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情人网-亚洲情人-亚洲欧洲综合-亚洲欧洲自拍-欧美专区亚洲

reader是什么意思中文(reader是什么意思中文翻譯)

  • 生活
  • 2023-04-28 12:11

本文來源:中國網

轉自:中國翻譯研究院

摘要:一代學術宗師陳寅恪先生曾于上個世紀40年代受聘于香港大學和牛津大學擔任ProfessorofChinese。由于中英職銜體系的差異,陳寅恪這一海外教席如何定名一直存在問題;此外,和陳寅恪學術生涯產生過交集的修中誠和李約瑟兩人的職銜Reader同樣譯法混亂。本文通過梳理剖析上述三位學者職銜的漢譯,對英制學術體系中Professor和Reader的譯名進行探討,希望能對譯名的規范和統一有所裨益。

關鍵詞:英制;學銜;譯名:Professor;Reader;陳寅?。盒拗姓\;李約瑟

1.引言

作為蜚聲中外的歷史學家,陳寅恪的學識與史學思想為后人豎起了一座難以企及的豐碑。陳寅恪先后在清華大學、國立臨時大學①、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成都)、嶺南大學、中山大學等名校擔任教授,還一度受聘于牛津大學。然而,由于對英國學術體系中Professor和Reader這兩個職級理解不到位,對這位“教授中的教授”以及和他有過學術交往的修中誠、李約瑟等人職銜的翻譯,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Professor和Reader譯名的混亂,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術交流和譯名的規范統一。厘清這兩個術語的邊界,為其確定譯名,勢在必行。

2.英制學銜Professor的譯名

眾所周知,目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學銜制度,形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體系和以英國為代表的英聯邦體系兩大分野。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大陸高校受前者影響較大。因此,對于英聯邦體系中的部分學銜如何漢譯,常常遭遇尷尬。陳寅恪在香港大學及受聘但終未就任的牛津大學所擔任職銜的譯名,就遇到了這個問題。

2.1陳寅恪在香港大學的學銜

1940年暑假,陳寅恪赴英未能成行,滯留香港。一直到1941年12月香港淪陷,陳寅恪先后擔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②和講座教授。關于這段歷史,蔣天樞(1997:127)和陳流求(2010:158)都只提到陳受聘客座教授(visitingprofessor),對陳寅恪擔任講座教授,均未提及。其實,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網站“系史”中明確講到了這一點:

In1935,ProfessorHsuTi-shanfromYenchingUniversity,Beijing,wasappointedthefirstProfessorofChinese.Atthattime,thecurriculumconsistedofChineseliterature,ChinesehistoryandChinesephilosophy.ProfessorHsupassedawayinAugust1941,andProfessorTschenYin-koh(ChenYinKo)wasinvitedtotakeoverthevacantchairinSeptember1941,whichheheldforonlyaveryshorttime…

(http://www.chinese.hku.hk/main/school-history/)

曾曉華在考證香港學術職銜的譯名時,將這段話翻譯如下:

一九三五年,來自燕京大學的許地山教授,獲委任為本院首位中文講座教授。彼時的中文課程,涵蓋文學、歷史、哲學。一九四一年八月,徐教授遽然辭世。同年九月,陳寅恪教授接掌中文系一段非常短的時間。

第一句中的“ProfessorofChinese”翻譯成“中文講座教授”是非常準確的。因為按照英國傳統,一個學系設有一位講座(Chair),擔任此位置的人便是“教授”(Professor),也稱“講座教授”;自Professor而下,依次為Reader,SeniorLecturer和Lecturer,一共四級。

李天安和祝寶奇(2003)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但并未用“講座教授”為英制的Professor正名:

Professor教授是英國大學里的最高學術職稱,往往附有具體學科的名字,如ProfessorofHumanGeography(人文地理學教授)、ProfessorofInternationalTradeLaw(國際商法教授)等。這是因為英國大學傳統上每一學科只有一位教授,以保障其最高學術權威地位。

