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顧:歐洲祖母與拿破侖侄子
上回我們聊過了英國的“維多利亞風格“(Victorianstyle)跟法國的“第二帝國風格“(SecondEmpirestyle)在設計上的表現。
這個“設計”嚴格而言需要打雙引號,因為藝術、工藝跟設計在當時的界限很模糊,我們看待角度稍微做一點傾斜,觀感就會不同。
本次的鏡頭繼續留在歐洲,談另一個在現代設計誕生前同樣重要的風格,就是“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
關于新古典風格曾經收錄在我們的【風格列傳】,大家可以自行檢索,兩篇文章則重點不同,本次我們更多以運動角度進行切入。
新古典顧名思義是“新的古典“,不好理解就想一下“新中式”家具,大致是同一個概念,就是將如今的新材質、新理念跟歷史傳統進行結合。
新中式家具設計
新古典設計運動主要在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歐美幾個重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出現,而且各自都有別名。
分別是法國的“古典主義復興”,英國的“新哥特主義復興”及美國的“折中主義古典復興”。
誕生新古典運動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新生資產階級需要一些借用古典風格的大型公共建筑、產品設計以及平面設計來凸顯政治立場的權威性。
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
因為用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東西讓人感覺更加正統,而隨著研究深入,大家發現老祖宗的東西確實有很好的部分,值得重新振作。
下面我們分別來聊一聊這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
英國
英國的新古典運動也叫“新哥特主義復興“,有些歷史文獻又會稱作”喬治風格“。
我們發現歷史上很多風格的別稱讓人混亂,而且設計只是新古典運動其中一個面,這個文化運動還包含了文學、詩歌、繪畫、音樂。
新古典主義風格繪畫
之所以有“喬治風格”的別稱源于其發展時間主要在“喬治時期”,從1714年到1830年,期間四位國王居然都叫喬治。
隨后接上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皇”時期(1837-1901),其中1750年到1830年的晚期喬治是最典型的英國新古典主義風格,所以我們重點談這個時期的設計。
喬治一世
前面說過,工業革命前的設計載體主要集中在建筑與家具上,起初喬治一世(GeorgeI)到二世(GeorgeII)期間古羅馬風格與希臘風格都是大家做設計的主要參考對象。
后來中國家具開始出口英國,當時明清家具正值巔峰,喬治風格便開始受影響出現了中國元素,比如講究比例與平衡。
明清家具
到了攝政時期(喬治三世病得不能當政,讓喬治四世以攝政王代理國王,歷史稱為攝政時期)古典主義家具風格在英國基本成熟。
特點是線條流暢,外形更注重簡潔,腳部往往喜歡使用球形、虎爪形、貝殼形、獅頭形雕刻做裝飾,家具表面喜歡用色彩沉著的亞光,拉手多用白銅,體量對比喬治一、二世時期偏小。
攝政時期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家具
這個時期的家具以著名匠人來劃分風格,特別著名的有三位,分別是:
1、托馬斯·齊鵬戴爾(ThomasChippendale),善用桃花心木,風格凝重略帶沉悶。
齊鵬戴爾的家具設計
2、喬治·赫普懷特(GeorgeHepplewhite),風格輕巧典雅,椅背喜歡設計為扇形,而且除了桃花心木還增加椴木的使用。
赫普懷特的家具設計
3、托馬斯·舍蘭頓(ThomasSheraton),他在前兩者基礎上又增加了花梨木的使用,喜歡扣細節,風格生動有趣。
舍蘭頓的家具設計
除了家具外,新古典主義在建筑上主要以英國設計師約翰·納什(JohnNash)設計的“攝政王大街”(RegentStreet)為代表。
攝政王大街
這屬于一次君主發起的“倫敦改造計劃”,項目開始于1818年,整條街道的建筑都具有典型古羅馬風貌,攝政王希望通過這一系列建設彰顯英國財富與國力。
法國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設計在路易十六(LouisXVI)執政期間是最具特色的,因此歷史上也稱為“路易十六風格”,是否被這些名字搞得很頭疼?
