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出類拔萃的杰出詞人,有著“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譽,她的詩詞就是這個美譽最好的證明。在宋代那個詞人輩出的朝代,李清照的詞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人稱“易安體”,被贊揚道:“詞壓江南,文蓋塞北”,足見其詞影響之大之廣。
李清照是幸運的,出生于文學世家,家學淵源,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有著令人羨慕的愛情和婚姻;她亦是不幸的,經歷了國破家亡,丈夫趙明誠病死于赴任途中,后半生顛沛流離,在悲傷孤寂中度日。
古人有云:“詩言志”,詩詞是情感表達的藝術形式,而情感是詩詞創作的內在動力。真摯的情感往往會使一首詩詞更加出彩,更引人注目,也更能容易打動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詩人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會不一樣,這與他們的經歷密切相關。
李清照的詞以北宋滅亡為界,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她的詞作清麗、明快,主要寫離別相思之情;后期,她的詞多為凄涼、低沉之音,抒發懷鄉悼亡之情,有濃重的哀愁與孤獨。
這首《武陵春·春晚》是李清照晚年所作,亦是她最具代表性的的一首詞,妙筆生花,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動人心弦!
《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公元1135年,李清照避難于浙江金華,此時的她境遇頗為凄慘,丈夫趙明誠已病故,南下所攜帶的圖書文物大部分散失殆盡,孑然一身,漂泊流離。李清照望著眼前暮春時節的景物,再聯想到如今的處境,不禁悲愁涌上心頭,寫下《武陵春·春晚》這首千古名作。
“風住塵香花已盡”描繪了一幅風雨過后,花落滿地的暮春圖景,美麗的春天已過,或許這暗示著李清照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已過,如今有的只是揮之不去的愁苦。“日晚倦梳頭”日頭已高,但李清照不愿梳妝打扮,感覺這一切沒有意義,愛人已逝,為誰去打扮昵?凸顯了李清照內心無法排解的悲涼。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兩句詞直抒胸臆,深沉哀婉,感嘆物是人非,表現出李清照內心痛苦之深重,將整首詞的情感推向了一個***。“事事休”這三個字可見李清照經歷的苦難之多,傷心的人和事之多,為下一句“欲語淚先流”做了很好的鋪墊。因為痛苦之事太多,不知從何講起,但一想到這些事,眼淚奪眶而出,內心壓抑的憂愁全都傾瀉出來,令人動容。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這是詞中的一處轉折,節奏輕松明快,李清照聽說雙溪的春光秀美,準備到那里劃船游玩,散散心,以忘卻內心的愁苦。這個“擬”字說明李清照只是動了去劃船游玩的念頭,興致不強烈,并未付出行動,最后還是沉浸在無盡的憂愁中。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兩句詞寫得特別妙,十分有新意,愁有重量,可以用船來載動,將愁這種抽象的情感具體化。一葉輕舟載不動李清照內心的愁,襯托出她內心愁如海。李清照內心的愁是復雜的,既有對故國故人的憂愁,也有對未來的哀愁。
這首《武陵春·春晚》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寫照,往昔的美好已逝,這一葉輕舟載不動李清照那無盡的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