考慮到國內大學一個系部動輒數十位教授的現狀,我們認為,有必要做一區分,將英國學術體系中的“Professor”統一翻譯為“講座教授”。據此,下文中陳寅恪和霍克思在牛津大學的聘職Prof.ofChinese,準確的翻譯應該是“漢學講座教授”,而不是模糊的“漢學教授”③。畢竟,對不諳相關歷史和學術背景的中國讀者來說,“漢學教授”和“法學教授”、“數學教授”并無二致,只是某一學科的教授而已。

許地山去世后,陳寅恪曾短暫“接任中文講座教授”(takeoverthevacantchair)這一史實,卞僧慧(2010:205)在援引他人對陳寅恪的相關回憶時注意到了:

至八月四日,以系主任許地山教授不幸逝世,大學當局乃請陳師繼為主任。(慧按:為主任教授,行政管理由他人負責)

卞僧慧按語中提到的“主任教授”④實則為“講座教授”。一般來說,“講座教授”兼任系主任。陳寅恪在港大擔任講座教授(中文系主任)期間,行政事務確實另有他人分擔,陳君葆1941年8月14日的日記中就有相關記述:

傅士德教授邀往談話,他問我關于中文教授繼任人的意見,我說,就中國歷史說自然以陳寅恪為最理想而且合適,至于行政方面仍以季明先生補缺為宜,他說很對,便決定如此向當局提出。(陳君葆,2004:21-22)

可見,陳寅恪在港大受聘的職銜先后為“客座教授”和“講座教授”兩種,二者的學術身份截然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2.2陳寅恪受聘牛津大學的學銜

英國的牛津大學于1876年建立了漢學講座(ProfessorofChinese),首任教授是曾于1839年來華傳教、后來擔任英華書院院長的理雅各(JamesLegge)。

陳寅恪于1939年應牛津大學邀請,擔任第四任Prof.ofChinese,即“漢學講座教授”。據陳寅恪1967年12月第七次交代底稿:“彼時接到英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之聘,欲將啟程,因第二次歐戰爆發,不能去”(蔣天樞,1997:119)。處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陳寅恪抑或想將這一殊榮做低調處理,抑或遵循前例,用了“漢學教授”這一譯法,而后人有義務將歷史還原,還“Prof.ofChinese”“漢學講座教授”的真面目。

令人遺憾的是,國內絕大部分文獻如吳學昭(2014:212)、陳流求(2010:151)、蔣天樞(1997:118)、沈迦(2013:438-441)⑤、岳南(2008:152-153)、程美寶(2000)等均沿襲了“漢學教授”這一譯名。

其實,蔣天樞(1997:118)借他人之口,提到了“牛津特別講座”:

著名女史學家陳衡哲評之曰:“歐美任何漢學家,除***和、斯文赫定、沙畹等極少數人外,鮮有能聽得懂寅恪先生之講者。不過寅公接受牛津特別講座之榮譽聘請,至少可以使今日歐美認識漢學有多么個深度,亦大有益于世界學術界也?!?/p>

蔣天樞在正文中并未采用這一頭銜,仍然使用“漢學教授”,陳寅恪與“講座教授”這一譯法就此擦肩而過。此外,一些報導將陳寅恪的職銜簡單稱之為“正教授”,也不確切。例如,1949年1月20日,陳寅恪到達嶺南大學的第二天,《嶺大校報》就登出了“本校聘請到名教授陳寅恪”的消息,報導稱:

……1942年由牛津大學聘為正教授,此為我國罕有之榮譽。(陸鍵東,1997:19)

于1960-1971年擔任牛津大學漢學講座教授的霍克思,相關研究對他的這一職銜同樣認識不清,稱其為“終身教授”、“教授”和“漢學教授”:

當年霍克斯為了翻譯《紅樓夢》辭去了牛津大學的終身教授職務。(鄢秀,2003:58)

其間為了專心翻譯,盛名之下的霍克斯更是辭去了具有極高榮譽的牛津大學教授一職。(李菁,王煙朦,2015:54)

1959年36歲,(陳寅?。┙犹娴滦q擔任牛津大學漢學教授(Prof.ofChinese)至1971年止。(王麗耘,2011:81)

Prof.(ofChinese)譯為“教授”、“漢學教授”,其不當之處上文已有詳細分析。鄢秀文中提到的“終身教授”同樣失之于籠統模糊。美國的職稱評定體系“非升即走”,年輕博士在大學任教滿六年,即可申請終身教職,獲得副教授職稱者就可稱為“終身教授”,這與英制Professor講座教授的學術地位并不對等。

