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四篇筆記。
書籍分類的重要性作者在這部分提出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為什么那?作者并未回答。反而直接給出了他的分類標準:
大體上把書分為了兩類,一種是虛構的小說類,另一種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書籍。再詳細的分類作者也沒有詳細去講,并且作者認為這第一個規則是特別適用于論說類的書的。
我理解作者的用意是在于明確了書籍的分類,你就會知道這本書大體方向,會有一個大致的總體印象。但關于這部分內容其實寫的有點凌亂的,作者并沒有講清楚書籍的分類。那么書籍到底該如何分類?分成虛構,非虛構類是否就可以了,還是說,非虛構類要繼續細分那?
實用性VS理論性作者在這一章節中把論說性的書分為了實用性,理論性兩類,并對這兩類書做了定義:
實用是與某種有效的做法有關,而理論所關注的是明白或了解某件事。
理論性的書又可以細分為了三類,分別是歷史,科學和哲學。
作者認為歷史的本質就是口述的故事,這個洞察讓我挺驚訝的,不過細想下來確實如此,我本身就挺喜歡歷史,尋思著喜歡的原因在于,歷史確實是由一個個人物的故事組成的,讀歷史可以在短時間里看到過往許許多多歷史人物的一生歷程,這種俯瞰的視角讓人很過癮。
不過就像作者所說的,歷史學家在描述歷史時通常帶有個人色彩,所以歷史要找多個視角來印證著讀。
接下來作者講了科學與哲學的區別,一本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的話,那就是科學書,否則就是一本哲學書。于當下來講,能讀,愿讀哲學書的少之又少,而科學書的受眾也比較小,所以,這個分類我就略讀了。
作者最后強調了對一本書做分類的目的,不同的書又不同的讀法和注意事項,所以,需要我們在讀之前就要先了解。
這一章的內容跟第三篇的內容是相關的,作者在第三篇詳細講了每種分類書的讀法,注意事項等,只是第三篇中的分類跟這一章的呼應性不好,感覺這一章關于書的分類作者其實并沒有講得很清楚。
到底如何分類讀完第六章之后,我大體知道了作者的分類,但同時一個問題浮現在心頭,如果是我,該如何給一本書分類那?
我想到了復雜二分法,用有趣是否和有用是否來做兩個維度,四種類別的劃分。
無用和無趣的肯定不用看了。既浪費時間又沒有收益花那時間干嘛那?
有趣又有用的很少見,我認為一些好的歷史讀物,和經典的小說是屬于這個類別的,可以多看,反復看。
有趣而無用的是特別吸引人的,比如各種網文小說這類,過去花了很多時間在看這上,現在想想真是有點后悔啊!好在現在已經越發不能容忍這類讀物了。
無趣又有用的是大多數,比如各種教科書,以各種論說性的經典之作。其實大量時間應該花在讀這類書上,這也是反復去讀,去實踐才會有收獲的。
作者在書中談到的論說類書籍絕大部分都要歸入無趣有用的書,即便在這個范疇內書的種類依然很多,選擇讀哪一類還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