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對聯是詩中的詩,是國粹。這昭示了對聯的形成和發展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我國的文字與英美及***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我國的文字(又稱漢字)是方塊字,單音獨立,平仄抑揚,四聲俱備。漢字外形的整齊和內在的節奏,很自然構成我國聯語形式上的對稱美和抑揚律。
楹聯的特征是上下聯相對。所謂相對,包括三層意思:一是字數相同,二是內容相稱,三是平仄相反。除左右聯平仄相對外,還要注意詞性相對。即實詞中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中的副詞對副詞,介詞對介詞,連詞對連詞,助詞對助詞,嘆詞對嘆詞。
無論短聯或長聯,上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下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平聲。這就是創作楹聯的“底線”。上聯和下聯合成一個整體,即為一副對聯。上下聯的內容要有一定的關連而又不至重復,凡對仗雖工整而含意重復的,叫做“合掌”。合掌是創作對聯的大忌,如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兩句:“時為九月,序屬三秋?!笔呛险?。又如:“云澤清光滿;洞庭月色深”,“云澤”是洞庭湖的古名,“清光”就是“月色”、“滿”與“深”都是月朗光足的意思,因此上下聯完全同義,是合掌的典型。
一般的對聯中,又分“正對”和“反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反對為優,正對為劣”,正對例如:“萬里河山披錦繡,千秋功業耀光華”。反對例如:“有山皆見果,無樹不搖錢”。鐘馗廟聯:“奇才人不識,怪貌鬼能欽”也屬反對。
對聯中還有一種“流水對”(又叫“串對”)上下聯的內容或為連貫關系,或為假設關系,或為目的關系。如高州“尚義名區”胡國綱撰的聯:“愧我難登循吏傳,此邦真有古人風”。如果前后聯分別獨立開來,意思就不完整或不明白。又如啟功有聯曰:“若能杯水如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上聯假設,下聯推論,耐人尋味。
寫對聯時,短聯不用標點,長聯近年可以用標點,寫長聯時,上聯一行寫不完,可以寫兩行,甚至三行以上,但必須從右至左書寫,每行必須平頭。寫下聯時,一行寫不完,也可以分兩行、三行,甚至更多行。必須從左至右寫,與上聯平頭相對。上下聯應形成一個“門”字形,俗稱“龍門對”。高州冼太廟中廳陳蘭彬撰寫的236字的長聯,就是“龍門對”的排列形式。
撰寫與欣賞對聯都離不開修辭,所謂修詞就是修飾文句,使表達得恰當、準確、生動,富于情趣。對聯比起其他文字形式來,修辭的種類很多。有的為了突出某人某地,把人名地名嵌入一定的位置,保持其相對獨立性,使對聯意中有意,稱為“嵌字”。中山大學教授、“聯墨”專家李五湖曾與高州幾位友人撰寫過一些嵌字聯,如為鄒繼海嵌字“繼承唐功漢業;海涵北斗南箕”(鶴頂格);又如為莫侖嵌字“莫作鷦鷯為彩鳳;豈甘駑馬必麒麟(侖)”(魁斗格);又如為李康健嵌字“康莊飛驟千程驥;健翮扶搖萬丈天”(鶴頂格);又如為蘇漢材嵌字“敢破天關知好漢;廣施偉略識雄材”(雁足格);又如為神雕工藝廠嵌名“鬼斧神工,鐵筆縱橫文彩起;鏤金雕玉,鋼刀閃鑠虎龍形”(鳶肩格)。按照傳統習慣,七字聯各個位置都可以嵌字。除上述五種“格”外,還有“燕頷格”(嵌字于上下聯第二字),“蜂腰格”(嵌字于上下聯第四字),“鶴膝格”(嵌字于上下聯第五字),“鳧頸格”(嵌字于上下聯第六字),“蟬聯格”(嵌在上聯末字下聯首字),“云泥格”(嵌在上聯第二字,下聯第六字),“卷簾格”(嵌上聯第六字,下聯第五字,或上聯第五字下聯第四字),“鼎峙格”(三字人名或地名,兩字置于下聯首尾,一字置上聯中間,成為鼎足之勢)。此外還有“偷春格”、“進退格”、“轆轤格”、“葫蘆格”、“孤雁出群格”等等,這里不再枚舉了。
古時的對聯形式很多,如“的名對”、“當句對”、“逆挽對”、“互文對”、“隔句對”(又稱扇面對)、“交股對”等等。
高州曹江鎮石***村金中書畫院(鐘桂祥家)的門聯就是一副交股對(見《歷代聯墨合璧作品選》三十二頁):“千載石龜壽;金鐘百里鳴”,這是廣東省楹聯協會會長鄒繼海親筆撰書的對聯。交股對又稱“蹉對”“錯綜對”“犄角對”,指上下兩句相對的字或詞顛倒錯綜,不在相當的位置上,聯中“石龜”對“金鐘”、“千載”與“百里”,交叉錯綜成對,就屬典型的交股對。
在古對聯中,還有不少諧巧聯。
如偏旁巧對:
冰冷酒,一點兩點三點;
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
如頂針雙關聯:
油蘸蠟燭,燭內一心,心中有火;
紙糊燈籠,籠邊多眼,眼里無珠。
如析字巧聯(一):
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析字巧聯(二):
四口同圖,內口皆歸外口管;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析字巧聯(三):
大丈夫,半節人身;
朱先生,三個牛頭。
還有一些應答的諧巧聯,傳說清同治進士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曾出首聯: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睆V東新會的舉人梁啟超巧妙地對出下聯:“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豈敢在前,豈敢在后?!?/p>
注:
四水:指江、河、淮、濟。
四時:春、夏、秋、冬。
三教:儒、釋、道。
三才:天、地、人。
此聯上下句收尾,都是仄腳,未免美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