把英國職銜體系中Professor的譯名確定為“講座教授”,還在于這一系統中緊隨其后的Reader才和我們慣常使用的“教授”銖兩悉稱,職位對等。因此,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講座教授”這一譯名的提出也是出于術語系統性的考慮。

3.Reader的譯名

和陳寅恪的學術生涯有過交集、對陳寅恪擔任牛津大學漢學講座教授起到過推動作用的兩位學界人物ErnestRichardHughes(休斯,中文名修中誠)和JosephNeedham(李約瑟),兩人均為“Reader”。這一學術職銜形形***的翻譯,同樣讓人困惑。

3.1修中誠、李約瑟的學銜翻譯

根據陳流求(2010:171,181)的記載,修中誠曾先后到廣西和成都與陳寅恪商討赴牛津事宜,國內的研究者將他的職銜“Reader”,翻譯成“教授”、“副教授”、“高級講師”和“講師”四種。

1.教授

潘光旦在“‘四海窮愁龍戰秋’三首”的題記中寫道:

老友牛津大學修中誠教授因中英文化交誼事來聘,中秋節下鄉小住三日,暢論儒家思想,臨別賦贈三絕,謹以其譯名為韻。(潘光旦,2000:20)

2.副教授

1937年6月,他(指錢鐘書)將論文送呈兩位考官,一位是LeonardRice-Oxley,基布爾學院的英語語言與文學導師(Tutor),另一位是修中誠(ErnestRichardHughes),林肯學院的中國宗教與哲學副教授(Reader)。(王廣祿,吳楠,2014)

1939年春,……陳寅恪收到牛津大學漢學教授聘書,請其赴牛津主講漢學,對方已安排該校漢學家休斯副教授充任其副手。(岳南,2008:152-153)

3.高級講師

住在“半山小筑”時,曾有一位英國人修中誠先生,牛津大學的中國宗教和哲學高級講師,應邀來家做客,并進午餐。(陳流求,2010:171)

英國牛津大學漢學***高級講師(reader)休斯先生到聯大來進修時,要求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梅貽琦校長……請邵循正先生做休斯的導師。(李賦寧,2005:64)

4.講師

1939年,在漢學講座教授空懸的情況下,由時任中國哲學和宗教講師的修中誠(ErnestRichardHughes)主持,進行了牛津大學漢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創立了漢學科(ChineseHonourSchool),確定本科四年制的課程內容和考試***,設置正式學位。(楊國楨,1995:5)

1945年10月,霍克思回到牛津,利用原獎學金轉入東方學系漢學科(anHonoursSchoolofChinese)學習。在前倫敦會士修中誠(ErnestRichardHughes)講師指導下專攻中文,成為牛津漢學科招收的第二位學生。(王麗耘,2011:74)

也有以模糊的“教師”代替其職銜:

5.教師

他(指向達,本文作者注)因牛津生活昂貴,寄居休斯(ErnestRichardHughes)牧師家。休斯中文名字叫修中誠,原是英國倫敦會教士,1911年到中國,在福建汀州傳教18年,后在上海中華基督青年會任職,兩年前回到英國,任母校牛津大學中國宗教和哲學教師。(吳學昭,2008:118)

修中誠學術頭銜譯名的混亂令人咋舌,和陳寅恪牛津聘職有間接關系的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同樣遭此厄運。1943年,李約瑟和牛津大學講座教授陶育禮到中國考察科學和學術現狀,并受聘為中研院通訊研究員。作為回禮,陶育禮也聯合湯因比和庫克提名陳寅恪入選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陳懷宇,2013:65)。同樣擁有Reader職銜的李約瑟,其職銜翻譯有“教授”和“高級講師”兩種:

1.教授

1944年(應為1943年,筆者注),英國科學史家、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JosephNeedham,1900-1995)考察戰時的中國大學,說了許多好話,如稱浙江大學是“東方的劍橋”。(陳平原,2015:68-69)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李約瑟(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家)和陶德斯(Dodds,牛津大學古希臘學家)兩位教授就作為英國文化交流學者來到中國;從此,他就迷戀上了中國的科學和文明,以之作為此后自己終身的事業。(何兆武,2007:202-203)

