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們要引入心理學中的感覺(Sensation)、感知(Perception)的認知框架。
一個人從肉體的角度,去認識一樣事物,從認知產生的角度啦看,首先會產生感覺(Sensation),但是,僅僅有感覺,人并不知道這種感覺(Sensation)背后的意義。在感覺(Sensation)的基礎上進行感知(Perception),就能認識感覺(Sensation)背后的意義。
第二,我們必須引入【重疊結構世界】的框架,因為儒、釋、道的論述都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的背景基礎上,不引入【重疊結構世界】的框架,這幾個概念根本就講不清楚。
在【重疊結構世界】的框架內,完整的人體有三層人體組成,如上圖,最外一層是肉體(甲骨文人字),中間一層是本體(甲骨文身字),在本體里面的真正的我(古漢字思字,佛經中的真如自性)
我們先理解一下,這兩大框架,如果理解了,我們就可以來定義這個幾個概念了,肉體上所有的【感】都是【感覺】,這種【感覺】=感覺(Sensation)+感知(Perception)
拋開肉體、甚至本體,接收外在之物的【感】,都是【感應】=感知(Perception)
排開肉體、身體,對內在真正自己(真如自性)的【感】,也就是《心經》的【觀自在】的【觀】,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感知(Perceive)內在自己】。
所有的【感覺】、【感應】、【感知(Perceive)內在自己】都是【感受】。
把這個幾個概念都界定清楚了,我們來重點聊聊【觀】字。現在流行的冥想中,很流行【內觀】,因為《心經》中有【觀自在】的概念,加上現代【觀】字就是看的意思,所以,大家就以為在冥想中,閉起眼睛就是“看”。
因為有【意識影像】的存在,所以,不管是外在意識,還是內在意識,都能在冥想中“看”到畫面,所以,理所當然就認為【觀】就是“看”,于是,大家在流行中都熱衷于在冥想中“看”。
如果,大家熟悉《楞嚴經》一定知道,在《楞嚴經》的最后,釋迦摩尼佛特意講了這類“看”的危害,這里我們不嚇唬大家,各位自己抽空好好看看《楞嚴經》,這是一部很好的佛經,一開頭講了【重疊結構世界】,最后講了在入靜、入定的過程中,不要“看”的問題。
言歸正傳,我們這里要重點與大家分析一下,【觀自在】的【觀】為什么不是“看”的意思。
我們就從字義上來看,如果【觀】是“看”的意思,那么,【誰】在“看”自在呢?
答案只能是【自在“看”自在】。
于是,問題來了……
如果沒有平面的反光體,比如鏡子、水面、銅鏡之類東西,誰能看到自己嗎?
同樣,我們向內“看”內在真正的自己能看嗎?
也是“看”不到的!
所以,【觀自在】的【觀】不是“看”的意思,就是一種感知(Perception),拋開肉體、本體向內感知(Perception)內在真正的自己。
【觀自在】的真正含義就是去感知(perceive)自在。
那么,這種【觀自在】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誠意】,把內在意識收回來,并且強大起來,不在被外在意識帶走。
對于身處【重疊結構世界】的生命來說,內在的真正自己,我們自己只能感知(perceive)到,是“看”不到的,所以,不要在冥想中熱衷于‘看’什么,而是要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于向內去感知(perceive)自在:真正的自己。
其實,在冥想中的“看”,說到底是外在意識在“看”,內在意識還沒有收到位(用心經的話來講,就是行不深),還沒有真正強大起來,一旦強大起來,就不會熱衷于“看”什么了,這都是【意不誠】的結果。
歡迎關注心智玩家:玩,是人類天賦的學習模式,進入玩的模式,才能發揮最大的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