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有無數的經典書籍流傳于世,這些先哲們的智慧結晶經過歷代淘沙,能完整流傳下來的少之又少。在這些流傳下來的經典中的經典有很大一部分是儒家的著作。漢朝以后,儒學正式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儒家的經典就被稱為經書,中國人的思想、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道德原則以及學術的發展路數,大都淵源于這些經書。因此經書具有教育、道德、政治和思想的寶貴價值。
經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萬代長新的學問。其中的許多文化信息密碼至今保存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我們無意中接受了我們的祖輩父輩的言傳身教,但我們沒有感覺到或者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我們應該跟多地學習這些經典,了解我們的過去,規劃我們的未來。在這些經書中最應該讀的、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有這樣幾種,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論語》:
《論語》是一部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的著作,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經典。它不但是封建社會官方思想的代表,文人的必讀書,也被民間所熟知。《論語》和《圣經》分別是對東、西方人們生活有原創性和指導性的文獻。孔子的言行,在塑造中華民族的心理習慣、思想行為的歷史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學習《論語》,了解至圣先師的言行,可以對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更加透徹領悟儒家智慧“內圣外王”的大儒風范。
(二)《周易》:
歷代被奉為“群經之首”,蘊含了天地萬物變化的規則,是神秘莫測的天人之學,古圣先賢智慧的結晶。《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字字體現先哲智慧,句句包含先圣遺教,幾千年來,它以其無與倫比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內涵吸引著歷代帝王將相及飽學之士,成為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對中國的哲學、醫學、天文、政治、倫理、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易》這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先民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下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可以說《周易》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不學不一定會,學了不一定會,學會終生受用”。只有仔細研讀《周易》,才能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開啟智慧之門,用以解決現實問題,理解人生禍福,懂得趨吉避兇之道。
(三)《詩經》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俗語講“學好詩經會說話”。中國是詩的國度,歷來不乏優秀的詩篇,而詩歌的源頭就是《詩經》。《詩經》將艱辛生活藝術化,將平凡行為詩意化,將一時愛恨永恒化。它經過了兩三千年以來人們的誦讀、詮釋和流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和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有著天然的聯系,在后世的今天,人們遭遇到的一切悲歡離合的問題,幾乎都可以在《詩經》中找到樣本和解答。每一個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中國人都應該學習它、了解它、喜愛它。
(四)《左傳》
孔子用“春秋筆法”作《春秋》經,,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靠詞語的選擇來表達,委婉影射和隱瞞,但不是說謊。時移世易,后人讀之多不能解其意。《左傳》就是對《春秋》史實的最好注解。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歷來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記》并稱,尊為歷史散文之祖。對于它跟更深刻的意義,我想皮希瑞在《經學歷史》中的這段話說得最為通透:“說春秋者,須知春秋是孔子作,作是做成一書,不是鈔錄一過,又須知孔子所作者,是為萬世作經,不是為一代作史,經史體例所以異者,史是據事直書,不立褒貶,是非自見,經是必借褒貶是非,以定制立法,為百王不易之常經,春秋是經,左氏是史”。《春秋左傳》,經史合一,對中國文化之影響不必贅言。
(五)《禮記》
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為士者必讀之書。“禮”是中華文明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中華民族歷來重視禮儀,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禮記》多數篇章是孔子高徒們的作品,有很高的概括性。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有識之士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禮記》內容能夠吸引廣大知識階層,并規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動,體現了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不容忽視的大政方針,也可以使我們知道在家庭、社會交際和為人處世以至對待本職工作、處理同大自然的關系等方面應該如何做。懂得了《禮記》的精髓,能讓社會更和諧、讓行為更文明、讓每個人都活得更有尊嚴和品位。
(六)《四書章句集注》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窮畢生精力,為《論語》《孟子》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做注,把自己的思想灌注于《四書》之中。宋以前學人更重“五經”,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問世后,其地位扶搖直上,列為欽定的教科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讀本,與“五經”具有了同等的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儒學發展的頂峰是理學,而理學的代表作就是這本《四書章句集注》。這本朱熹死不輟筆的心血凝聚,成為明清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精神食糧,時至今天,《四書章句集注》可以說是歷久彌新、千古不磨的光輝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