竺可楨的日記中提到李約瑟時,也多次稱其為“教授”。1942年10月6日的日記中寫道:Prof.EricRobertsonDodds陶育禮(Greek)ofOxfordandProf.JosephNeedham李約瑟(Chemistry)cometoChinashortly.(竺可楨,2006:409)

如果說竺可楨當時可能還不知道李約瑟的職銜為“Reader”而誤用“Prof.”,那么在11月份及之后的日記中,竺可楨對李約瑟的學術稱謂做到了正本清源,冠之以Reader頭銜:閱報知英國牛津大學Prof.E.R.Dodds陶育禮為牛津Regius欽定希臘文教授,繼GilbertMurray默里之后,系Irish愛爾蘭人,目的在調查中國之教育,年49,劍橋大學生物化學ReaderJosephNeedham李約瑟,年42,為惟一英國科學家能以中文討論中國哲學(者),來華擬教科學史。(竺可楨,2006:431-432)

中文則用“教授”稱之。如翌日的日記中,有“寄杭立武函,為E.R.Dodds、J.Needham二教授事”(竺可楨,2006:432)之記述;1943年12月17日,則有“美國Eaton教授。英國李約瑟教授”(竺可楨,2006:689)之日記正文前的關鍵詞梗概。

2.高級講師

實際上,我們只要稍微翻閱王國忠先生的《李約瑟與中國》,可知英國文化委員會(TheBritishCouncil)派遣劍橋大學的高級講師(Reader)李約瑟和牛津大學講座教授陶育禮組成英國文化科學赴中國使團。(陳懷宇,2013:65)

3.2Reader究竟應該怎么譯?

修中誠和李約瑟學術頭銜Reader的翻譯如此五花八門,讓讀者一頭霧水。Reader譯名的混亂,源于英美學制的不對稱(詳見表一)。香港各大學的職銜體系最早是按照英國的大學體系建立的,正如表一所示,Reader很難在美國的大學職稱體系中找到一個對等的詞。曾曉華(2015:14)對此感慨道:“英美同文同宗,要表達同一概念,尚且不易。要把Reader迻譯到中文,困難可想而知”。

表一:英美學制之比較(曾曉華,2015:14)

困難歸困難,曾曉華最終將Reader定名為“教授”。曾曉華(2015:16)指出,Reader譯為教授,不僅因為約定俗成(1979年香港大學編寫的《英漢大學常用語詞匯》中,Reader就譯做“教授”⑥),更因憲制權利的考慮(Reader享有類似Professor的權利,其中一項便是教務委員會Senate的被選舉權);此外,2010年香港大學向立法會提交大學條例修訂草案,條文中的Reader(原文)以“教授”(譯文)呈現,可見把Reader譯為教授,已有法律的基礎。金圣華(2008:58)也指出,目前香港通用的制度是英美合璧的,除了保留原有的“講座教授”名銜之外,自Reader開始,一律改稱為Professor,AssociateProfessor,AssistantProfessor,即“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以免在外地引起不便與誤會。這里同樣清楚地表明,Reader對應美制中的Professor。

***講得更是直截了當:BothreadersandprofessorsintheUKwouldcorrespondtofullprofessorsintheUS.(Wikipedia,2015)

由上表可見,Reader很明顯要比同屬英國學銜體系中的SeniorLecturer(高級講師)和Lecturer(講師)、美制中的AssociateProfessor(副教授)和AssistantProfessor(助理教授)分別高出一至兩個級別。因此,“講師”、“高級講師”⑦、“副教授”、“教授”四種“Reader”的譯法中,只有“教授”這一譯名是準確的。

上述諸多譯例中,費孝通、竺可楨、何兆武、陳平原等學者都曾負笈歐美,問學海外,對國外學術體系自然十分熟稔,因此能恰如其分地將“Reader”譯為教授,這些都為該譯名的成立提供了強有力的語料佐證。

3.3Reader是“準教授”嗎?

