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樣的熱鬧場面,生氣的除了林則徐,同樣也有義律。
因為這時候紅火的***貿易,和原先這些被林則徐治慘了的英國商人們,真心關系不大。
海面上已經各種派系混雜,大小走私團伙聚集,全是大型船只,比廣東水師的實力強大的多,吃住也全在船上。以《澳門月報》的記錄:“沿海一帶從事于這非法交易的船只,為數之多,堪與以前任何時期相比擬,甚至還要更多些。”
也就是說,轟轟烈烈的虎門銷煙,銷的固然解氣,卻其實激活了更紅火的***貿易。
《劍橋中國晚清史》的評語,更是一針見血:盡管采取了拘留、逮捕和查封等狂熱的行動,林欽差鏟除***惡習的計劃并未成功。”
為啥會鬧到這地步?一個公認原因,就是腐敗。
一百多年來,清***多次痛下決心,查禁***,可每一次的結果,卻是越嚴厲查禁,***越流行,重要助推,就是腐敗惹的禍。
參與***貿易走私的,從沿海的水師,到各地的關卡,早就是個勾搭連環的網絡。雖然從能力說,林則徐已經是佼佼者,在廣州也進行了強力的查禁,但一個人的力量,終究還是有限的,禁的住眼皮子底下,卻禁不住眼皮子外面。
想想虎門銷煙的場面,連銷煙都要嚴密監控,儲存***的倉庫都有人來打劫,就知道當時***的流毒情況,是超乎想象的嚴重。
如此嚴重的腐敗局面,放在禁煙這件事上,就是摁下葫蘆起來瓢,既然是岸上不行,那就躲到船上去,你林則徐除非是神仙,處處都可以抓到,否則能奈我何。
而就在林則徐殫精竭慮的時候,北京那邊又打來了一記黑槍。道光帝下了一道嚴諭:“嗣后拿獲吸煙人犯,不準以呈繳煙膏煙具入奏。”
這道圣旨表面說來,是抓來吸毒者,不許再呈交煙具,但一個信號就是:禁煙的力度,又放松了。
為啥會突然有這個圣旨?因為查禁煙具這事,一直在清王朝內部,反對聲就極大。
就連一直協助林則徐禁煙的鄧廷楨,對這事都曾經有微詞:“譬如禁茶,茶碗收盡,還可以以這個水盅為飲具,盡絕吸食***,只收繳煙具根本不是辦法。”(梁廷枏:《夷氛聞記》
不讓喝茶,難道你把茶杯收走就完了?人家換個杯子不照樣喝?
這樣的觀點,在清王朝內,絕不是少數。而且虎門銷煙期間,林則徐的聲望如日中天,道光皇帝很高興,下令各省都效仿,一開始查禁***的活動十分火熱,沒多久就雞飛狗跳,這是個技術活,沒林則徐那幾下子,基本收不上幾斤煙土,反而鬧出不少亂子。
鬧到受不了了,官員們就喊苦,求道光帝松一松。偏偏道光皇帝這人,最大毛病就是耳根子軟,也就順水推舟松了下:煙具就不要送了。
可他一松,林則徐可就苦壞了,立刻氣呼呼上了個奏折:“濱海愚民,無知誤會,近日紛紛傳播,轉謂煙禁巳弛,有槍有土,仍聽存留。前此赴鄉查訪之紳耆,輒被鄉民恃頑抗拒,謂巳奉旨免繳,何得多事.”
朝廷一松口,下面就反彈,***這事,半點都不能松。
在整個禁煙行動中,比這件事大的多的麻煩,林則徐都遇到過,可反應如此激烈,不惜和道光帝唱對臺戲。原因其實正在其“煙禁已弛”四個字。
如果說英國會不會打仗,是林則徐頭頂的魔咒,那么“煙禁已弛”,就是林則徐心底里最大的擔憂。
因為這四個字,代表了清***內部一個禁煙派:弛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