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國粹——戲曲,其起源于古代中國原始歌舞,在漢代時期首次出現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戲”,經過晉唐不斷發展演變,從宮廷到平民家庭都出現表演和歌舞相結合的戲曲形式。宋代,“瓦舍”和“勾欄”等眾多市民娛樂場所大量出現,戲曲的發展到達***。元明清時期,中國戲曲越發成熟,戲曲體制發展壯大,越發民間化和通俗化。19世紀前期,獨具中國北方特色的京劇產生;20世紀初,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地方新興劇種在舞臺上出現。如今經過幾千年來的發展,中國戲曲早已品類繁多,影響深遠。
提及中國戲曲,就不得不提到戲曲史上最負盛名的人物之一,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在半個多世紀的舞臺實踐中,他繼承傳統,勇于創新,將中國戲曲文化發揚光大,對中國戲曲藝術發展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以其一生書寫一代傳奇。縱觀梅蘭芳人生歷程,年方16歲便娶妻王明華,婚后育有一子一女,生活平靜而幸福。誰知不久之后,一場席卷而來的蕁麻疹奪去了兩個孩子的幼小生命,同時也奪走了梅蘭芳幸福的生活。
▲梅蘭芳戲曲扮相舊照
孩子的接連夭折使妻子王明華悲痛不已,然而自己已經做了絕育,再也無法添兒誕女。在傳統宗族觀念影響下,王明華忍痛讓梅蘭芳迎娶了福芝芳,后者為梅蘭芳又誕下了兒女,先后五男四女。不幸的是,福芝芳的孩子們也難逃噩運,長子大寶和二女兒也在年幼時雙雙夭折,三兒子梅葆琪自小天資聰穎,深得父親梅蘭芳喜愛,可惜因白喉病年僅9歲便早早離世,不久之后,又有兩個女兒先后去世。喪子之痛,在這個戲曲大師身上竟先后有七次之多,讓梅蘭芳悲痛不已,人生中最大的凄苦莫過于此。雖遭逢巨變,但上天也給梅蘭芳留下其余珍貴念想和寄托。
▲福芝芳與四個孩子舊照
梅蘭芳四子梅葆琛,便是其中之一。雖出身曲藝世家,梅葆琛卻選擇了和父親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梅葆琛出生于1925年,成年后考上了上海震旦大學理工學院,師從建筑設計***,梅葆琛大學畢業時正值新中國建立初期,于是他被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設計院任工程師。在梅葆琛四十余年建筑設計生涯里,他曾參加過中國軍事博物館等數百個工程項目設計,為新中國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梅葆珍與梅蘭芳舊照
梅蘭芳五子梅邵武,是中國著名翻譯家、戲劇家、作家。梅邵武原名梅葆珍,幼年曾在上海讀書,抗日戰爭爆發后隨父親來到香港。香港淪陷后,梅邵武又同父親去往貴陽念書,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考進杭州之江大學機械工程系,然而酷愛文學的梅邵武對理科并不太感興趣,遂沒有入學讀書。一年后,梅邵武又考入燕京大學西語系,主修英語。畢業之后,梅邵武在北京圖書館從事翻譯工作,在工作的數十年里,翻譯了《福爾摩斯探案精選》等眾多優秀作品。鑒于文藝血脈的傳承,梅邵武擔起紀念、研究梅蘭芳戲曲藝術的使命,后半生一直為紀念梅蘭芳的演出和研討會活動而四處奔走。
▲梅葆玥三姐弟舊照
梅蘭芳七女梅葆玥是家里唯一一位長大成人的女性。梅葆玥自小便喜歡表演,渴望長大后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戲曲大家。在父母的精心培養下,梅葆玥一邊學戲,一邊讀書,最后考上了震旦大學教育系。畢業之后,梅葆玥被分配到中國戲曲學校從事國文教學工作,以便于她可以近距離觀摩許多京劇名家的作品。不久之后,在表演方面極具天賦的梅葆玥被調往中國京劇院,開始了自己長達半世紀的演員生涯。
▲梅葆玖京劇貴妃扮相近照
梅蘭芳九子梅葆玖,是梅派藝術的唯一繼承人。梅葆玖相貌清秀,嗓音圓潤,天生就是一個唱戲的好苗子。10歲時,梅葆玖開始學藝,13歲時,便真正上臺演出。在父親的嚴格栽培下,梅葆玖在青衣、花衫、刀馬旦上有深厚的功力,不僅盡得父親真傳,在朱琴心、陶平芝等名家的悉心傳授下,梅葆玖的戲曲功力越發成熟,成為全新一代的戲曲之光。
結語“戲一折,唱盡悲歡離合,人生樂苦又與誰人評說”。曲終人未遠,梅蘭芳先生和其子女為發揚傳承中華戲曲文化,有十分卓越的貢獻,成就了新時代下舊文化改革的謳歌。
參考資料:
《梅蘭芳舞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