目前,很多英語詞典采取了一種折衷的處理辦法,把Reader翻譯成“準教授”,詳見表二:

表二:詞典中Reader的“準教授”譯名一覽

“準教授”這一譯名很有可能受到日語的影響。香港《語文建設通訊》雜志關于Reader譯名的系列討論中,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朱一星先生指出,過去長時期,日本大多數大學采用“教授,助教授,專任講師,助手”這樣的系列名稱,大概因為“助教授”常被直譯為AssistantProfessor,在北美被誤認為“助教”,一些教會系大學就使用“準教授”(英譯AssociateProfessor);日本***也在2006年修改有關法律,從2007年4月1日起大學的“助教授”一律改稱“準教授”,相關法律也明確2006年以前的“助教授”職歷,全部相當于“準教授”職歷(英譯同樣為AssociateProfessor)。(《語文建設通訊》編輯部,2014:51)

《語文建設通訊》編輯部(2014:51)指出,“準教授”這一譯名存在兩個問題:1.日本的“準教授”意思是“AssociateProfessor”,那末日語“準教授”便是漢語的“副教授”,何須引進“準教授”?

2.日本的“準教授”是否又相當于英制的“Reader”?按照香港中文大學的翻譯,“Reader”中文便稱“教授”。(《語文建設通訊》,2014:51)

綜上所述,上述英漢詞典中的“準教授”譯名若來自日語,則存在重復引進概念(associateprofessor已有“副教授”之譯名)、與通用譯名不符(Reader香港諸大學統稱“教授”)兩個問題;如果屬于自創的譯名,則很容易和日語的“準教授”(AssociateProfessor)相互混淆。因此,把“準教授”作為“Reader”的譯名值得商榷。根據本文的討論,英漢詞典可以將Reader釋義為“(英國Professor,Reader,SeniorLecturer,Lecturer四級學術職銜體系中低于最高一級“講座教授”的)教授”

4.結語

在外來職銜的翻譯方面,我們既要防止利用洋頭銜來拔高自己,如將viceprovost翻譯成“副校長”,而不是“協理學務副校長”、“協理首席副校長”或“校長助理”(金其斌,2015);但也不能由于英美學制的差別及認識上的不足,走向另一個極端:將陳寅恪所擔任的ProfessorofChinese含混翻譯為“漢學教授”,而不是恢復本來面目“中文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或“漢學講座教授”(牛津大學);抑或將與美國學制中Professor對等的Reader等而下之,誤譯為“副教授”、“高級講師”甚至“講師”。在學銜的譯名問題上,真正做到“名”副其實、實至“名”歸,譯者還需努力。

基金項目:本文為筆者主持的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學科共建項目“港臺當代翻譯家群體翻譯思想研究”(GD13XWW06)之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郭長城在臺北的舊書攤上曾接觸到陳寅恪1948年托寄到臺灣的一批物品,其中就有一張印有“國立臨時大學教授陳寅恪”的名片??梢姡愐芜^教職的大學中應加上“國立臨時大學”一項。參見郭長城(2014:4)。

②時任中英文化協會總干事的杭立武在和清華校長梅貽琦商量陳寅恪在港大的薪金支付問題時,用的是“客籍教授”:中英文化協會為促進香港大學與國內大學之關系,經與該校商定,資送陳寅恪先生為客籍教授。(黃延復,1999:373)

③趙毅衡(2001:48)提到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曾擔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學教授一職時,特地在漢學教授后加了以下括注:英制大學,每個學科只有一名教授,此人應為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兼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結合上文的討論,此處的“漢學教授”和下文提到的“主任教授”更嚴格的學術稱謂都應該是“(漢學)講座教授”。

④無獨有偶,在許地山“信仰底哀傷”一文“翻譯札記”中,史志康(2015:51)將這位陳寅恪港大中文講座教授的前任同樣冠以“主任教授”頭銜,稱許地山“1935年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教授”。

⑤讓人費解的是,沈迦在提到陳寅恪牛津席位的幾位前任(理雅各、蘇慧廉)時,用的都是“漢學講座教授”(2013:352,355),而到了“接棒”的陳寅恪這里,“講座”兩字不見了蹤影。

⑥《英漢大學常用語詞匯》的編者劉靖之(1990:201)指出,一九七三年,港大和中文大學同意將ChairProfessor譯為“講座教授”,將Reader譯為“教授”。

⑦高級講師在我國屬于中等學校職稱序列,作為“Reader”的譯名顯然不合適,容易引起誤解。

參考文獻

[1]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陳懷宇.1944年陳寅恪當選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始末[A].余英時,等.陳寅恪研究:反思與展望[C].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62-74.

