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行業初創時,只有大陸鴿、小飛鴿、千鶴、綠源、小羚羊等幾個品牌。后來通過多年的發展,行業高峰時期品牌數量多達1700余家,2019年新國標執行以后,品牌數量銳減一半。2021年行業分化還會加劇,電動車價格將進一步下探,7成品牌將會消失。
電動車行業經歷幾輪大洗牌之后,已經形成了以愛瑪、雅迪、臺鈴為首,新日、小刀、金箭、綠源、新蕾為重要力量的行業頭部品牌群。他們占據了行業60%左右的銷量,其他幾百個品牌僅占據了40%的市場份額。
2021年1月“槍聲”再起,愛瑪、雅迪率先開打,推出了799元以舊換新的政策,超低的價格,超強的品牌效應,已經在市場形成了巨大鯰魚效應。那些原本安逸的區域中小品牌,面對外來的強勢競爭,不得不起身迎戰。
首先是渠道之戰,雅迪率先放棄區域獨家代理制度,在廣東很多地區搞一街多商,很多經銷商放棄原來的品牌開始做雅迪。短短的3公里街道之上至少7家雅迪電動車,這就對于其他品牌形成了合圍之勢。
其次是產品之戰,大品牌一方面推出高端車型,拉升品牌高度。另一方面又搞“大放水”,大量的千元低價車涌入市場,使得原本憑借低價優勢的電動車品牌逐步退出市場。
最后是營銷之戰,這是大廠的最核心的武器,誰掌握了營銷,誰就掌握的市場的話語權。愛瑪、雅迪、臺鈴每年數億元規模的營銷投入,在網絡、各大綜藝節目、地方頻道、高鐵、高速、公交、交通站點進行地毯式的“心智轟炸”,不但抓住了行業的眼球,也極大抓住了用戶眼球。中小品牌的聲量開始慢慢變淡,甚至沒了聲音,不少代理商也沒有了做下去的信心。
2021年電動車行業的“馬太效應”還在加劇,新一輪的價格大戰在今年的3月份又將拉開,參戰的各大品牌又將刷新新的市場低價,對于原本走低價路線的中小品牌來說,壓力非常巨大。能挺得過2020年的品牌,但2021年恐怕很難挺過去。
不過,2021年對于用戶來說,卻是不錯的買車年份,一方面價格會進一步下降,另外一方面,電動車品種也是歷年最豐富的,可挑選的余地比較大。各位,你是怎么看的呢?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