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繞開問題的表面現(xiàn)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對于“圍魏救趙”這一成語典故來說,來源自戰(zhàn)國時期魏國和齊國之間的一場大戰(zhàn)——桂陵之戰(zhàn)。這一場戰(zhàn)役,也是鬼谷子兩位高徒(龐涓、孫臏)之間的正面較量。在很多人看來,桂陵之戰(zhàn)的結果是齊國戰(zhàn)勝了魏國,也即贏家是齊國。不過,在筆者看來,此戰(zhàn),魏國也沒有全輸。
一
首先,在桂陵之戰(zhàn)之前,魏國作為戰(zhàn)國初期的霸主,自然遭到了周邊諸侯國的忌憚。公元前356年,趙國選擇和齊國、宋國、燕國等諸侯國會盟。而這,自然針對的是中原霸主——魏國。兩年后,也即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魏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長垣)。面對趙國的主動出擊,魏國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在此背景下,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這成為桂陵之戰(zhàn)爆發(fā)的歷史背景下。在都城遭到圍困后,趙國向齊國和楚國求救。
二
彼時,齊國在位的君主是齊威王。面對趙國的求援,齊威王決定兵分兩路,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對于鬼谷子的徒弟——孫臏,在這場戰(zhàn)役中提出了“圍魏救趙”的設想,也即通過進攻魏國,迫使圍困趙國都城邯鄲的魏軍回撤,以此實現(xiàn)救援趙國的目的。不過,讓很多人忽略的是,在齊國出兵的時候,魏軍主力已經攻破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當然,因為龐涓帶走了魏軍的主力,所以魏國都城大梁的防御明顯空虛。對此,孫臏和田忌派出輕裝戰(zhàn)車,直搗魏國都城大梁的城郊,迫使龐涓率軍回援。
三
結果,急于回援的龐軍以輕裝急行軍晝夜兼程回救大梁。孫臏帶領主力部隊在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設伏,通過以逸待勞的方式,孫臏率領的齊軍不僅擊敗了魏軍,還擒獲了魏軍的主帥龐涓。在這場同門師兄弟的較量中,孫臏取得了近乎完美的勝利。根據(jù)《史記》、《戰(zhàn)國策》等史料的記載,桂陵之戰(zhàn)中,魏國和齊國各自的參戰(zhàn)兵力不到10萬人。在戰(zhàn)國前中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沒有后期那么激烈,所以參戰(zhàn)的兵力規(guī)模也沒有后期那么大。比如長平之戰(zhàn),秦國和趙國的投入兵力之和就接近百萬人了。
四
最后,雖然齊國贏得了桂陵之戰(zhàn)的勝利,但是,在這場齊國和魏國的巔峰較量中,魏軍的主力沒有被完全擊潰,并且齊國之后還放回了龐涓等魏國將領。更為關鍵的是,齊國沒有實際上進攻魏國都城大梁,而趙國都城則被魏軍主力攻破。在桂陵之戰(zhàn)后,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魏軍隨之撤出趙國都城邯鄲。對于魏國來說,此戰(zhàn)削弱了趙國,并且和趙國成功結盟,這么看來,魏國也沒有全輸,至少穩(wěn)固了和趙國的關系。當然,最大的贏家還是齊國,齊國之所以沒有直接去救援趙國都城邯鄲,也有讓魏軍和趙軍“鷸蚌相爭”,從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的意圖。換而言之,讓魏國攻破趙國的都城,并在桂陵之戰(zhàn)擊敗魏軍,實現(xiàn)了齊國同時削弱趙國和魏國的目標,為之后齊國稱霸中原奠定了基礎。
文/情懷歷史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