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師:
我是一個編輯,在工作中常分辯不清楚“叉(chà)”“汊”“杈(chà)”“衩”和“岔”的用法,請您解釋一下。謝謝!
河北讀者汪慶禾
汪慶禾讀者:
“叉”有兩個讀音,讀chā時(shí)指叉子或叉取的動作;讀chà時(shí)指條狀物末端的分支。例如:
(1)頭發(fā)干燥容易分叉(chà)。
(2)雄性馬鹿的角粗大而多叉(chà)。
(3)這把叉(chā)子的頭上有4個叉(chà)兒。
“汊”指水流的分支。例如:
(4)這條大河在村旁分出了一條小河汊,河汊里停了只小船。
(5)湖的東邊有一些港汊,是跟湖水相通的小水道。
(6)河水在這里分汊,成了兩條河。
“杈”有兩個讀音,讀chā時(shí)指長柄農(nóng)具;讀chà時(shí)指植物的分支。例如:
(7)孩子把書包掛在樹杈(chà)上,在一旁玩兒了起來。
(8)今天的任務(wù)是給棉花打杈(chà)。
(9)這個院子里的幾棵棗樹分杈(chà)很多,枝繁葉茂。
“衩”指衣裙兩端下側(cè)的開口。例如:
(10)旗袍的下面一般有開衩。
“岔”指道路的分支。例如:
(11)他們幾個人來到一個三岔路口,不知應(yīng)該往哪邊走了。
(12)山路在拐彎處分了岔,小劉向左面的一條路走去。
(13)公路邊有一條通向村子的小岔路,你順著這岔路走,一會兒就到村子了。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指條狀物的分支,宜用“叉(chà)”;指水流的分支,宜用“汊”;指植物的分支,宜用“杈”(chà);指衣裙下端的開口,宜用“衩”;指道路等的分支,宜用“岔”。
《語言文字報(bào)》原主編杜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