始人,為民族解放和國家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人民日報》曾給予專題報道。抗日縣長齊南峰、“鐵連”連長王德林、民兵英雄耿錫華、鋼鐵戰士孫立民等一大批***人及烈火中永生的“62烈士”,為民族的解放、祖國的振興義無反顧,慷慨獻身,更是彪炳千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一批專家、學者、詩人、作家、全國勞模等英才人物,他們及其所從事的事業對全區乃至全國都產生了較大影響。模范教師戴修亭,30年民辦教師生涯,熱血與生命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山東省委書記姜春云稱他為“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他們的英名將世代相傳,他們的業績將永垂青史。
(四)文物古跡
肖城遺址肖城位于北館陶城東南2。5公里處。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遼國肖太后率其弟撻覽侵澶淵(今濮陽縣西南)時筑城于此,用于駐兵屯糧,也稱“歇馬城”。城為正方形,城墻由土筑而成,由于多年的風吹水沖,城墻高低起伏,每逢霧天遠遠望去,城墻象無數大大小小的山峰隱現,甚為壯觀,故“肖城曉煙”為舊時館陶縣八景之一。現肖城被列為地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訓祠武訓是山東堂邑縣武家莊人,1838年百貨出生,是我國教育史上一位奇特偉大的大人物,一生僅靠行乞集資,先后建立了三所義學。清***旌以“樂善好施”的匾額。1896年武訓病逝。1903年,建武訓祠。1976年后,柳林鎮群眾捐資維修。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式磚木結構。坐北朝南,東西16。30米,南北10。25米。武訓祠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地理文化
(一)區域地理特征
冠縣地處魯西北平原,地勢高亢平坦,略有起伏。因歷史上黃河頻繁泛濫沉積,形成了山崗坡洼相間的微地貌。土壤類型,有潮土、鹽土、風沙土,以潮土為主,占土地面積的94。1%。縣境土壤分布特點為東稍堿、中壤、西偏沙。
(二)自然景觀
冠縣是鑲鉗在魯西北平原上的一棵璀燦的綠色明珠,沿黃河故道綿延分布的百里毛白楊不亞于一條原始的綠色森林。馬頰河度假村是一個占地3000余畝的綠色森林景點,以“游森林牧場、洗天然溫泉、住歐式別墅、品綠色食品”為特色,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三)土特名產
冠縣土特產有鴨梨、大紅棗、圈椅等。冠縣素有鴨梨之鄉的美稱。冠縣鴨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它以皮薄、質細、肉嫩、果面潔凈光滑、果形端正、果色金黃,清香多汁、酸甜可口、核小肉白、石細胞少、耐貯而馳名中外,多次被評為山東省名優特產。內銷全國各地,外銷東南亞各國,冠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次會議作出決定,把冠縣鴨梨定為“縣果”。
五、語言文化
(一)古老的地名語詞文化
由于冠縣的歷史久遠,決定了境內主要地名都具有古老而多樣的顯著特征。據對全縣756個行政村駐地的自然村(居民地)考證和統計分析,近代和現代建村較少,古代建村較多。明代及明代前建村的505個,占全縣自然村總數的65%。
一是因水跡、地形而得名。如:洼劉、洼丁、鉤灣、胡疃(灘)等,計52個,占村名總數的7%。