路易十六
看完史太濃這篇文章后大家就會知道這一堆名字其實都在新古典主義的范疇了。
在路易十六在位的最后幾年,新古典主義已經基本取代之前風靡的巴洛克(Baroque)與洛可可風格(Rococo)的繁瑣與濃郁(這兩種風格詳見【風格列傳】),變得嚴肅、端莊與典雅。
路易十六風格在家具設計上喜歡用直線及幾何形式,細節裝飾減少,楣頭善用淺浮雕,裝飾圖案包括橡葉、桂葉卷草、花環、希臘緞帶等等。
路易十六時期的家具設計
這些裝飾的材質經常用金屬與陶瓷,對比以往陰柔的洛可可顯得陽剛大氣。
這個時期法國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師叫雷瑟奈(Jean-HenriRiesener),他主持了凡爾賽宮大部分的家具設計及***。
雷瑟奈的家具設計
和英國的新古典主義相比,法國地區比較重視在設計上突出趣味性與親和力。
而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路易十六在1793年上了斷頭臺,屬于路易十六階段的新古典風格就暫告一段落,去到知名網紅拿破侖(NapoléonBonaparte)的“帝國風格”。
1804年戰神拿破侖加冕登基了,他代表的就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所以不再是以往的舊封建貴族群體,他希望通過一系列新建筑來彰顯改革精神。
拿破侖
于是在位的十多年間,他建立了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這些建筑基本都采用古羅馬風格,形式上改良得簡潔、明快、莊嚴,所以新古典主義在拿破侖時期是建筑在唱主角。
這些建筑主要劃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主要為經濟貿易發展而設計,比方1808年建設的巴黎證卷交易所(PalaisdelaBourse),簡單樸素,統一采用科林斯柱,莊嚴簡單而且講究功能。
巴黎證卷交易所
第二類是為解決人口膨脹帶來城市居住問題的多層住宅,代表作是1811年興建的巴黎里沃利大街(RuedeRivoli)。
整條大街統一規劃為5層,下面是用券廊貫通的人行道,與宏偉的盧浮宮及皇家園林形成協調關系,至今仍然是巴黎最具特色的建筑群之一,史太濃曾經在2019年逛過一次。
巴黎里沃利大街
第三類就是純粹炫耀拿破侖功績的大型紀念性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1806年的雄獅凱旋門(ArcdeTriomphe),現在已經是巴黎地標建筑,設計上對羅馬風格的模仿已經登峰造極。
巴黎的雄獅凱旋門
“帝國風格”背后的主要邏輯就是:突出拿破侖是羅馬帝國繼承者這樣的政治小心思。
美國
接下來鏡頭移到美國。
美國經過艱難的獨立戰爭后,在1776年成功變為聯邦國家,開國初期***迫切需要一些宏偉的公共建筑體現國家捍衛民主的立場。
開國革命者先主張古羅馬與古希臘風格為主,由此拉開了美國“折中主義”的新古典風格序幕。
首先小試牛刀的是開國元勛托馬斯·杰弗遜(ThomasJefferson),他是促進美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帶頭大哥。
托馬斯·杰弗遜
杰弗遜本身就是建筑師出身,他親自設計了美國弗吉尼亞洲的議會大廈,后來他還做了美國的第三任總統,這毫無疑問是設計師群體中混得最好的人了吧。
也因此美國的新古典主義集中體現在建筑上,并且以首都華盛頓為代表,華盛頓早期的設計基本參考古希臘風格與意大利的托斯卡納風格(Tuscanstyle),托斯卡納是種偏向鄉村風情的風格,因此能規避與英國建筑太過相似的尷尬。
比方1792年建設的美國白宮就是這樣兩種風格揉合的產物,后來被理論界稱為“新希臘風格”。
早期的白宮其實是這樣的
這種風格經過進一步的發展演繹最后集大成之的建筑是美國國會山莊(Congres***uilding)。
主創設計師是美國本土成長的查爾斯·布芬奇(CharlesBulfinch),這個建筑以希臘形式為主體,混合其它歐洲傳統建筑中的形式元素為輔助,力圖體現公元前5世紀希臘雅典時期的民主精神。
美國國會山莊
這個宏大建筑在1829年完成,不負眾望的成為美國最醒目的公共建筑,這種風格正式被稱為“折中主義”,歸納到新古典主義陣營。
總的來說,美國的新古典主義以希臘風格為核心,融合其它歐洲古典元素進行折中處理,強調典雅,類似的代表建筑還有費城聯邦銀行分行,美國海關大廈等等。
美國海關大廈
民間
雖然在新古典主義期間設計服務對象以皇家貴族為主,但民間同樣產生了不少有趣的設計。
所謂高手在民間,并不分古今中外,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西方國家已經有一些批量化工業產品,這些產品一部分由工程師完成,而有一部分卻是來自民間的發明家。
企業會通過購買專利的方式獲取生產權,這種情況還算可以尋蹤溯源,而有一些則是根據傳統設計延續下來的,具體是誰在什么時候設計已經無法考證。
但這些無法考證的設計大部分居然直到如今大家還在使用,或者僅僅做了微小的改良或優化而已。
比方1850年代英國出現的帆布沙灘椅、理發條剪刀,1860年代歐美出現的木工曲折尺、公園木長椅,還有1920年代出現的便攜式金屬威士忌酒壺等等。
英國帆布沙灘椅
這個情況不局限在歐美,亞洲國家也一樣,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有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發明的“割箸”,也就是一次性筷子,發明的時間大致是1870年代,至今我們都還在使用。
“割”是指把合在一起的木片撕開成兩條筷子的方式,而“箸”是古代對筷子的叫法。
在日本割箸等級還分成了六種,分別叫:丁六、小判、元祿、天削、利久和卵中,現在比較正宗或者高級的料理店通常采用天削,這種割箸最上端的手持部分被削,讓用戶易于分辨首尾,有功能主義的設計思想。
日本割箸
除了這些無法考察的設計,還有一部分非常經典的設計是早期民間發明家留下來的,一般都聚焦于使用功能,結構簡單且便于大批量機械化生產。
所以史太濃有時候會認為現代設計思想最初應該是在民間形成的,因為貴族才對裝飾有需求,人民大眾設計任何東西都是針對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
比方美國人沃爾特·杭特(WalterHunt)1849年設計的別針,這基本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產品,不分國家種族都在使用,而且特別厲害的是用到如今設計樣式居然完全沒變。
杭特及其發明的別針
同樣的例子還有回形針、標致牌胡椒瓶(就是如今標致汽車同一個牌子)、螺旋紅酒拔塞器、汽水吸管、彈簧刀、瑞士軍刀等等。
標致牌胡椒瓶
這些東西都是百年以上的發明歷史,民間智慧不容小覷,如今很多藝術工作者或者設計師仍舊有到民間“采風”的習慣,正是希望尋找這些智慧。
這節分享我們就先聊到這里,謝謝各位,我們下一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