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煉字佳話。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人們深刻挖掘它深厚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中國獨有的一種充滿智慧的表達方式。民國期間,就發生了許多與漢字有關的史實及逸聞趣事。
故事一:1916年年初的一天,新婚不久的宋慶齡和孫中山在公園散步。兩人一邊走一邊談論著討伐袁世凱的事情。宋慶齡笑著對孫中山說:“逸仙,我想到一個討袁的上聯,你對得出嗎?”
“慶齡,你不是蘇小妹三難新郎吧?說來聽聽。”
宋慶齡輕聲吟出上聯:“或人園中,逐出老袁還我國。”繁體字“公園”的“園”中是袁世凱的“袁”,趕出“袁”換成“或”,便成了繁體字“國家”的“國”。立意深刻,構思又十分巧妙。
孫中山邊走邊想,片刻之后,吟出下聯:“余行道上,義無回首瞻前途。”“余”字換出“首”字,道路的“道”便變成了前途的“途”,和上聯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借聯抒懷,可謂眼界高遠。宋慶齡不禁拍掌稱妙。
同年6月6日,妄圖復辟帝制的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強烈聲討中,憂憤交加,終于一命鳴呼了。
故事二:有一次,張作霖參加一個酒會,席間,一日本名流拿出筆墨請張作霖賞幅字畫。他知道張作霖出身綠林,識字有限,想當眾出他的丑。
不料張作霖胸有成竹,揮筆寫了個大大的“虎”字,然后落款“張手黑”,擲筆而起,眾人一陣喝彩。這時張作霖的秘書湊近告訴他,小聲提醒說:“大帥,你的‘墨’字少個‘土’成‘手黑’了。”張作霖眼珠一瞪說:“我還不知‘墨”字下面有土。這是給日本人的,不能帶土,這叫做‘寸土不讓’。”此語一出,在座之人皆為嘆服。
文人很文,土匪很土[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