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注意到,《長城總規》首次以國務院批準的文件的形式對長城精神進行了闡釋。劉玉珠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在編制《長城總規》的過程中,我們對長城內涵、長城價值進行了重新認識,對長城精神進行了梳理總結。我們認為長城最突出、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它所承載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包括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包容的時代精神。這三大精神歷經歲月錘煉,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他表示,作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建筑奇跡,長城是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國家記憶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遺產。然而,“古人對長城的理解與我們今天將長城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的觀點還是有所不同的。”他認為,長城價值發生根本性轉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歷史事件中:
一是抗日戰爭期間,1933年我國軍民在山海關至八達嶺明長城一線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南口長城等戰略要沖之地英勇抗擊侵華日軍。這是“九一八”事變以后,我國軍隊在華北地區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抗戰。“長城抗戰”極大地激發了全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自此,長城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二是紅軍長征期間,1935年9月,黨中央在榜羅鎮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后,紅軍越過“六盤山”并于1936年10月實現三大主力會師。紅軍在陜甘長城沿線也留下了無數戰斗足跡和英勇事跡。劉玉珠說:“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長城成為反映***人堅定革命信仰的重要文物載體。”(光明日報記者李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