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器曾是舊時裝運貨物的主角。篾匠,這個曾經婦孺皆知的職業,如今卻幾乎遁世無聞。
幾十年前,很多篾匠走村串戶,身背一大捆工具,專門給人***或修補各種篾器。那時家家戶戶都有十多類幾十件大小不等的篾器,使用中損耗很大,基本上每年都得修修補補。篾匠的生意很好,同一個村一待往往就是一個多月。他們將竹子剖成各種規格的篾條,又細又長的篾條在其手指間上下翻飛,變成一件件精美別致的竹編器具。
“竹刀拿得起,不怕沒柴米”。對多數老百姓而言,成為篾匠是過上好日子的選擇之一。
不過,跟木匠、鐵匠、泥水匠比較,篾匠的日收入最低,工作卻絲毫不輕松。在我的記憶中,大多數篾匠都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常常駝著背,走起路來慢慢悠悠,講起話來吞吞吐吐。
關于篾匠,民間有很多俗語。
“篾匠學得會,雞屎食三坨;篾匠學得精,雞屎食三斤”,道出了篾匠的艱辛和無奈。一手持篾,一手拿刀,咬住篾片,慢慢扯開,拖到地下。那時家家雞鴨成群,“黃金”遍地,難免沾上篾片,進入嘴巴。
“有囝不學篾匠,站起來活和尚,蹲下來孵雞娘”。篾匠站著剖篾,雙手并用,嘴巴補湊,很像和尚在念經;蹲在地上修補,又如母雞在孵蛋。
“裁縫篾匠,門口等天亮”。篾匠的職業特性是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常走夜路,黑燈瞎火,心里發虛。尤其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冷塢,荒塚森森,陰氣陣陣,獸叫聲聲,令人膽戰心驚。
篾匠們憑借手感,就能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制成各種各樣的篾條。一根毛竹,“嘩啦”一聲,一剖為二,“噼啪”一下,再剖成四,二四得八,二八十六……剖成竹片以后,再“滋滋滋”拉一刀,上青下白,一清二楚。青色的竹皮部分,剖成篾絲或篾片。篾絲柔韌,可處理得細如發絲,最適合編織細密精致的篾器和工藝品。篾片多用來編制大型器物,要求粗細均勻,青白分明。篾片不能中斷,必須一刀下去,一氣呵成。
那時,一床篾席可能要睡幾代人,很多人家的席子睡得四周毛邊亂飛。遇到篾匠,就請到家中。經他們修補后的席子,光滑無比,新舊竹篾嚴絲合縫。如果是新制篾器,工時方面有行業標準。一般竹籃或畚箕需要半天時間,米篩、地席需要一天時間,篾席則需要兩天時間。要是身邊的徒弟手藝不精,活兒不能及時趕出,做師傅的要為他補上。編一張篾席要耗費兩個工時,并且新席子遠不如舊席子涼爽舒適,所以一般人家不會輕易更換篾席。
說到吃飯,篾匠跟其他手藝人待遇差不多。每碗飯只能吃一塊肉,徒弟要等到師傅開口后才能動筷,并且不能吃魚頭等帶有“頭”字的食物,否則就是搶師傅的風頭。酒也不能隨便喝,餐前主人家會在搪瓷杯里裝一斤糯米酒,就算你酒量再大,也不能全部倒盡。在東家家里做活,每天吃三餐,下午會安排一頓點心,主要是東陽索粉,比較客氣的東家會加一個雞蛋。
如今,從事傳統竹編手藝的人已越來越少。曾經跟東陽木雕并駕齊驅的東陽竹編,也不得不接受江河日下的事實。以篾器為工具的時代慢慢結束,但是作為工藝品,它將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