二是因古跡、古建筑而得名。如:東古城,因在春秋時期晉冠氏邑遺址建村,位于漳衛河東岸而得名;黃城,因在春秋時期晉黃城遺址建村而得名;谷子頭,因村傍戰國時期魏太子申之首墓而得名,初名固子頭,后演變為谷子頭;萬善,因村傍萬善寺而得名;唐寺,因村傍唐代寺廟而得名;三廟,因村東北有三奶奶廟而得名,初名三奶奶廟,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紅衛村,后復名三奶奶廟,現簡化士為三廟;草鎮,因傍草鎮寺而得名,初名草鎮寺,后簡化為草鎮。這類村名計60個,占村名總數的8%。
三是因軼事奇聞而得名。因與孔子及其弟子有關的事而得名的村子13個,如:孔村,因傳孔子周游列國曾在此留宿而得名。初名孔圣村,后簡化為孔村;馬寨,因傳春秋時期孔子著名弟子冉仲弓周游列國曾在此停馬打餐而得名。初名馬站,后諧音為馬寨;西提固:一傳明某王子經此病危啼哭,二傳冉仲弓周游列國病逝,百姓聞之啼哭,三傳孟子經此,百姓聞之提壺送漿。啼哭、涕哭、提壺三者其間相近,后沿稱提固,現拓建為東、西提固。因與孟子有關的事而得名的村子10個,如:直隸村,止車而立談教化”得名,初名止立村,清代名為止歷村,后演化為直隸村。傳因宋遼戰爭而得名的28個,如:楊家將在此設招兵站而得名,初名招兵,后演化為楊召;東木堤,傳因在元代無敵村東建村而得名,取楊家將天下無敵而之意;肖城,傳因遼肖太后率兵所建。還有其他傳聞而得名的村莊,如:白塔集,傳因天神偷了李靖天王白色寶塔下界于此故名東白塔,后因設集改名白塔集等。這類村名
四是因姓氏、人物而得名。如:呂莊,因呂姓居民較多故名;元莊,因袁姓名人而得名。這類村名副其實67個,占村名總數的36%。
五是因方位和距縣城距離而得名。如:前后二十里鋪、三里莊、東西里莊等。這類村名113個,占村名總數的15%。
六是因吉祥嘉言而得名。如:興太集、太平莊等村。這類村名33個,占村名總數的4%。
七是以植物、物產、職業而得名。如:杏莊、菜園等村。這類村名菜51個,占村名總數的6。5%。
八是以形容詞、數詞而得名。如:大張莊、小張莊。
九是因事物而得名。如:談二寨(傳因擔著兒女來此立村,十是因官職而得名、因經濟活動而得名。這類村名占村名總數的4。5%。
總之,全縣的居民地和自然地理實體地名詞語,鮮明地揭示了境內地形物征,形象地展現了冠縣豐富而多樣的地理景觀文化。
(二)地方語言文字
冠縣方言屬于冀魯官話,清入聲大都讀陰平,如“福窄確必”等,次濁入聲大者讀去聲,如“木麥綠日藥葉”等。此外,冠縣的地名讀音發生音變的現象較多。冠縣方言也有一定數量的方言詞語。例如:管冰雹叫“冷子”,管小氣、舍不得花錢叫“嚇作”,用“大差兒”表示大概、約莫等義。
六、獨特的風土文化
這里是中國查拳的發源地,著名的武術之鄉,一代代查拳高手名揚海內外,少林、太極、梅花、太平等流派異彩紛呈。這里有富有傳統特色的節日廟會,有風格鮮明的地方劇種亂彈、四股弦、河南墜子、山東快書和全國僅此一家的蛤蟆翁劇種。民間嗩吶更是名聲在外。五十年代,縣人張連元、張金柱曾獲華東文藝匯演獎,兩次隨團赴朝為志愿軍演出,并灌制了《百鳥朝鳳》唱片,響遍大江南北,在全省第二屆農民藝術節上曾獲銀獎。被稱之為魯西絕活的柳林花鼓,四百年來一直在這里流傳;清朝光緒年間,花鼓隊進京表演,皇帝觀后大悅,賜御制珍品“黃馬褂”一件;1953年出席華東在上海舉辦的文藝匯演,榮獲“文藝向導”錦旗;1993年在全區舉辦的“海峽杯”民舞大賽中獲一等獎。電影《武訓傳》、《宋景詩》、四集電視劇《故道》、二十集電視劇《武訓》的主人公從冠縣走向銀屏。經過修復的武訓紀念館,以嶄新的面貌吸引著廣大游客。經過國家考古研究所發掘的肖城遺址,正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郎莊面塑、史莊刻花葫蘆、魯西布錦,作為冠縣民間工藝品,在山東省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獲二金一銀。多年來征集、收藏的珍貴文物,印證著冠縣悠久的文明史,而眾多的革命遺址,正教育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