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人們都是有一些糖尿病這種疾病的,糖尿病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的危害也是比較多的,舌苔阻力小心思,痰濕中主型的這種糖尿病專家一碗蛋羹就能夠及時的調理,那么到底是哪些呢?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解決?
痰濕致糖尿病的病因病機
糖尿病屬中醫“消渴”范疇,傳統認為其病機為“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治療主要側重于補陰,但關于糖尿病與痰濕的關系重視不夠,歷代闡釋較少。傳統診斷消渴病多以“多飲、多食、多尿伴身體消瘦”為特征,但實際臨床中2型糖尿病之形體肥胖者多見,而且“三多一少”癥狀不典型,有時不但未見明顯消瘦,反而僅表現為體型肥胖。《素問·奇病論》日:“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肥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隨著我國飲食結構改變,疾病譜也發生改變,以“陰虛燥熱”為消渴病主要病機的思維模式應隨臨床的實際情況而變通,從而提倡從痰濕論治肥胖型消渴病。《素問·奇病論》指出:“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即佩蘭,入肝脾胃經,可化濕醒脾。肥甘之氣化為痰濕則傷脾;痰濕中阻,滯而不降,郁而化燥則傷胃。脾胃失調,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中焦樞機不暢,津液不布,故引發消渴。因此,對于消渴病兼有胸悶脘痞,納呆嘔惡,形體肥胖,全身困倦,頭脹肢沉,口中黏膩或嘔吐痰涎,脈象多弦滑或濡緩等癥狀者,李富玉常酌加健脾消導之品,但同時還須配合潤燥生津之品,以防化痰祛濕之品過于溫燥,損傷津液。”《素問·通評虛實論》更明確指出本病乃“肥貴人”易患。
典型病例
趙某某,男性,42歲,全身乏力20天余。患者訴7年前查體時發現血糖增高,當時測空腹血糖為:12.3mmol/L,曾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一段時間后患者自行停藥,20天前覺全身乏力沉重感,并伴頭暈、乏力,咳痰,晨起時面部油脂較多,當時測空腹血糖為:17.5mmol/L,刻下見:頭暈乏力,腰酸痛,睡眠可,大便可,小便頻。查體:形體偏胖,面部油脂多,雙眼袋下垂飽滿,視力正常。診斷為:2型糖尿病(痰濕內盛)。
方藥:玉米須50g,桑白皮20g,佩蘭20g,蒼白術各15g,玉竹30g,仙靈脾30g,杜仲20g,茯苓30g,枸杞子30g,玄參30g,丹參50g,川芎30g,葛根50g,陳皮20g。
經上述治療1個月后,復查空腹血糖6.8mmol/L,全身較前有力,面部油脂減少。后多次復查血糖均正常。
分期辨證加減
早期清熱利濕大多2型糖尿病早期表現為肥胖,患者無明顯的多飲、多食、多尿等癥狀,有些患者并無明顯不適,查體時才發現糖尿病。中醫素有“肥人多痰濕”之說,對2型糖尿病我們主要從痰濕論治,《景岳全書·雜癥謨三焦干渴》日:“消渴病,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少有也。”因濕為陰邪,其性黏滯,因此李富玉指出臨床治療濕邪一定要用大劑量的祛濕藥,而且療程一定要足夠,臨床中主要選用二陳湯加減。藥用玉米須、澤瀉、茯苓、陳皮、半夏、蒼術、黃連、玄參、天花粉、甘草、佩蘭等藥物。
中期滋陰祛濕2型糖尿病到中期時表現“三多一少”的臨床癥狀較明顯,常表現為:口微渴,消谷善饑,怕熱汗多或盜汗,手足心熱或五心煩熱,舌瘦紅裂,脈象細數;李富玉指出,此時要注意治痰濕藥不可太過,宜中病即止,以防傷陰液。臨床主要選藥玉竹、女貞子、枸杞子、黃精、玉米須、茯苓等。
后期活血祛痰2型糖尿病后期臨床上以痰濕內阻多見,痰阻胸中,可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變,常見胸悶心痛,口唇紫紺等;痰阻于腦絡,蒙蔽清竅而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志昏迷,可見糖尿病合并腦血管病變。痰濕內阻,經脈失養,不通則痛,則見糖尿病合并神經病變,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痰濕泛溢肌膚,可見并發腎病而出現水腫等,臨床用藥以玉米須、茯苓、紅花、川芎、知母、仙靈脾、丹參、當歸、陳皮等。
討論
糖尿病患者在其發病及病理演變過程中易出現痰濕之邪,同時痰濕又是導致糖尿病的重要發病基礎,為糖尿病眾多合并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病變后期,臟器功能多衰竭,更加重痰濕的形成,使病變日漸加劇,最終導致各種合并癥而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生命健康。總之,糖尿病與痰濕關系密切。痰濕的形成,既可直接影響陰液,痰郁化火又可損傷陰液,更有痰濕日久閉阻經絡,陰津失于輸布,使機體失去濡養而發為消渴者。痰濕既為病理產物,同時又可作為病因導致機體臟腑功能失調,因此對于肥胖型糖尿病各期要從痰濕論治。
及時的按照正確的***來解決糖尿病的癥狀,保證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才是最好的一種方式,所以在生活當中我們一定要按照正確的***來解決,才是最重要的一種改變的方式,保證我們的生活更加的完美,長壽達到非常好的狀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