[3]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二:1941-1949)[M].謝榮滾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4]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筼[M].北京:三聯書店,2010.

[5]陳平原.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6]程美寶.陳寅恪與牛津大學[J].歷史研究,2000(3):152-164.

[7]宮齊.ENCARTA英漢雙解大詞典[Z].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

[8]郭長城.陳寅恪抗日時期文物編年事輯[A].郭長城,等.陳寅恪研究:新史料與新問題[C].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57.

[9]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0]黃延復.關于陳寅恪四十年代初滯港前后的一些史料[A].張杰,楊燕麗.追憶陳寅恪[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371-376.

[11]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Z].趙翠蓮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2]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3]金其斌.viceprovost是“副校長”嗎?——兼談“provost”的譯名[J].東方翻譯,2015(3):84-87.

[14]金圣華.齊向譯道行[M].臺北:三民書局,2008.

[15]李賦寧.學習英語與從事英語工作的人生歷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16]李菁,王煙朦.《紅樓夢》英譯本研究的副文本視野——以霍譯本為例[J].東方翻譯,2015(4):50-56.

[17]李天安,祝寶奇.英國大學體制、職稱、學位的漢譯需要正規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08-25.

[18]劉靖之.泛論大學用語之中譯[A].劉靖之.翻譯論集[C].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200-207.

[19]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20]麥克米倫出版公司.麥克米倫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楊信彰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1]潘乃穆,潘乃和.潘光旦文集(第十一卷)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2]沈迦.尋找?蘇慧廉[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3]史志康.“主義”滅絕靈感[J].東方翻譯,2015(6):50-54.

[24]王廣祿,吳楠.推進“錢學”研究深入開展[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06-14)[2015-

12-31].

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gdxc_1652/201406/t20140613_1210446_1.shtml.

[25]王麗耘.大衛?霍克思漢學年譜簡編[J].紅樓夢學刊,2011(4):71-117.

[26]吳學昭.聽楊絳談往事[M].北京:三聯書店,2008.

[27]吳學昭.吳宓與陳寅?。ㄔ鲅a本)[M].北京:三聯書店,2014.

[28]鄢秀.D.Hawkes與中國語文[J].語文建設通訊,2005(75):54-58.

[29]楊國楨.牛津大學中國學的變遷[J].中國史研究動態,1995(8):4-9.

[30]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31]英國柯林斯公司.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姚乃強等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2]《語文建設通訊》編輯部.準將、準教授、HanyuPinyin準文字[J].語文建設通訊,

2014(105):51-52.

[33]岳南.陳寅恪與傅斯年[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4]趙毅衡.我的老同事莊士敦[J].萬象,2001(9):47-57.

[35]曾曉華.論學術職銜的翻譯:以英國和香港學制為例[J].語文建設通訊,2015(107):13-26.

[36]竺可楨.竺可楨全集(第8卷)[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6.

[37]Wikipedia.Reader(academicrank)[EB/OL].(2015-10-03)[2016-01-03]

https://en.***.org/wiki/Reader_(academic

_rank).

[作者簡介]金其斌,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雙語詞典研究。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免费看 |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九 | 黄色污片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第一页 | 日韩综合第一页 | 羞羞视频在线播放 | 天堂成人av | 国产高清在线看免费视频观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蜜 | 亚洲小视频网站 | 羞羞视频入口 | 欧美在线免费播放 | 五月天激激婷婷大综合丁香 |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9 | 在线观看日韩视频 | 色婷婷影院 | 五月婷婷激情 | 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 最近中文字幕无吗免费版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网 | 五月婷婷丁香在线 |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第一区 | 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在线视频 | 免费免费啪视频在线观播放 | 久热国产精品 |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xxxx新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真实自拍 | 俄罗斯三级最新电影 |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 | 欧美日韩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选择影院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 精品在线小视频 |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