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什么意思是指除夕還是春節(春節是指正月初一嗎)
春節,就是中國農歷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也叫“元日”、“歲旦”,俗稱“過年”。“百節年為首”,這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所有節日中最隆重、最熱烈、慶祝時間最長的節日,從正月初一開始,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其實,最早的春節并不是指歲首,而是立春之節,也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而農歷歲首和四時節序基本是同步的,立春與歲首前后相差不了幾天,所以人們在慶賀新年的同時也會喜迎新春。慢慢的,春節,就成為了“新年”,也就是一年的開始。那么,到底什么是“年”呢?年,是時間概念,也是計時單位。原始的祖先并沒有“年”的概念,后來由于社會進化和生活需要,才逐漸從實踐中總結出測定時間的***?!妒酚洝v書》中有記載:顓頊時設“火正”官,帝堯時又設立羲和之官,以“明時正度”指導農業生產。所以“陰陽調、風雨節,茂氣至,民無夭疫”。這種以觀測天象來確定四時季節的方式叫“觀象授時”。夏代根據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出沒來定時月,并用天干紀年,商代已用干支紀日,在殷墟甲骨卜辭中還有十二個月名。但是,“年”的名稱出現卻比較晚。《爾雅》記載,堯舜時稱年為“載”,夏代稱年為“歲”,商代改為“祀”,一直到周代才稱為“年”。那么,“過新年”的概念是從什么時候有的呢?相傳帝舜繼承天子時,帶領人們祭拜天地,于是人們便把帝舜繼位的那天定為新年的第一天,叫作歲首,這就是夏歷的新年。不過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夏歷的新年在不同時期也有著不同的名稱。先秦時期被稱為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兩漢時期叫三朝、歲旦、正旦、正日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又稱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唐宋元明時又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到了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直到1914年,袁世凱批準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陽歷年首為“元旦”。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將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并規定春節假期,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歷新年。太初歷而且,當時新年的具體日期也不是現在我們普遍認為的正月初一,而是在不斷變動的。夏朝是定在一月初一,商朝時改成了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改到了十一月初一,到了秦朝又把新年提前到了十月初一。一直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開始使用《太初歷》,恢復了夏歷(即農歷),明確規定正月初一為歲首,并把二十四節氣定入歷法。雖然后來的朝代對歷法有過修改,但大多依據《太初歷》,仍然以孟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的第一天。那么,新年的日期我們知道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人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過年”的呢?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已經開始有了新年習俗的萌芽,不過那時候的慶?;顒又饕窃谝荒贽r事結束后,為了報答神靈的恩賜而舉行的祭祀活動。一直到西漢時期,隨著”休養生息“政策的推行,人們的生活開始慢慢好轉,才形成了一系列的節日習俗。后來隨著《太初歷》的推行,被作為新年的正月初一正式確立下來以后,原來各地區不同時間的祭祀和慶?;顒娱_始逐漸統一到新年第一天進行。上次我們說過,除夕守歲的習俗開始于魏晉,周處的《風土記》中就有關于守歲的記載,同時《風土記》中還記載了關于猛獸“年”的傳說。到了唐代,過年的習俗發生了新的變化。從過去的祈禱和神秘的氛圍,開始向娛樂和禮儀的方向轉變。爆竹已經不再用來“辟邪驅鬼”,而變成了人們歡樂和喜慶的方式?!斑^年”的重點也從祭祀轉為了慶祝。拜年帖唐代時,人們登門拜年,還發明了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后來這個形式開始在民間普及,大家改為用梅花箋紙,相互寫“拜年貼”,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梢哉f,從唐代開始,新年真正成為普天同慶的“良辰佳節”。宋代時,人們開始流行過年時吃餃子。宋朝吳自牧在《夢粱錄·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內上壽賜宴》中記載有:“凡御宴至第三盞,方進下酒咸豉,雙下駝峰角子?!边@里的“角子”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餃子。而且,宋代已經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的習俗也逐漸盛行起來。《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钡搅嗣鞒耖g接灶神、貼門神、貼對聯、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等活動可以說是日漸豐富起來。元宵猜燈謎清朝對過年也是非常重視的,宮廷里那天極盡奢華,皇帝會寫福字賜給群臣,過年也會一直延續到元宵佳節才算結束,元宵猜燈謎更是成為了極流行的取樂方式??梢钥闯觯髑鍟r期的新年習俗跟之前的相比又有所不同了,禮儀性和應酬性在加強。人們在新年里相互拜謁,達官貴人流行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講究互贈禮品,相互拜年。在新年期間,舞獅子、舞龍、演戲、說書、踩高蹺等娛樂活動開始出現,讓人應接不暇。這時期,新年習俗已經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成為集中展示中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大博覽會。那么,經過了祭灶、貼門神、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和放爆竹以后,在新年這一天里,人們還要做什么呢?當然是拜年了!大年初一,人們通常會早早的起床,穿新衣戴新帽,收拾齊整后,就要開始出門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了。當然,出門時還要再一次燃放爆竹,就是我們上次說的“開門爆竹”的習俗。拜年接下來就是正式的“拜年”了。通常,晚輩向長輩叩頭施禮,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晚輩,祝其歲歲平安。而同輩親友則是抱拳作揖,施禮道賀。關于“拜年”的起源,有很多種記載。拜年之風在漢代時已經有了,宋代以后開始發展起來。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宋人周煇在《清波雜志》中記載:“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边@可能是“拜年”模式的開始階段。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載道:“京師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明代文學家文征明還有一首《拜年》詩:過年為何又叫“春節”?中國人是從何時開始過年的?古人又是如何過年的呢?點【閱讀原文】,和雅昌講堂「藝」起過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