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宰殺近470萬匹馬,馬肉這么美味,為何國人卻很少吃?說到馬肉,相信吃過的人并不多,在市場上豬肉,牛肉,羊肉隨處可見,然而卻很少看到有賣馬肉的,按理說馬肉肉質鮮嫩,雖說脂肪較少,但脂肪的質量一般來說,優于牛,羊,豬的脂肪,可以說營養價值十分豐富,味道也獨特鮮美,那么為什么國內卻很少有人吃馬肉呢?難道是因為不好吃嗎?
實際上馬肉并不難吃,如果做得好,馬肉也可以十分美味。馬肉作為人類最早食用的肉類之一,早在公元八世紀的中亞地區就已經流行吃馬肉,而到了1866年,馬肉甚至成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一股風潮,在當地逐漸形成吃馬肉的傳統。到了近代,雖說法國馬肉消費逐漸下降,但在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等一些國家,馬肉也同牛,羊,豬肉一樣受歡迎。據相關數據統計,全球每年仍有約470萬匹馬被宰殺來食用,在我國雖說很少見到有人賣馬肉,但并非完全沒人吃。在馬匹的主產區之一的新疆,當地的哈薩克牧民就會將新鮮馬肉切條晾干來食用,可以說馬肉干,熏馬腸,熏馬肉算是哈薩克族的特色美食。那么,既然馬肉很美味,那為什么國人卻很少吃呢?吃馬肉為什么沒有在國內流行起來?
總的來說,就是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馬肉的賣相不好,相較于牛肉的紅或者羊肉,豬肉的鮮嫩而言,馬肉帶著一股怪異的深紅色,而且馬肉纖維十分粗大,甚至比牛肉的還粗。第二馬肉烹飪難度相對于牛羊雞豬肉來說更高。對于馬肉,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無論是炒還是燉,馬肉的口感甚至都不如驢肉好吃,甚至還覺得馬肉騷,馬肉發酸,馬肉腥,馬肉咬不動等。其實,純馬肉聞上去是基本沒有任何味道的,而且馬肉也不會難吃,只不過烹飪水平會要求高一些而已。一般來說,馬肉比較適合加工成熏馬腸,熏馬肉等這些美食,所以想要吃到好吃的馬肉,烹飪水平就得比較高才行。
第三養馬的太少,且經濟效益不高。在國內平原或者山區基本很少能看到大規模養殖肉食馬的養馬場,其實別說是肉食馬了,就算是普通馬,相對于牛,羊,豬來說都十分少見,大部分只有在草原或者牧區才能看見,之所以會這樣,主要還是因為馬的養殖時間較長,且場地又比較寬闊。除此之外,馬兒對草料的要求也較高,不能像牛一樣能夠反芻,利用率較低,還不能通過飼料增肥,出肉率太低。簡單來說就是100斤的草只能得到半斤馬肉,然而相同的草料卻可以得到一斤的牛羊肉,這樣一來需要投入的養殖成本就相對較高,經濟效益又不大,養殖戶掙不到錢,養殖的人自然就越來越少,賣馬肉的就更少了。
第四與歷史傳統有關。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以前很多人都是以種地為生,所以養牛的人比較多,養馬的就比較少。我國的馬匹主要來源還是集中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那里馬大多數都是用來囤貨拉人的必需品,就像是農耕文明的牛一樣,比較珍貴,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人不會主動去吃馬肉。第五情感因素舍不得吃,在古代馬匹是極其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且行軍打仗都需要他們,算是人類最早的作戰伙伴,為人類勞累了一生,所以人類不舍得吃,就算是老的不能干活了,它的肉也很難成為人們的食物。
綜上所述,所以馬肉在國內很少有人吃。對此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見解?你們吃過馬肉嗎?